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牡丹沧桑五百年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3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牡丹沧桑五百年,久前,从’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传来消息:山东菏泽牡丹在世博会首个单项奖——花卉
久前,从’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传来消息:山东菏泽牡丹在世博会首个单项奖——花卉类牡丹奖的评比中,共获奖牌81枚,占获奖总数的67.2%,其中大金奖两枚,金奖10枚,闻名全国的菏泽牡丹又轰动了世博园。

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国的牡丹之乡,也是全世界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观赏基地。形成规模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九系、7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朝鲜、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逢谷雨时节,牡丹花开,连阡接陌,一望无垠,十里香飘,蔚为壮观。

曹州种植牡丹始于明嘉靖初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曹州牡丹史》记载,时菏泽县东北赵楼村人赵瑞波外出经商,以当地特产木瓜、耿饼销于北京、天津,换来牡丹十余株,又去洛阳求得“二乔”、“姚黄”等牡丹品种,自此曹州牡丹发展起来。明万历年间进士、文学家谢肇浙在论述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著作《五杂俎》中说:“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四十亩者,……多至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园林建设了。

清代,曹州牡丹更盛。蒲松龄《聊斋志异》赞美“曹州牡丹甲齐鲁”,而且还为曹州牡丹中的两种绝品“葛中紫”和“玉版白”写了一则爱情神话故事《葛巾》篇,使曹州牡丹声誉远扬。乾隆一朝,是曹州牡丹栽培史上的重要时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急剧增加。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食货志》载:“牡丹芍药之属数十百种,士族资识游览,贫人赖以营殖”。乾隆五十七年问世的《曹州牡丹谱》一书,记述了当时曹州牡丹有56种,详细介绍了栽培方法。其书末附记写道:“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栗,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车马歌专用相属”。可以看出,当时一些文人墨客已开始对曹州牡丹进行研究著述了。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菏泽遭受水灾,牡丹被淹死大部。清朝后期,曹州牡丹继续发展,栽培更趋于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也大为提高。清道光初年,建牡丹园数处,专养牡丹,以“桑篱园”、“凝香园”、“绮园”为著。

清末民初,曹州牡丹盛极一时,仍以赵楼为中心,东西20里均有栽培,品种也由乾隆末年的56种增加到204种。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旧中国的日趋腐败,民族灾难加深,曹州牡丹的栽培也奄奄一息了。赵楼村南有两株树龄240多年的红牡丹——脂红,株高丈二,阔丈八余,主干有碗口般粗,人称“牡丹王”,盛开时,红光耀眼,异香凌人,方圆几十里都来观赏。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称帝,曹州镇宁使陆朗斋强行买下“牡丹王”运到彰德府(今河南洛阳),栽在袁世凯的公馆里,陆朗斋因此官升三级,而赵楼几代花农辛勤培育了200多年的“牡丹王”不久便枯死了。有人写诗一首:“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30年代以后,由于黄河决口,特别是旧政府的横征暴敛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花无销路,花农大都迫于生活,忍痛将牡丹改种五谷,残存牡丹不过几十亩。后虽有恢复,但由于天灾人祸,直到1948年解放前夕,牡丹栽培面积不过百亩,花色品种也只剩下120多个,曹州牡丹已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花田的主人,曹州牡丹也获得了新生。1956年栽培品种267个,1979年栽培面积300亩,培植新株260多株,至此,品种达300多个。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曹州牡丹很快发展至5000多亩,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为了加强对牡丹的管理和研究,当地成立了由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曹州牡丹研究会”,并拨专款于赵楼乡建设了千亩“曹州牡丹园”。同时,洪庙百花园、万花村古今园也进行了整修。在栽培技术上,已由原来的分株繁殖,增加了压条、嫁接、畦种等培育方法,由天然授粉发展到人工授粉。专家和花农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践将十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嫁接在同一老干上,创造出了一种五彩缤纷、花色丛簇的“十样锦”。“菏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泽”的美誉,到这时才真正名副其实。

清朝后期,曹州牡丹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山东通志》载:“牡丹,曹州最盛,居民有以此为业分运各省者”。光绪十年本《菏泽县志》载:“花卉之繁,凡他邑所有,其数略备,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士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燕霞,士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后则厚谊植次归,故每岁辄一往。”据《菏泽县乡土志》载,当时运往外地的牡丹,多则3万株,少亦不下2万株。《赵楼牡丹花谱》序中说:“推销最多的一年,别处无人统计,仅广州一地就运销八万多株。”解放前,曹州牡丹的主要出路是运往广州销售,称为“下广”。牡丹乡花农每年“下广”,大多是二、三十人结伴前往。霜降动身,带着“土托子”(根部老土的牡丹,每60株打成一包,约一、二百斤),千辛万苦到广州,培植到春节期间,开花时销售。由于当时不少人对花开期把握不准,亏本者不少。

建国后,曹州牡丹一直是中国牡丹的主要生产输出基地,曹州丹皮因久存不易发霉,又无虫蛀之患,而被誉为“曹丹”,列为丹皮上品,畅销国内外。近几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曹州牡丹在那里落户。广州、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兰州、无锡、深圳等地先后举办了曹州牡丹展览,观众达数百万人。北京植物园卧佛寺,自1980年来就移植曹州牡丹260多个品种,2900多株。1978年1月,在澳门举办的中国牡丹花展览,展出曹州牡丹2000株,成为世界游人瞩目的中心,观众达40万人,被称为“牡丹盛会四百年首见”。1981年、1982年,日本先后两次来人交换品种,并于1982年4月在东京举办了“中国牡丹观赏会”。中国驻日本大使宋子光夫妇应邀到会观赏致贺,参加开幕式的有东京各界人士和中国留学生1500余人。宋大使说:“牡丹是中国的花中之王,我祝愿中日友好关系像花儿一样艳丽地开放。”东京报界把这次活动称之为“牡丹外交”。

1992年至今,菏泽市相继举办8届国际牡丹花会,打开了曹州牡丹走向世界的大门,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土地上绽出了绚丽多姿的友谊之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文化探源—牡丹沧桑五百年
不久前,从’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传来消息:山东菏泽牡丹在世博会首个单项奖——花卉类牡丹奖的评比中,共获奖牌81枚,占获奖总数的67.2%,其中大金奖两枚,金奖10枚,闻名全国的菏泽牡丹又轰动了世博园。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国的牡丹之乡,也是全世界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观赏基地。形成规模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九系、7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朝鲜、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逢谷雨时节,牡丹花开,连阡接陌,一望无垠,十里香飘,蔚为壮观。曹州种植牡丹始于明嘉靖初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曹州牡丹史》记载,时菏泽县东北赵楼村人赵瑞波外出经商,以当地特产木瓜、耿饼销于北京、天津,换来牡丹十余株,又去洛阳求得“二乔”、“姚黄”等牡丹品种,自此曹州牡丹发展起来。明万历年间进士、文学家谢肇浙在论述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著作《五杂俎》中说:“...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海尔与齐鲁文化
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鲁地处内陆,土壤肥沃,洙、泗足资灌溉,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齐近海,可以发展捕捞和煮盐,工商业发达,各种样式的刀币,迄今仍在大量出土。关于齐鲁的不同,有一个屡屡被人道及的传说: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尊尊而亲亲。”姬旦道,然后反问姜尚:“您如何来治理齐国?”姜尚直言相告:“尊贤而尚功。”“尊尊而亲亲”即以礼治国。“尊尊”,就是尊敬应尊敬的人,讲的是尊卑贵贱有序;“亲亲”,即亲爱应亲爱的人,讲的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伦理道德。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因此鲁人崇尚道德和秩序,讲信用,重然诺,民风谦逊礼让。齐国和齐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齐国传统礼义道德观念淡薄,习俗落后,粜籴买卖,逐利赚钱。管仲相齐时,根据齐人好技巧、以致富相竞的风俗,“通货集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可以说齐桓公...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齐鲁商业文化
齐鲁商业文化肇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齐鲁商业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政策的制订与完善,经营之道及商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先秦秦汉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齐鲁之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限于地处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起来,而以桑麻、渔盐见长。这便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及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至西汉司马迁时,齐鲁已出现经营千亩桑麻的专业户。另外,齐鲁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即“吾国(齐国)者衢处之国也,远秸之所道,游客蓄商之所道,财物之所遵”。这样的地...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齐鲁的商业文化
齐鲁商业文化肇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齐鲁商业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政策的制订与完善,经营之道及商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先秦秦汉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齐鲁之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限于地处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起来,而以桑麻、渔盐见长。这便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及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至西汉司马迁时,齐鲁已出现经营千亩桑麻的专业户。另外,齐鲁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即“吾国(齐国)者衢处之国也,远秸之所道,游客蓄商之所道,财物之所遵”。这样的地...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酒桌规矩多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但本人作为一个山东人,浪迹酒桌十余年,发现山东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这里给各位说个一二。先说入座。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