岭南文化—神话传说—粤剧祖师华光大帝
岭南文化—神话传说—粤剧祖师华光大帝,粤剧戏班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凡新戏台落成或戏班到某地演出,开锣前照例必须要在
粤剧戏班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凡新戏台落成或戏班到某地演出,开锣前照例必须要在戏台上祭拜华光大帝祖师,否则,据说必遭不利。
华光大帝本是民间传说之天神,与粤剧戏班本无必然联系,但是,为什么与民间演戏习俗有着利害关系?因为奉华光为祖师还有一番来历。
据《南游记》等书籍记载,华光大帝原是灵山如来佛弟子妙吉祥化身的神,初名灵耀,被玉皇封为火部兵马大元帅。恰值当时杨州后土圣母娘娘庙前,一株素不开花的琼树开出一杂上香三十三天、下香五湖四海、三界皆闻香味的琼花,圣母献鲜花于玉皇,玉皇特恩赐琼花宴,有功者可插琼花、饮御赐酒。灵耀不服,大闹琼花宴,抢过琼花,并饮御酒,自号为华光。后得道转世,成了正果,被封为善王显头官,属南帝。粤剧是南方一大地方剧种,照例归南帝管属。更因当时戏台都是竹木搭成,又凭木船作交通工具,演戏或交通都极易遭火灾,史志就记载在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8),佛山颜料行会馆演戏失火,烧死观众数百人。华光是火卸兵马大元帅,是掌管火之神,因而,忌火的粤剧伶人奉华光大帝为祖师,以祁福消灾。又因华光闹琼花会而得名,故戏行会又称为琼花会馆,会馆的大殿供奉华光神像,称之为琼花宫。
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是华光神诞,粤剧戏班均举行隆重的祭祖师活动。作为粤剧发源地的佛山古镇,祭奉华光更为隆重,演戏酬神达三四昼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神话传说―粤剧祖师华光大帝
粤剧戏班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凡新戏台落成或戏班到某地演出,开锣前照例必须要在戏台上祭拜华光大帝祖师,否则,据说必遭不利。华光大帝本是民间传说之天神,与粤剧戏班本无必然联系,但是,为什么与民间演戏习俗有着利害关系?因为奉华光为祖师还有一番来历。据《南游记》等书籍记载,华光大帝原是灵山如来佛弟子妙吉祥化身的神,初名灵耀,被玉皇封为火部兵马大元帅。恰值当时杨州后土圣母娘娘庙前,一株素不开花的琼树开出一杂上香三十三天、下香五湖四海、三界皆闻香味的琼花,圣母献鲜花于玉皇,玉皇特恩赐琼花宴,有功者可插琼花、饮御赐酒。灵耀不服,大闹琼花宴,抢过琼花,并饮御酒,自号为华光。后得道转世,成了正果,被封为善王显头官,属南帝。粤剧是南方一大地方剧种,照例归南帝管属。更因当时戏台都是竹木搭成,又凭木船作交通工具,演戏或交通都极易遭火灾,史志就记载在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8),佛山颜料行会馆演戏失火,烧死观众数百...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剧
粤剧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粤语方言地区。粤剧的形成大约经历了300余年的过程。从明未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广东出现了“本地班”,到太平天国革命前,是粤剧的萌生期;而从粤剧名伶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粤剧界举旗反清到“粤剧中兴”,是粤剧的扬花期;从志士班的改良活动到“五四”运动前后,则为粤剧的定型成熟期。在志士班的改良活动以前,粤剧是用“官话”演唱的,改良期间才开始用广州方言演唱。这一改良,使粤剧的特点得到明显的加强,并显示出一种完全独立的自为的状态。早期粤剧唱腔以梆子为主,受徽班影响以后也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并保留部分昆弋腔。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时,唱腔也随着得到改良,改良后的唱腔也就叫作“新腔”。新腔较旧腔来说,基本音调虽不变,但节奏变慢,旋律更为丰富多姿,而且调性可以灵活外理,曲调的使用越来越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节拍的延...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剧
粤剧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粤语方言地区。粤剧的形成大约经历了300余年的过程。从明未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广东出现了“本地班”,到太平天国革命前,是粤剧的萌生期;而从粤剧名伶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粤剧界举旗反清到“粤剧中兴”,是粤剧的扬花期;从志士班的改良活动到“五四”运动前后,则为粤剧的定型成熟期。在志士班的改良活动以前,粤剧是用“官话”演唱的,改良期间才开始用广州方言演唱。这一改良,使粤剧的特点得到明显的加强,并显示出一种完全独立的自为的状态。早期粤剧唱腔以梆子为主,受徽班影响以后也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并保留部分昆弋腔。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时,唱腔也随着得到改良,改良后的唱腔也就叫作“新腔”。新腔较旧腔来说,基本音调虽不变,但节奏变慢,旋律更为丰富多姿,而且调性可以灵活外理,曲调的使用越来越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节拍的延...
· 粤剧
历史元朝以前粤剧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但齐言体民歌也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等的共同起源。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峯,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元朝到了元朝,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之冠)、《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
· 广东-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它以“梆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粤剧原分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等独特的行当。传统剧目有五六千个,著名演员有马师曾、红线女等。粤剧《搜书院》剧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