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民间舞蹈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3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民间舞蹈,隋唐时代,民间舞蹈习俗已经形成,隋朝每年正月在京城举行盛大的群众性演出,戏场

  隋唐时代,民间舞蹈习俗已经形成,隋朝每年正月在京城举行盛大的群众性演出,戏场绵延八里长,表演人数逾万。唐代民间节日歌舞娱乐种类更多,像“踏歌”“庙会”“赛神”等,其中“踏歌”就是人们手牵着手,踏地击节,载歌载舞,民间踏歌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可见那时民间舞蹈的规模盛况。
  潮汕于春秋战国时期已使用铜鼓,当时的俚人(即潮汕原有主人,百越一支的遗裔),能够“铸铜为鼓”,鸣鼓作舞。以后大批汉人南迁,促进了潮汕民间艺术的发展。唐宋以后,潮汕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全面进步,各乡社游神赛会也开始盛行,民间舞蹈随之兴起。据《岭南杂记》载:“潮州灯节,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市场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明末清初,潮州知府吴颖著的《潮州风俗考》也载:潮州“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这跟流行于北方的民间大秧歌极为相似。秧歌是明清时代农民在农时节组织忙临时性换工,集体下田,击鼓为号,群歌竞作;休息时,人们以手帕、雨具、汗巾、扇子之类为刀具,即兴歌舞,以为欢乐,故称秧歌。逢年过节,人们也相邀聚演,相沿成习,因流传地区不同,而演化为陕北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秧歌等,有人因此认为潮汕英歌舞与“秧歌”存在某种渊源关系。潮阳、澄海、揭阳等县地方志对民间歌舞也都有所记载,如“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目为挤伍,妆演方阵迹,迎神衍巷。”“正月十六日,各乡社鸣锣击鼓,以娱乐神明,姿态非常优美,每每聚众千人或数百人不等,其中有穿红衣,头裹红布,手执兵刃,舞蹈于神明之前。”清嘉庆十年澄海县令王岱的《迎春韵》中有诗句“逐例歌吹向里迎,童妪随车杂沓开”,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活跃于闾里村寨的娱神、娱人群舞。
  潮汕民间舞蹈所展示出来的风格是刚劲、矫健、勇猛、威武。这种风格的形成和潮汕的自然环境、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其一,潮汕民间的舞蹈,特别是男子舞蹈、表现出阳刚之美,这是因为潮汕古时环境险恶,自然灾害严重,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和出海捕捞,出海贸易,形成了冒险、顽强的性格;其二,在历史传统上古南越族就以“骁勇”著称,据《岭南文化》记载:“秦曾发兵南征,南越族人英勇抗击,秦兵伏尸数十万败退。”在以后的宋末元初、明代、明末清初,潮汕人民抗元、抗倭寇、抗清以及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英歌舞、车鼓舞、布马舞等舞蹈正是南越传统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其三,武术南拳的影响,如英歌舞把南拳的“大箭马”和“拦点”、抛、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有动作都显示出勇猛彪悍的阳刚之美。
  潮汕民间舞蹈的音乐通常是潮州锣鼓乐,以打击乐为主,节奏上的方正、对称、刚强、威武与舞蹈律动上的刚劲、矫健、勇猛、威烈风格相统一,构成了热烈、高亢、昂扬、宏大的舞蹈场面效果。
  潮汕民间舞蹈有几十种,因其有相对稳定的播布区而使不同种类及风格得以保存发展,如英歌舞主要在潮阳、普宁一带,澄海则以动物舞蹈著名。潮汕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广场舞蹈:英歌舞、车鼓舞、赞鼓三点金等。
  第二类为动物舞蹈: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骆驼舞、麒麟舞、龙灯舞、鲤鱼舞、醒狮舞、舞九鳄、舞龙、布马舞、孔雀舞、啄鹤舞、水族舞等。
  第三类为酬神舞蹈:主要出现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如佛事中的“挨池”、“过桥”、“走四方”堂庙等舞,祭祀中的酬神群舞,道教中的“九莲灯”等,钱鼓舞、赞鼓舞蹈、舞九鳄也可列入这一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民间舞蹈
隋唐时代,民间舞蹈习俗已经形成,隋朝每年正月在京城举行盛大的群众性演出,戏场绵延八里长,表演人数逾万。唐代民间节日歌舞娱乐种类更多,像“踏歌”“庙会”“赛神”等,其中“踏歌”就是人们手牵着手,踏地击节,载歌载舞,民间踏歌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可见那时民间舞蹈的规模盛况。潮汕于春秋战国时期已使用铜鼓,当时的俚人(即潮汕原有主人,百越一支的遗裔),能够“铸铜为鼓”,鸣鼓作舞。以后大批汉人南迁,促进了潮汕民间艺术的发展。唐宋以后,潮汕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全面进步,各乡社游神赛会也开始盛行,民间舞蹈随之兴起。据《岭南杂记》载:“潮州灯节,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市场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明末清初,潮州知府吴颖著的《潮州风俗考》也载:潮州“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这跟流行于北方的民间大秧歌极为相似。秧歌是明清时代农民在农时节组织忙临时性换工,集体...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木屐
木屐,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叫屐。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喜用之。尤其在潮汕地区,着木屐是潮汕人的传统风俗,木屐成为必备的日用品。《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木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流行于齐鲁一带。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患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之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文公以火烧山想逼之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文公甚为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典故。“足下”一词也是对人的尊称。据史书记载:空子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国君怕楚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把孔子起来。一天孔子的一双大木屐不见了(长一尺四寸),迨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在武库里。春秋晚期木屐从齐鲁传入江浙一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话说潮汕
话说潮州“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自成一格。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距现在是1669年。刚开始的时候叫东官郡,不久又改为义安郡。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现在,原来潮州府大门口直冲的一条马路,还叫着义安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个称谓的。到了公元591年,也就是隋朝的开皇十一年,义安郡改称为潮州。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取义就是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唐朝的时候,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这段时间一共有16年,后又恢复为潮州。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清时期,潮州称为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