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唐代潮州的佛文化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4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唐代潮州的佛文化,   潮州盛行佛教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潮州佛学的兴起和高潮时期。 

    潮州盛行佛教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潮州佛学的兴起和高潮时期。

    佛教起源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译传阶段,佛教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在这种情况之下,地处偏僻的潮州也随之传入佛学。

    佛教文化初传入潮州不久,潮地的佛文化就已经很繁荣。那时,全国佛教盛行。“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资治通鉴》),“天下寺总5358所,僧尼共13万人”(《唐六典》)。潮州也兴建起许多佛寺,出现不少著名的高僧。比较著名的两个寺院是开元寺和灵山寺。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唐代全国十大州郡敕造的十大开元寺之一。当时的开元寺比现在大得多,占地广阔,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而且其内有尊胜佛顶陀罗尼经幢,是唐时广东唯一的密宗石幢,这些足见开元寺的地位崇高。在开元寺建成五十多年以后,贞元七年(791),出生于潮阳的高僧大颠(732—824)在潮阳西郊幽岭下创建禅寺,得到朝廷承认,定名为“灵山护国禅寺”,门人多达千余,佛法广传邻近各地。

    除兴建寺庙外,当时潮州还有许多著名高僧,颇有影响的有西山惠照、灵山大颠、药山惟俨等。惠照是大颠之师,潮阳人,对南宗教派深有研究,而且颇通文墨,在潮州影响很大。他居住的潮阳西山,是一处巨石掩映的石窟。大颠大师三十六岁出家,与药山惟俨一同师事惠照禅师。后来两人同游南岳,参谒了当时南宗高僧石头希迁,并得法于“石头和尚”。大颠从南岳回住灵山寺,传法于潮州。希迁晚年又传法给药山惟俨。惟俨俗姓韩,信丰人,衡山受戒后,走遍各地,探访过多处名山大川及寺院,在潮州的影响也很大。后来,唐文宗赐惟俨谥号宏道法师。此外,还有三平、本生等大颠的高足也都是潮州唐代著名的和尚。三平曾被韩愈誉为法门高第。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二者一直以来在碰撞中走向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广,包括经学、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唐代佛教文化对潮州的影响也如此。

    佛教一经传入潮州,随即信奉者众。唐代开元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寺田,乃善男施赠。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先生说道:“佛教诸宗的建树及教义的阐扬,使整个社会浸润于‘无上圆觉'的追求之中。……在朝注重密宗,在野则盛行禅悟。”诚然,无论在朝在野,佛教的影响都很大,韩愈才会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而与潮州结下一段不解之缘,还留下一段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与大颠大师交往的故事。韩愈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人,他早年大力排佛,而后于元和十四年(819)被贬来潮,期间三次致书请大颠,与之畅谈十余日,认为大颠超然物外,极为难得,因常与之往来。后来,韩愈迁移到袁州,又留衣与大颠作别,灵山寺如今尚有“留衣亭”。在韩愈之前已经有官吏与高僧往来的风气。常衮信佛且与和尚密切交往,而大颠的禅院也深得唐代进士洪大丁的资助才有那么大的规模。可见当时佛教思想已深入人心。

    另外,从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方面,也可看出唐代潮州佛文化兴盛之一斑。开元寺里有一个“三韩弟子任国祚”奉献的铜香炉。这是开元寺曾经培训朝鲜僧人的实物见证。唐代中国佛教文化与国外交流频繁,而开元寺是当时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

    唐代的潮州,佛文化占着主流地位,而后儒学才兴起。韩愈被贬至潮州,在潮兴学,佛学才渐渐与儒学融合起来。关于这一点,饶宗颐先生的论述十分精辟:“故论潮人学术,唐世先得禅学之薪传,继起乃为儒学,在韩公未谪潮之前,已卓然大有成就,是即潮人文化——传统之源头,儒佛交辉,尤为不争之事实。”以上种种,足见潮州唐时佛学之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唐代潮州的佛文化
潮州盛行佛教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潮州佛学的兴起和高潮时期。佛教起源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译传阶段,佛教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在这种情况之下,地处偏僻的潮州也随之传入佛学。佛教文化初传入潮州不久,潮地的佛文化就已经很繁荣。那时,全国佛教盛行。“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资治通鉴》),“天下寺总5358所,僧尼共13万人”(《唐六典》)。潮州也兴建起许多佛寺,出现不少著名的高僧。比较著名的两个寺院是开元寺和灵山寺。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唐代全国十大州郡敕造的十大开元寺之一。当时的开元寺比现在大得多,占地广阔,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而且其内有尊胜佛顶陀罗尼经幢,是唐时广东唯一的密宗石幢,这些足见开元寺的地位崇高。在开元寺建成五十多年以后,贞元七年(791),出生于潮阳的高僧大颠(732―824)在潮阳西郊幽岭下...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古晋的潮州文化
俗话说,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确实如此。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它的独特品牌:被誉为“华夏正音”,“中原古韵”的潮州方言、悠扬悦耳的潮州音乐、名扬四海的潮州菜、别有一格的潮州风俗……在异国他乡的古晋――猫城,虽然潮籍人士仅占华族人口的8%,但我却在那里不时感受到潮州文化的风韵。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古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城市好些方面竟然和潮州城相似。骑楼的建筑文化尤其相仿。古晋老城五脚基十分突出。五脚基马来话为KakiLima,骑楼下的店铺人行道、紧连商店门市,十分方便顾客购物,雨天则是理想避雨之地。骑楼下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杂货店、土特产店、小食店、水果店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椰干、榴莲、杨桃、木瓜、香蕉、亚答糖应有尽有。城市的五脚基成为马来人、土著人与华人朋友攀谈理想之地。朋友告诉我:大约1860年前后,古晋城商店90%为潮州籍人所经营,当时主要分为“顺丰街”、“长兴街”以...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古晋的潮州文化
俗话说,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确实如此。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它的独特品牌:被誉为“华夏正音”,“中原古韵”的潮州方言、悠扬悦耳的潮州音乐、名扬四海的潮州菜、别有一格的潮州风俗……在异国他乡的古晋——猫城,虽然潮籍人士仅占华族人口的8%,但我却在那里不时感受到潮州文化的风韵。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古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城市好些方面竟然和潮州城相似。骑楼的建筑文化尤其相仿。古晋老城五脚基十分突出。五脚基马来话为KakiLima,骑楼下的店铺人行道、紧连商店门市,十分方便顾客购物,雨天则是理想避雨之地。骑楼下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杂货店、土特产店、小食店、水果店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椰干、榴莲、杨桃、木瓜、香蕉、亚答糖应有尽有。城市的五脚基成为马来人、土著人与华人朋友攀谈理想之地。朋友告诉我:大约1860年前后,古晋城商店90%为潮州籍人所经营,当时主要分为“顺丰街”、“长兴街”以...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州音乐的历史
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州音乐的历史
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