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古晋的潮州文化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5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古晋的潮州文化,俗话说,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确实如此。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它的

   俗话说,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确实如此。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它的独特品牌:被誉为“华夏正音”,“中原古韵”的潮州方言、悠扬悦耳的潮州音乐、名扬四海的潮州菜、别有一格的潮州风俗……在异国他乡的古晋——猫城,虽然潮籍人士仅占华族人口的8%,但我却在那里不时感受到潮州文化的风韵。
   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古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城市好些方面竟然和潮州城相似。骑楼的建筑文化尤其相仿。古晋老城五脚基十分突出。五脚基马来话为Kaki Lima,骑楼下的店铺人行道、紧连商店门市,十分方便顾客购物,雨天则是理想避雨之地。骑楼下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杂货店、土特产店、小食店、水果店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椰干、榴莲、杨桃、木瓜、香蕉、亚答糖应有尽有。城市的五脚基成为马来人、土著人与华人朋友攀谈理想之地。
   朋友告诉我:大约1860年前后,古晋城商店90%为潮州籍人所经营,当时主要分为“顺丰街”、“长兴街”以及“木扣街”三个区,分别组成“顺丰公司”、“长兴公司”以及“木扣公司”。“顺丰街”富商大贾为多,久而久之,“顺丰公司”资力雄厚,提缘募捐,轻而易举。随后“顺丰公司”代表潮籍乡亲主持了他们供奉的“上帝庙”。
   “上帝庙”终年香火不绝,又是古晋著名的旅游点。潮籍人士称它为“老爷宫”,“老爷宫”于1844年遭两次火劫,后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1989年,重修6年,1995年大功告成。1933年及1938年“顺丰公司”改名为“潮侨公会”和“潮州公会”,公司几次易名,但管理“上帝庙”的责任却一成不变。
   每年元宵节,“上帝庙”供奉人群拥挤,香火更旺,按潮属习惯“上帝庙”前搭戏台演潮州戏,朋友告诉我:上世纪新加坡著名的潮州戏班“老一支香”,曾多次来古晋演出,演出的剧目很多。陈三五娘的后园幽会:水漫金山时那翻江倒海的虾兵蟹将和杜十娘怒沉百箱场面……至今还深深印在他们的心里。
   古晋人认为“上帝庙”是古晋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是潮籍人士移居古晋的见证者,展示潮人文化的积淀。它也为古晋旅游业带来盎然商机。
   “潮州公会”大楼离“上帝庙”不远。看起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它是潮籍人士之家。我造访“潮州公会”数次。在“潮州公会”大楼里,我阅读到“潮州公会”自1864年成立以来悠久的历史。我仔细端详那发黄了的“潮州公会”年会特刊,它明晰地写明“潮州公会”的宗旨:“敦睦乡谊,共谋桑梓福利。潮属人离乡背井,苟无团结,则不足以图生存;苟无紧密之联系,则不能经远”。潮人在海外的高度凝聚力让人敬佩。
   一年一度的“潮州公会”年会,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的,热闹非凡,潮州大锣鼓、舞狮、潮州音乐一样也不能少。年会既是潮籍人士的节日,又是展示潮州文化的平台。2005年马潮会第71周年纪念暨古晋潮州公会141周年纪念大会在猫城举行,嘉宾云集,1500多名潮属同乡与会,共襄盛举。沙捞越州元首和首席部长等光临盛会。“荟萃猫城潮人”图片展览会展示马来西亚潮籍华人在促进马来西亚多民族交流与和睦,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创造的成就,也展示他们在协助促进旅游业,协助缔造多元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潮州公会”年会使潮人的优良传统和潮州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潮州公会”每年还举行元宵节、中秋节以及春节晚会。我几乎每次应邀出席。我最喜欢他们在联欢上用潮州方言举行讲古比赛。潮州方言被誉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地方方言,我离开潮州多年,很少讲潮州话。在古晋,我听到他们讲如此纯正的潮州话,真自愧不如。
   在古晋老城区散步时,我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潮州乡土气息。在那里我见到很多潮籍朋友,在骑楼下商店前,我同他们说潮州话,喝工夫茶,吃潮州小食……乐在其中,流连忘返,不知猫城是他乡。
   猫城有数家潮州菜馆。我常去“潮州一园”菜馆宴请客人或用餐。那里的菜肴十分诱人。高档的烤乳猪比其他饭店高胜一筹,小乳猪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烤出的乳猪,浑身金黄油亮,光可鉴人,肉香四溢,猪皮香甜松脆,爽滑可口,确为佳肴。另一名菜煎蚝烙,也十分诱人。煎出热腾腾、香喷喷的蚝烙,外脆里嫩,香溢四座,加上一小碟顶上的鱼露和沙茶酱,让我过口难忘。
   潮州小食佳品叠出,有时在潮州菜馆里我还吃到久违的竹笋粿、菜头粿 、甜粿,让我真有孤客一身千里外,长久乡情顿时牵之感;我情有独钟的其他小食风味,在那里也常常不期而遇。白果芋泥、马蹄绿豆糕、水晶包等,一见如故。我儿时喜爱的仙人草粿,在猫城的食摊也能找到,只不过他们称它为仙人草糕罢了。
   在古晋我常应邀去潮籍朋友家做客。我看到我的朋友穿着传统的马来“巴迪”,说地道的马来话,但他的房屋的布局却是潮州风格。中国字画、文房四宝、明清瓷器、刺绣壁饰、家具,样样古色古香,习俗依旧沿袭潮州人的遗风,令人难忘。
   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脉,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眼中的古晋潮人文化,与中国岭南潮州文化血脉相连。毫无疑问,它是潮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潮州文化传播至南洋,融入当地多元文化,更显得璀璨夺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古晋的潮州文化
俗话说,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确实如此。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它的独特品牌:被誉为“华夏正音”,“中原古韵”的潮州方言、悠扬悦耳的潮州音乐、名扬四海的潮州菜、别有一格的潮州风俗……在异国他乡的古晋――猫城,虽然潮籍人士仅占华族人口的8%,但我却在那里不时感受到潮州文化的风韵。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古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城市好些方面竟然和潮州城相似。骑楼的建筑文化尤其相仿。古晋老城五脚基十分突出。五脚基马来话为KakiLima,骑楼下的店铺人行道、紧连商店门市,十分方便顾客购物,雨天则是理想避雨之地。骑楼下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杂货店、土特产店、小食店、水果店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椰干、榴莲、杨桃、木瓜、香蕉、亚答糖应有尽有。城市的五脚基成为马来人、土著人与华人朋友攀谈理想之地。朋友告诉我:大约1860年前后,古晋城商店90%为潮州籍人所经营,当时主要分为“顺丰街”、“长兴街”以...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唐代潮州的佛文化
潮州盛行佛教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潮州佛学的兴起和高潮时期。佛教起源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译传阶段,佛教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在这种情况之下,地处偏僻的潮州也随之传入佛学。佛教文化初传入潮州不久,潮地的佛文化就已经很繁荣。那时,全国佛教盛行。“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资治通鉴》),“天下寺总5358所,僧尼共13万人”(《唐六典》)。潮州也兴建起许多佛寺,出现不少著名的高僧。比较著名的两个寺院是开元寺和灵山寺。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唐代全国十大州郡敕造的十大开元寺之一。当时的开元寺比现在大得多,占地广阔,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而且其内有尊胜佛顶陀罗尼经幢,是唐时广东唯一的密宗石幢,这些足见开元寺的地位崇高。在开元寺建成五十多年以后,贞元七年(791),出生于潮阳的高僧大颠(732—824)在潮阳西郊幽岭下...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唐代潮州的佛文化
潮州盛行佛教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潮州佛学的兴起和高潮时期。佛教起源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译传阶段,佛教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在这种情况之下,地处偏僻的潮州也随之传入佛学。佛教文化初传入潮州不久,潮地的佛文化就已经很繁荣。那时,全国佛教盛行。“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资治通鉴》),“天下寺总5358所,僧尼共13万人”(《唐六典》)。潮州也兴建起许多佛寺,出现不少著名的高僧。比较著名的两个寺院是开元寺和灵山寺。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唐代全国十大州郡敕造的十大开元寺之一。当时的开元寺比现在大得多,占地广阔,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而且其内有尊胜佛顶陀罗尼经幢,是唐时广东唯一的密宗石幢,这些足见开元寺的地位崇高。在开元寺建成五十多年以后,贞元七年(791),出生于潮阳的高僧大颠(732―824)在潮阳西郊幽岭下...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州音乐的历史
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州音乐的历史
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