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鲁西南迁坟习俗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1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鲁西南迁坟习俗, 百姓有生死,帝王也不能例外,这是百姓和帝王之间惟一的平等。但是,对他们死后的居

  百姓有生死,帝王也不能例外,这是百姓和帝王之间惟一的平等。但是,对他们死后的居室——坟墓的称呼还是有区别的。帝王的坟墓称为皇陵,我们鲁西南百姓的坟墓称作“坟”或“坟头”。帝王的皇陵和百姓的坟墓在社会上的待遇上更有天渊之别。皇陵是华夏的文化遗产,供万人瞻仰;百姓的坟墓是耕地的障碍,遭到谴责。然而,如果皇陵和我先人的坟墓需要我选择其一去维护、去拜谒、去景仰,我毫不隐瞒的说,我选择我的先人。
   据说我是炎黄的子孙,但是我不知道我属于华夏这棵繁茂的生命之树上的哪一根枝条、哪一片树叶。我只知道我是我眼前这片坟茔中的先人的后代,我属于这棵树上的第21级枝条,我只为这棵生命之树装扮绿色。即使有一天我来到我先人的身边陪伴他们,我仍然是第21级枝条。没有谁会把我从这棵树上砍去,我永远不会被遗弃。
   不幸的是,一条待建的高速公路要从我的先人的脊背上越过,我先人要怀着海洋一样的胸怀,为它让路。子孙们只好忍着屈辱和负罪为先人另觅芳土。2004年7月3日(甲申年庚午月癸未日)王氏同宗含着悲痛心情和大不敬的愧疚把先人从黄土地下请出。
   这里我要介绍的就是这次坟茔搬迁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向我们述说了一个古老的习俗。

    在迁坟工程进行之前,按照习惯,家族的头人召集同宗各门代表议事。大致内容为: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新址的选定、队伍的组建、资金筹集、程序的安排等等。
    墓地(这里的百姓成为“林”,如曲阜的“孔林”。祖坟也称为“老林”)有风水之说,这大概是汉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观念。风水能影响后人的前途和命运,这也是中国人的共识,哪怕是“唯物主义”的信奉者,你如果能潜入他们的思想深处,你会惊奇地发现,他想的和他说的是如此的南辕北辙。惟一可谅解他们的是,谁都怕失去高官厚禄。居庙堂之高,恐失其位,处江湖之远,则求其变。他们也是中国人,不怪他们。
    我等百姓也是人,即希望能保持目前的“温饱”,还企求“小康”,选择新林地也马虎不得。请来风水先生,实地考察一番。为使风水先生尽力,少不了酒肉款待、香烟伺候。如果这事遇上明白事理的家族还会特邀村干部陪同议事、作个参谋,借以沟通感情规避可能的障碍。新址选定后,再询问风水先生黄道吉日。有了时间、地点,风水先生的使命告终。
    吉日临近,筹划更是紧锣密鼓。定劳力,买麻绳、红纸、香烛,订做匣子、交上押金。押金是必交的,因为匣子不同于棺材,你不要了,还可以等亡人,匣子可是只有迁坟才能用得着。迁坟可不像热丧那么常见。你如果胆敢拉着匣子游乡去寻买主,人家就敢把你的狗腿打断。
    匣子类似棺材,但用料明显单薄,盖子是死的(不能活动)而底是活的(可以打开),就像一个倒置的饭盒,专门用于迁坟,或曰“启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海尔与齐鲁文化
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鲁地处内陆,土壤肥沃,洙、泗足资灌溉,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齐近海,可以发展捕捞和煮盐,工商业发达,各种样式的刀币,迄今仍在大量出土。关于齐鲁的不同,有一个屡屡被人道及的传说: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尊尊而亲亲。”姬旦道,然后反问姜尚:“您如何来治理齐国?”姜尚直言相告:“尊贤而尚功。”“尊尊而亲亲”即以礼治国。“尊尊”,就是尊敬应尊敬的人,讲的是尊卑贵贱有序;“亲亲”,即亲爱应亲爱的人,讲的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伦理道德。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因此鲁人崇尚道德和秩序,讲信用,重然诺,民风谦逊礼让。齐国和齐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齐国传统礼义道德观念淡薄,习俗落后,粜籴买卖,逐利赚钱。管仲相齐时,根据齐人好技巧、以致富相竞的风俗,“通货集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可以说齐桓公...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齐鲁商业文化
齐鲁商业文化肇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齐鲁商业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政策的制订与完善,经营之道及商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先秦秦汉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齐鲁之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限于地处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起来,而以桑麻、渔盐见长。这便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及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至西汉司马迁时,齐鲁已出现经营千亩桑麻的专业户。另外,齐鲁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即“吾国(齐国)者衢处之国也,远秸之所道,游客蓄商之所道,财物之所遵”。这样的地...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齐鲁的商业文化
齐鲁商业文化肇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齐鲁商业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政策的制订与完善,经营之道及商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先秦秦汉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齐鲁之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限于地处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起来,而以桑麻、渔盐见长。这便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及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至西汉司马迁时,齐鲁已出现经营千亩桑麻的专业户。另外,齐鲁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即“吾国(齐国)者衢处之国也,远秸之所道,游客蓄商之所道,财物之所遵”。这样的地...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酒桌规矩多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但本人作为一个山东人,浪迹酒桌十余年,发现山东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这里给各位说个一二。先说入座。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
· 齐鲁文化—民商文化—齐鲁庭院经济与风俗文化
齐鲁庭院经济与风俗文化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成份。山东地区庭院经济的开发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中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反映着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管子认为,“养桑麻,育六畜,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很显然,管仲已把庭院经济纳入他治齐的经济政策之中。孟子把庭院经济纳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构画了一个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不像孔子那样不关心耕稼园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子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