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曲阜孔府与孔府文化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4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曲阜孔府与孔府文化,   孔府——一个因孔子而著名的家族   孔府的闻名,当然是因为孔子。西方学者认

    孔府——一个因孔子而著名的家族


    孔府的闻名,当然是因为孔子。西方学者认为世界上有4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在塑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4个思想家就是: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和耶稣。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儒学仍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资源。


    孔子生活在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他倡导“仁”,重视对人的尊重,提出以“礼”来建立各种秩序,鼓吹“中庸之道”,追求事物的和谐,追求和平与安宁,非常强调个人的德行与修养,追求做人的诚实正直。他的思想,既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又强调社会各种秩序,既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又强调与别人、与世界和谐相处,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孔府虽然因孔子而著名,但在孔子的生前,是没有什么孔府可言的。可以说,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的地位实际上成为了孔子被认同接受与尊崇程度的风向标。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孔子的日益重视,孔府的尊荣也不断增加。而随着统治者对孔子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其地位也是沉沉浮浮。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孔子在9个朝代被加封,与此同时,自汉代开始,历代封建帝王也开始了对孔子后裔加封的历程。至宋代,宋仁宗封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意为“圣裔”延续,“圣道”递传。自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起到七十七代,前后有41人袭封。延续了三十二代,历时八百余年。


    在统治者对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认同、接受并利用的过程中,一个因孔子而著名的家族——孔府,也就变得非同寻常。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不仅成为自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先师和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而且也造就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世袭罔替”的贵族世家。


    孔府的变迁


    在这里我们要谈的孔府变迁,主要是从规模发展而言的。根据《史记》、《阙里志》、《曲阜县志》、《续修曲阜县志》等文献记载,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阙里故所居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陈孔子“衣、冠、琴、车、书”,“岁时奉祀”。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宋代以前,孔氏的嫡裔子孙居住在阙里故宅。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嫡孙的赐封晋爵,住处也不称“宅”而称“府”。在宋代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开始另建新第,宋至和二年(1055)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首次受封“衍圣公”后,孔府始称“衍圣公府”。


    孔府坐北朝南,门前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雌雄石狮,大门正中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旁明柱悬挂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从中可以看出孔府作为贵族门第的显赫与尊贵。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少了一点,寓“富贵无头”,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院中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东路即东学,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学堂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衙署,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等;最后是花园。


    北孔与南孔也是孔府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


    北宋靖康元年(1126),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宗,北宋宣告灭亡。靖康二年(1127)徽宗第九子赵构即皇帝位,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建炎二年(1128)秋,金兵继续南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十一月举行郊祀,召衍圣公参加祀典。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诏陪祭。此后,金兵大举南侵,淮扬危急,高宗君臣仓皇南渡。建炎三年(1129)逃至临安(杭州),孔端友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因孔端友率近支族人随驾有功,赐家衢州。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在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南宗,就这样形成了。到元朝,南宗孔子第五十三代长孙孔洙将“衍圣公”世袭爵位让给了曲阜的弟弟孔治后,北宗又获得正统地位。


    文化守成的孔府后裔


    孔子后裔多表现为文化守成的态度,主要是阐释经学。孔氏嫡裔中以孔子之孙子思的思想成就为最高。大家也许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大思想家很少姓孔的。或者说,孔子后裔很少大思想家,表现为文化守成的态度,主要是阐释经学。除子思于阐释经学过程有所建树之外,其他主要是阐释经学。与此相联系,曲阜的洙泗书院建于孔子当年修书讲学之处;尼山书院则建于圣人的诞生之地,两书院带有孔氏家族嫡传的意味,祭祀功能更为突出,官方色彩浓厚,文化守成的态度与重在祭祀的做法,使得书院不甚发达。


    这里我要多说几句孔尚任。孔尚任(1648——1718),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孔子六十四代孙。我要借孔尚任的戏剧创作,来说明孔子后裔不管以何种的方式,都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正统。


    孔尚任青年时代非常热衷于科举功名,但数次乡试未果。康熙十七年(1678)曾隐居曲阜城北石门山读书。两年后在清兵平定三藩之乱前线军需短缺之际典负郭田,捐了一个国子监生的头衔。他的人生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而发生了转折。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南巡返程中特意到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衍圣公孔毓圻推举在御前讲《大学》,受到康熙称许。事后,吏部不拘定例,破格任用,授为国子监博士。两年之后,皇帝又命他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去淮扬治理下河。其间,他结识了明朝遗民冒辟疆、邓孝威、杜于皇、僧石涛等人;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拜明孝陵,注意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已有深切感受。康熙二十九年(1690)返京继任国子监博士,后转为户部官员。康熙三十八年(1699)传奇《桃花扇》问世,王公贵人竞相借抄,康熙也命内侍索阅。次年春,《桃花扇》上演,引起朝野轰动。孔尚任又被提拔为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不料,仅十来天的光景就突然被罢官了。其罢官的原因,一直被认为是个谜,而实际上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桃花扇》的写作。康熙四十一年(1702),孔尚任带着抑郁的心情回到故乡,16年后,在寂寞中老死乡里,享年71岁。


    《桃花扇》所采用的是历史意识强烈的史家视角,自觉运用了史家之笔,继承了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那么,历史传统怎样影响了《桃花扇》的创作?这鲜明地体现在创作者的叙事态度上。以《左传》为例,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罗列和记录,而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出道德伦理评判,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桃花扇》“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对“三百年基业”瓦解进行反思的动机与此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基于道德评判意识,《桃花扇》对史可法的歌颂、对阮大铖、马士英之流的揭露与批判、对福王的针砭,同样也带有道德评判的色彩。


    在此,我们还想谈一谈《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作为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孔尚任在她身上寄托了建立在鲁文化传统之上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她不同于传统的佳人美女,深明大义而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她与侯方域之间的爱情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她坚决辞却了阮大铖置办的妆奁,拒不改嫁权门,痛斥权奸之流,国破之后,在张道士的启发下,毅然放弃儿女私情。所有这些,使她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尚任的《小忽雷》中、在清代曲阜其他剧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女子。


    有清一代,曲阜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戏剧作家相继出现,计有孔尚任、孔传鋕、孔广林、桂馥、孔昭虔等。为什么在儒学鼻祖的故里,有如此之多的人从事被正统观念视为雕虫小技的戏曲创作?(这当然有诸多的因素,孔府是有自己的戏班的)而且这些人中除桂馥外其他皆为孔子后裔?


    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创作主体的特殊身份,使清代曲阜戏剧作家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文化特征。可以说,这些剧作家没有一个是仅仅以剧作家自任的,他们的文化正统意识相当强烈,即使在从事戏剧创作时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探访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9月3日,江苏广电总台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皖鲁豫线摄制组,经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批准,开始了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的拍摄。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曹植与山东东阿的鱼山梵呗
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明帝太和三年徙封东阿王;卒后,谥号曰“思”,因卒于其封地陈(今河南淮阳),故又称其为陈思王。陈寿《三国志·曹植传》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公元232年11月,曹植在抑郁失落中病逝,其子曹志遵照其遗愿,将其迁葬于东阿鱼山(今山东东阿县)。曹植是东汉末年建安文坛上最负盛名的作家、诗人。南朝梁文学家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建安之杰”;南朝诗人谢灵运赞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唐代诗人李商隐尊崇他为“洛阳辞赋之神”。曹植留传至今的诗歌辞赋有118篇,其他文体作品90余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东阿王曹植的不仅在文学方面引人注目,同时他还是中国佛教音乐——梵呗之音的创始者,堪称我国佛教音乐之始祖。公元229年,曹植封东阿王之后,在东阿潜心著作,研读佛经。在古东阿城东约30里有一座山,叫鱼山,又名吾山。曹植写作...
· 齐鲁文化—山东风情—山东人容易读错的字
山东人在学习普通话语音时,除了掌握方言辩正的系统规律外,还应注意一些零散字(如“泥”、“农”)的读音,因为这些字的读音在山东全省或部分地区的方言里往往比较特殊。本表收录了山东话里的这些不成系统的特殊字音。为节省篇幅,表中只列出某个字在山东话里存在的特殊读法,不注明它们的通行地。初调类特殊者用小字注明字的调类外,其他只标声韵母,不标声调。所收字依普通话的“声—韵—调”序排列。字山东话普通话笔beibǐ它其~tuotā庇pibì踏zhatā捕pubǔ态tai阴平tài埠pubù停ting去声tíng卑备贝bibeī、beì泥miní胞paobāo腻minì雹babáo奶nannǎi抱bubào鸟miaoniǎo坯丕peipī嫩lun、nunnèn仆~人bu上声pú娘nia去声niáng剖paopōu农nunóng苹pinping弄long、liongnòng灭蔑niemiè乐快~luolè买m...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梅》与山东的渊源
《梅馀穗》是台湾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研究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本。仔细品读《梅馀穗》,愈加发现魏子云先生对金学的热爱和做学问孜孜求证的精神。这本“馀穗”像一朵散发着幽香的惠兰,沁人心脾;又像一块温润的白玉,让人爱不释手。把玩之余,我却发现了这块白玉的一处“微瑕”。前不久,在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举办的全国第七届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台湾著名金学家陈益源先生。由于陈先生与金学泰斗魏子云先生有师生之谊(魏先生于2005年在台湾仙逝,享年87岁),他这次来大陆专门带来了恩师的遗著《梅馀穗》。陈先生说,他之所以带来魏先生的这部著作,主要是对魏子云先生这位金学“大佬”的一种追思和缅怀。我是有幸得到这本书的为数不多者之一,因此如获至宝。《梅馀穗》是魏子云先生有关《梅》的二十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由于魏先生晚年患脑溢血,丧失记忆,无法亲自校阅,因此由陈益源先生校对。这本著作面世时,魏老已驾鹤而去。仔细...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孔府饮食文化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宝库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就是素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中国孔府饮食文化。应该说,在中国食苑艺术中,与文化渊源最密切的,大概要属孔府饮食文化。孔府饮食文化在孔子饮食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历时2500余年,传承70多代而常盛不衰,自成体系。这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人类的饮食活动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意识之上的,但是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却并非仅仅基于生存的因素。孔府饮食文化则是由于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的。确切地说,孔府饮食文化是借饮食活动的种种形式,来反映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的思想意识。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有完整系统的饮食理论体系。孔子两千多年前的饮食言论,是后世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根本所在。孔子有关饮食的言论主要被记录在《论语·乡党》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