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俗婚娶不行“亲迎”礼之缘由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0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俗婚娶不行“亲迎”礼之缘由,  中国人嫁娶,讲究“六礼”,也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

   中国人嫁娶,讲究“六礼”,也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仪环节。可是,到了清代中期,除了少数名门望族外,潮州普通百姓都不行“亲迎”礼,六礼只剩下五礼。
  所谓“亲迎”,即新郎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过门。这是中国宗法社会重视正妻在族中地位的一种表现,其余偏房小妾,是无法获得这种礼遇的。亲迎之时,新郎穿大红礼服,坐官轿,俗谓“小登科”,其气派几可比拟金榜题名的“大登科”。新娘上轿之后,新郎新娘两顶花轿一前一后,或花轿在前,新郎骑马在后,夫唱妇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人生难得的一次风光。
  古人十分重视“亲迎”。《幼学琼林》上说:“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合”,意思是说,六礼须周全,缺一不可;同姓不可通婚。又曰:“至若礼重亲迎,所以正人伦之始”。把“亲迎”提到“正人伦”的高度。一贯重礼遵法的潮人,后来为什么不“亲迎”。哪又怎么迎?嘉庆《澄海县志》写道:“至期婚亲迎……时俗多废,而故家右族多行焉。近因有恶习,街巷间少年往往以彩绳拦住行囊,演戏娱众,许乃放行,或至争斗,而亲迎之礼渐废。”这就是说,一帮流氓分子拦住人家的迎亲队伍,扣住嫁妆,强行勒索,要人家演戏才放行,迫得人家再也不敢亲迎了。
  清人陈理的《岭南杂事诗》说得更生动,《看新娘》一首的原注是:“潮俗,娶妇经由地方,好事之徒辄拦路需索不已,故不敢行迎亲礼,每以探亲为名,草草送女过门,甚至窃负而归。迨来年元夕,诞子则已若未育,乃艳装华饰,洞启重门,张灯结彩,坐妇于房,无论何等人皆许往观,祝以吉祥之语,主人欣然,名曰看新娘。”
  结婚是人生一件大事,现在弄得如此灰溜溜,“以探亲为名,草草送女过门”,或者像潜逃私奔,像拐引妇女,乘人不备,“窃负而归”,这样的新婚,还有什么兴致?尤其对于新妇来说,那太不公平了。人们总是说:“白来猪,白来羊,无白来姿娘”,这“姿娘”是男方明媒正聘来的原配,在家中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倘像偷来的女人,将来一旦做了母亲、婆婆和祖母,叫她如何在儿孙、在家族中立足,如何去指挥安顿一个家庭呢?
  也许考虑到这一点,便派生出潮汕独特的风俗:元宵看新娘、食灯桌。娶妻秘而不宣,元宵夜请乡亲看新娘,到祠堂吃灯酒。即使新娘已产子,或腆着大肚子,也要浓装艳抹,装得像位新嫁娘,任人观看,算作一点补偿。这也是奇异的风俗。
  有些地方也并非偷娶,男方派花轿去迎娶,但新郎不“亲迎”,而由媒人代迎,或由族亲、夫妻双全、儿孙满堂的“好命人”代迎,以求个好兆头。但娶亲队伍中男主角缺席,总大大削弱了热烈欢庆的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俗婚娶不行“亲迎”礼之缘由
中国人嫁娶,讲究“六礼”,也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仪环节。可是,到了清代中期,除了少数名门望族外,潮州普通百姓都不行“亲迎”礼,六礼只剩下五礼。所谓“亲迎”,即新郎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过门。这是中国宗法社会重视正妻在族中地位的一种表现,其余偏房小妾,是无法获得这种礼遇的。亲迎之时,新郎穿大红礼服,坐官轿,俗谓“小登科”,其气派几可比拟金榜题名的“大登科”。新娘上轿之后,新郎新娘两顶花轿一前一后,或花轿在前,新郎骑马在后,夫唱妇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人生难得的一次风光。古人十分重视“亲迎”。《幼学琼林》上说:“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合”,意思是说,六礼须周全,缺一不可;同姓不可通婚。又曰:“至若礼重亲迎,所以正人伦之始”。把“亲迎”提到“正人伦”的高度。一贯重礼遵法的潮人,后来为什么不“亲迎”。哪又怎么迎?嘉庆《澄海县志》写道:“至期婚亲迎……时俗多废,而故...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也谈潮俗婚娶之“亲迎”
2002年3月31日《潮汕文化》版中《潮俗婚娶不行“亲迎”礼之缘由》一文,说“所谓‘亲迎’即新郎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过门”。这一释义应当首肯。但“亲迎’’有另一义,据《说文解字段注》中“亲”字条目记:东汉・许慎《说文・亲》载:“亲,至也。”段注说:“情意诚恳到其地即至。”可知“亲迎”与至迎或挚迎同义。委托他人去迎娶也可以,也可称为亲迎。正如文末所说:“由媒人(介绍人)或族亲等代迎。”其实,六礼具全。至于引嘉庆《澄海县志》条文及清・陈理《岭南杂事诗・看新娘》原注,系另外二件事,只能表现澄海及岭南某些地方社会风尚令人担忧,与“亲迎”一词的释义无关,不能作为“潮俗婚娶不行‘亲迎’礼的佐证。若不行‘亲迎’礼,只有五礼,正如文中指出,人们总是说:白来猪,白来羊,无白来姿娘。”由于此,对潮俗婚娶的礼仪作片面的理解,应当纠偏。《幼学琼林》系清代人程允升编撰的儿童启蒙书,对“亲迎”一词的释义无必要要求全面。...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也谈潮俗婚娶之“亲迎”
2002年3月31日《潮汕文化》版中《潮俗婚娶不行“亲迎”礼之缘由》一文,说“所谓‘亲迎’即新郎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过门”。这一释义应当首肯。但“亲迎’’有另一义,据《说文解字段注》中“亲”字条目记:东汉·许慎《说文·亲》载:“亲,至也。”段注说:“情意诚恳到其地即至。”可知“亲迎”与至迎或挚迎同义。委托他人去迎娶也可以,也可称为亲迎。正如文末所说:“由媒人(介绍人)或族亲等代迎。”其实,六礼具全。至于引嘉庆《澄海县志》条文及清·陈理《岭南杂事诗·看新娘》原注,系另外二件事,只能表现澄海及岭南某些地方社会风尚令人担忧,与“亲迎”一词的释义无关,不能作为“潮俗婚娶不行‘亲迎’礼的佐证。若不行‘亲迎’礼,只有五礼,正如文中指出,人们总是说:白来猪,白来羊,无白来姿娘。”由于此,对潮俗婚娶的礼仪作片面的理解,应当纠偏。《幼学琼林》系清代人程允升编撰的儿童启蒙书,对“亲迎”一词的释义无必要要求全面。...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生老习俗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生老习俗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