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罗姓

2018-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8
转发:0
评论:0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罗姓,罗姓是当代第22大姓,罗姓来源较多。一、出自熊姓。其来源最早与原始社会善

  罗姓是当代第22大姓,罗姓来源较多。

  一、出自熊姓。其来源最早与原始社会善于结网(罗)捕猎鸟雀的罗部落有关。罗,在甲骨文里,字形像一张捕鸟用的网,最早织网捕鸟的部落叫罗部落,渐渐演变成罗姓。据某些专家研究,这一部落最早活动在今河南省罗山县一带,在夏商时代是芈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族。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把功臣弓正封南罗国公,罗被封为子爵,周朝的附庸国,称“罗子国”,罗子国由此而生,正式成为周的属国之一。失宠之后迁到房县、襄阳,国人不忘故国,以国为姓,姓罗,并形成一支郡望。以后,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北枝江和湖南汨罗,为纪念故国,他们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罗姓人所尊奉的祖先是颛顼或祝融。《广韵》记载:“罗,姓。出长沙。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今房州也。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姓解》记载:“颛顼之末胤,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为氏。”相传祝融是火神,名黎,是颛顼的后代。上古时期所说的“祝融”,实际上的含义是管理火种人员的称号,如颛顼之孙、老童之子黎和吴回都曾被人称为祝融。不过,在罗姓人修编的家谱中,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据《客家史料汇编》及《罗姓族谱》等书记载,罗国一世祖名郐,字匡正,从周伐纣有功,于周武王三年被封于宜城,为子爵,因地在南漳县80里,“有罗水出焉,故国号曰罗”。他们认为自己的远祖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黎,任祝融(火官),后来因故被杀,传位于弟吴回。此后,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其中少子季连始姓芈,有孙穴熊,是荆楚熊姓国君的始祖。穴熊生鬻熊,后来以熊为姓。罗姓是由熊姓后发展演化而来。

   二、出自赖姓。《迁民姓氏寻源》云:楚灵王时,消灭赖国,赖国公族逃到罗国,有些人改姓为罗。

  三、其他小的来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进行姓氏改革,将鲜卑族中破多罗氏、叱罗氏和西域斛瑟罗氏集体改为罗姓。周朝专门为结网捕鸟的人,设置了一个职务----大罗氏,后来简化为罗氏。巴南七族之一。明朝赐元朝人姓氏。清朝满洲八旗中爱新觉罗氏、罗佳氏、萨各达氏、鄂穆绰氏全部或部分改为罗姓。生活在甘肃临洮的青帮始祖罗真人,后人有姓罗的,罗青是青帮的头头,创立了罗教。彝族、土族、白族都有罗姓。

  罗珠在汉朝时曾经镇守九江,植树筑城,生有18个儿子,有些罗姓族谱把他视为始祖。

  罗姓人晋朝时南迁进入福建、广东。1772年,梅州的罗方伯,离妻别子,以采金为生,后来组织听义会,成为老大,并平定叛乱,创立一个有独立自主色彩的共和国,自任大堂总长,存在100多年,至今成为海外华人的骄傲。

  广东罗姓还有一支,是南宋战乱时,由罗贵为首的33个姓、97个人迁至南雄,逐步扩散的。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罗姓中的历代名贤196名。如:东汉罗衍、武陵令罗珠;晋代武陵太守罗企生、忠义之士罗尊生;梁代散骑侍郎罗研;后魏罗结,太武初为侍中;唐朝节度使罗弘信、罗威父子,史学家、诗人罗绍威;后唐礼部员外郎兼河南令罗贯,大将军、节度使罗周敬;五代吴越有罗隐,诗人;宋朝著名画家罗仲通、著名学者罗靖、江西通判罗拯,被朱元璋直呼为“老实人”的士臣罗复仁。明末泰和年间,罗钦顺及两个弟弟先后中进士,罗钦顺曾任礼部尚书,明朝又有:仙道罗光远、诗人罗隐、罗邺、罗虬(音囚),小说家罗贯中,史学家罗振玉;清朝有同时为官的罗绣锦、罗绘锦兄弟,名宦罗思举、罗惇衍、罗荣光、罗长祺、罗江泰,画家罗聘,被清朝乾隆皇帝称为“真正的老实人”的教育家罗典。近代有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罗大纲,民国初北京政府大理院院长、财政总长罗文斡。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罗姓同胞,有不少企业家、实业家。

  罗姓郡望:豫章郡(今南昌)、长沙郡(今长沙)、襄阳郡(今襄樊)。

  罗姓堂号:尊尧堂,亦称豫章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光裕堂、敦睦堂、嘉德堂、丕振堂。

  罗姓常用楹联,如:四诗风雅颂;三维长宽高(此为罗的繁体字的拆字联)。江左之秀(晋代州主簿罗含,擅文章,被誉之为“江左之秀”。累官廷尉、长沙相);湖海散人(元末清初小说家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还有杂剧剧本《风云会》等)。惠播五县德政(宋代进士罗适,历知五县,慷慨陈词,体恤民情。兴修水利五十余项,深受百姓爱戴);寿高双轮花甲(后魏屈蛇侯罗结,太武初累迁侍中、外都大官,统管三十六曹事。为人忠厚,甚受信任。享年120岁)。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唐朝诗人罗邺,留下100多首诗,本联为其《春晚渡河有怀》诗中联句)。岩畔早凉生紫桂;井边疏影落高梧(唐末文学家罗隐,本名横,少时即负盛名,因议论时政,十考进士不中,遂改名隐。后投吴越王钱镏,历任钱塘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等官。所著散文集《谗书》,鲁迅说它“几乎全都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本联为其《杜陵秋思》诗中联句)。理学名高延平儒士(宋朝主簿罗从彦,官满入罗浮山静坐,绝意仕途,著作尤丰);文藻日丽湘水琳琅(罗含的事典)。革命一生未虚度;戎马廿年耻矜夸(罗瑞卿《叙怀》诗中联句)。

  从大槐树迁民之罗姓后裔分布于湘、鄂、豫、鲁、冀、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虽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并未说明其人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
罗隐
罗隐(833年-909年),唐朝诗人、文学家,本命横,字昭谏,生于浙江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本名横,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7岁时入京应进士试,从此拉开了其漫长的科考征途。从公元859年至公元877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唐僖宗乾符四年)的十八年间,罗隐在长安参加了十次考试,均无果,史称“十不上第”。因此改名罗隐,自号“江东生”。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附吴越王钱缪,经历了唐末与后梁两个时期,官身二十二年。先后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吴越给事中(后梁梁太祖开平二年,最后一项官职是盐铁发运使(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并终于此任上。开平三年(909年)卒于钱塘,享年77岁,世称罗给事。罗隐为人傲气,不惧威权,经常议论时政,讽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姓氏起源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宫姓
宫姓来源有四:一、以官职为姓,形成于西周,周王朝有专司宫廷修缮、清洁事宜的官,名为“宫人”。其后人遂为宫姓。另两部分均出自黄帝之后。其具体情况分别如下:二、以封地名为姓。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记载:“宫姓,鲁孟僖子之子韬,食邑南宫,即孔子弟子南宫适,其后支子为宫氏。”春秋时,鲁国有孟僖子,其儿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县),其支子遂以封地名“南宫”为姓。后又分化为南、宫二姓,春秋时孔子弟子南宫适即此支。此支宫姓是周公姬旦的后裔,也是黄帝后裔。三、以国名为姓。《国名记》记载:“宫国,姬姓。灭于虞。”古有宫国,是周初所封姬姓僚国(今山西省陆平县东)。春秋时,宫国被虞国灭掉,子孙遂改以国名为姓,表示离开故国,所以称为宫氏。宫国国君族人宫之奇逃到虞国,在虞国当了大夫。晋国欲借道虞国伐虢国,宫子奇向虞君苦谏,痛陈“唇亡齿寒”的道理,虞君贪图晋国行贿的小利而答应了借道的要求。晋灭虢后顺便消灭了横在晋...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虎姓
关于虎姓的来源,《古今姓氏书辨证•十老》记载:“高辛氏子八元伯虎之后,子华子虎,以字为氏。”因为高辛氏出自黄帝,所以此支虎姓是黄帝后裔。白族之虎姓,当为“腊波”氏所改。土族之虎氏,当由苏胡氏所改。虎姓名人有:汉朝合蒲太守虎旗。元朝河内知县虎秉。明朝南昌训导虎子威;正统举人虎继宗;塞外降卒,累功至总兵、大元帅虎大威。清朝咸丰年间提督虎坤元。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居姓
关于居姓的来源,《插图•百家姓》云:“源自姬姓。春秋时晋国大夫先且居以军中元帅而执掌国政,其子孙以祖字为氏,有的为先氏,有的为居氏。”因为晋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公族姓姬,所以居姓是黄帝后裔。古有居国,其后去邑为居氏。(见《集韵》)。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早期活动在山西、河南,汉唐时已扩展到河北北部,并以渤海郡为郡望。现在江苏、浙江、湖北安徽一带仍有居姓分布。居姓堂号:湘侯堂(汉朝居翁,以南越桂林监,听到汉兵攻破番禺,策动欧骆氏四十多万人降汉,因功封湘成侯。)、瞻庵堂(明朝居仁,学问渊博,行为正,洪武年间,朝廷征他出来做官,拒绝不仕,在家隐居,建轩种竹,读书到老,晚年号为“瞻庵”,意思是看着绿色的竹子自乐。)。其适用楹联:父子皆是元帅(晋国居姓先祖且居与其父先轸都任过中军元帅,打败过秦军);姊妹俱为画家(清朝画家居仁长女居庆、次女居玉征姊妹二人,继承家学,以工花卉而闻名)。承先启后...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祭姓
罕见姓氏。河北辛集有分布。祭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出于姬姓,是黄帝后裔。一、为周公姬旦之后。多部姓氏古籍均有记载,如:《广韵•怪》记载:“祭:姓。周公第五子祭伯,其后以为氏。”《通志•二七•以邑为氏》记载:“祭氏,姬姓。周公第七子所封。其地今郑州管城东北祭城是也。周畿内之邑,故祭氏世为卿士。子孙以邑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六怪》记载:“祭氏,姬姓。周公子祭伯,为畿内诸侯,后以国为氏。”《世本》则云:“周公第五子祭伯之后。”从上述史料可以肯定:祭姓出自姬姓。至于祭伯是周公姬旦的五子,还是第七子?倒是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无论如何,祭姓出自鲁国的姬姓则是不容置疑的。此支祭姓为周公姬旦的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周文王子姬旦,即周公,其子有封于祭,为伯爵,称作祭伯,为外畿之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祭城)。祭国被郑国灭亡后,祭伯支庶子孙以原国名为祭姓。祭姓望出太原郡。二、《郑通志•氏族略》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