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清明节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3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诗,把清明时节城外村野上人们扫墓、踏青、春游的气氛,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变来的。关于寒食节,有个历史典故。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国君晋文公重耳,年轻受在外流浪。一天重耳在山中迷了路,饿得头 昏眼花,眼看就支撑不住了。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烤熟了让重耳吃了,重耳这才活下来。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三番五次请介子推出来做官,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但几次邀请,介子推都没有去。晋文公重耳又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却背上老母躲到山上去了。为了逼介子推出来,重耳让人三面放火烧山,但介子推仍没出来。派人上山察看,发现介子推靠在一棵大柳树上已被烧死了。晋文公重耳十分伤心,就下令这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唐代以后,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合为一天,寒食节也就叫作清明节了。 古时,清明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现在,禁火寒食的习俗已经没有了,但上坟扫墓的习俗仍然沿习下来。清明节期间,给自己已故的长辈、亲戚上坟扫墓,缅怀他们的勤劳和善良,不忘他(她)们的养育之恩;或者到烈士墓或烈士陵园祭扫,给那些为了祖国解放和人类幸福献身的先烈们,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激励我们努力向前,是很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诗,把清明时节城外村野上人们扫墓、踏青、春游的气氛,生动地描写了出来。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变来的。关于寒食节,有个历史典故。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国君晋文公重耳,年轻受在外流浪。一天重耳在山中迷了路,饿得头昏眼花,眼看就支撑不住了。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烤熟了让重耳吃了,重耳这才活下来。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三番五次请介子推出来做官,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但几次邀请,介子推都没有去。晋文公重耳又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却背上老母躲到山上去了。为了逼介子推出来,重耳让人三面放火烧山,但介子推仍没出来。派人上山察看,发现介子推靠在一棵大柳树上已被烧死了。晋文公重耳十分伤心,就下令这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唐代以后,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合为一天,寒食节也就叫作清...
·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
·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
·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
·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