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家义利观之主旨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6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家义利观之主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而儒学作为二千多年来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而儒学作为二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也凝聚了大量有关义利关系的思想精华,对其充分挖掘利用,亦为当务之急。

    在儒家思想中,“义,宜也”(《二程集》),“义者,事之宜也”(《四书集注·学而》),指正义应当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利”则指利益,孔子、孟子都把利理解为“私利”。冯友兰先生说过:“儒家所谓义利之辨之利,是指个人私利……若所求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社会的公利,则其行为不是求利,而是行义。”
    儒家有关义利关系的思想极为丰富,·其主旨为:

一、见利思义

    孔子主张“以义制利”,强调“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追求富贵必须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富贵是不能去追求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则应舍“利”保“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主张谋求个人利益应合乎道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干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担心人们特别是统治者随心所欲地追求个人利益,处处以私利为中心,会造成“君忘其民而草芥之,民忘其君而寇仇之”的局面。一旦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背离了道义的原则,个人利益就会造成人们之间的冷漠与排他性,造成社会风气的衰败与道德堕落,使民族与社会的进步丧失最基本的原动力。

二、舍生取义

    当义利不能兼顾时,儒家主张舍“小我”而全大义,舍“私利”而取“公义”,必要时甚至能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孔子强调,“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即在危难之时,应捍卫国家、民族的公利,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不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更强调不能出卖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去苟且偷生。苟子认为,为了捍卫正义的事业,就不畏权贵,不顾个人安危,不为举国之财富与爵位的,即使面l临生死之威胁也应坚持正义,不屈不挠。

三、惠民利民

    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充分行使管理权,必须给百姓温饱,“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如果百姓穷困,统治者就会丧失管理权,“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日》)。他强调“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有食才能养民,有民才能养王,“君子为国,必有三年之积”(《春秋繁露·王道》)。

   子产有惠于民,孔子赞其为“惠人也”(《论语·宪问》);子产去世,孔子悲伤地称其为“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还盛赞使齐国国富民强的管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尽量使老百姓获利。为此,必须以农为本,“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地位,“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日》)。对于孔子的富民思想,《论语注疏》阐发为“民居王士,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兽,渚者利其鱼盐,中原利其五谷。人民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而易利,则是惠爱利民在
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使百姓富足。

    孟子认为要行仁政必须减轻人民负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若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那就危险了。孟子还认为人们能生存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孟子深知没有利也不会有义,“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苟子反对无限制地侵掠人民:“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荀子·宥坐》)

四、义以生利

    “义以生利”之说首见于《国语·晋语一》:“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易·乾传·文言》中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话,是说人们如果都按照义的要求行事,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则每个人都能得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应的一份利益。孔子也说过“义以生利”(《左传·成公二年》)的话。类似的观点还有“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国语.晋语二》);“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北宋程颐说得更明白:“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四书集注·孟子‘梁惠王上》)南宋朱熹则将义利说成是一件事的头和尾:

  “义利,只是个头尾。君子之于事,见得是合如此处,处得其宜,则自无不利矣。但只是理会个义,却不曾理会下面一截利。”(《朱子四书语类》卷一四
《君子喻于义章》)。近代思想家严复也认为:“两利为真利”、“两利为利,独利必不利。”(《天演论》论十六《群治》案语)梁启超则进一步指出:“善能利
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己之利亦从进焉。”(《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五、义然后取

     儒家认为合理的物质利益是可求的。在孔子看来,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客观需要之一,有一定的正当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甚至坦言“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孟子反对弃义趋利,但他只是反对唯利是图尤其是统治者的贪得无厌。他之所以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是针对梁惠王及当时的诸侯只知夺民自肥、不知着眼于利民这一长远大利而言的,并非只讲义不讲利。对于国家和天下百姓之利,他是予以提倡的,要求统治者照顾到社会各阶层甚至邻国商旅的利益:“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孟子·公孙丑上》)并且还认为,市场上各类商品的品种质量不同,物的价格也自然应有高下:“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万千。子(指陈相)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履小履同贾,人岂为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这与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论语·季氏》)的思想是不同的。程颐说“君子未尝不欲利”(《河南程民遗书》卷十九)、“圣人于利
不能完全不较论”(《程氏外书》卷七),“灭人欲”不是完全排斥个人利益。

    以上之儒家义利观,可谓内容丰富,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在批判继承中为我所用,科学回答现实中存在的有关热点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家文化对于现在齐鲁的影响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人人皆知,为春秋时期齐国、鲁过存在于此。从而得名。鲁国,为现在的山东的西不内陆地区,国都曲阜。现在之曲阜,以一县级小城,名扬海内外,无非是出了那个圣人“仲尼”孔子创造了儒家学说,该学说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也好,是被民族选择也罢,无可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许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已经不能够熟读那些如《论语》、《中庸》、《大学》等烦邹的古文史书了。但是儒家文化还是千百年的流传下来,深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头里面。泱泱中华。疆土辽阔。民族繁多。东西南北,文化、风俗、皆有不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华现在之文化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开放深入的地区,中华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比较不同地区的百姓行为、风俗人情。还是以为,在山东,才有最正统、最深邃之儒家文化得以流传。教育,这可是孔老夫子倡导的头等大事。也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失学儿童”的报道。但是,在现实的山东...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家的宗教情怀
儒家的人在考虑人生的最高理想目标时往往是以天地万物为参照系的,这个参照系具有超越物理世界的、哲学上的无限宇宙的涵义。因此,对它的认识、描述不能不带有神秘的、个人体验性的宗教色彩。对人生具有最高价值的超越目标是儒家所说的“天命”或“天理”,因此,人应该自觉自己所承载的崇高使命,即“替天行道”。这便是中国儒家的人所具有的宗教情怀。一、怎样理解宗教情怀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传统中,信仰者都对一个被其认定的“终极实在”(UltimatelyReal)表现出极大的虔诚,这个充满魅力的“终极实在”即是宗教的核心。随着宗教学研究视野的扩展以及各大宗教不断的变革,历史上以人格神或一元神为内涵的宗教也逐渐将非人格神的超越观念以及多元神的崇拜纳入自己的领域,这时宗教的核心已不再仅是中世纪安瑟伦(St.Anselm)、阿奎那(St.ThomasAquinas)所欲证明的上帝,而是包容了提立克(PaulTilllich...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原始儒家的交往观
[摘要]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是以“忠恕”为理论基石的“主体间性”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与人为善的友好交往、诚与信为导向的诚实交往、“和而不同”的“适中”交往等内容。在全球化发展日益高涨的时代,把儒学的伦理原则转换成主体间交往的规则,可能会得到多极交往主体的更多认同和选择,从而促进儒学走向世界。[关键词]忠恕友好诚实适中走向世界交往作为以主体间性为基本结构的活动方式,它是与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相依存的。自从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之后,人类就凭借着语言符号系统而进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并通过各个历史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的认同而展示在他们的言论和著作之中。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历时性存在的客观物质活动现象或历时性存在的精神活动现象,这无论在今人或古人那里都是存在的;其差别仅在于古人的交往活动和交往意识是自在自发的,而今人的交往活动和交...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儒家传播谋略
《公关世界》编者按:现代公共关系可以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吸取些什么?如何吸取?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作者既没有简单比附,更没有盲目崇古,而是用理性的批判的眼光审视儒家学说中的传播谋略,并力图从当今人类普遍价值观这一大视角予以评价。有个“脑筋急转弯”--“孔子是中国最著名的什么家?”答教育家、思想家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孔子是中国最著名的老人家!”--想来也有相当道理,好多不知道孔子经历或思想的人,总还知道有个孔子。这老人家,知名度很高也……一个偶然的机会,注意到儒家的传播,推门入室,才发现无意间闯入了多么五光十色的传播谋略宝库。孔子就很有一套提高知名度的办法。只说他在鲁国不得志,用了整整14年去“周游列国”。从传播谋略的角度看,那就是“制造新闻”。想想吧,一个离职的高级官员,带领一个政治学术团体,乘着咿咿呀呀的牛车,从一国赶向另一国,找上门去与各国首脑对话。...
· 齐鲁文化—齐鲁荟萃—孔子与儒家经典
东汉之后,古文经学者一般依据孔子的学术自述,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断孔子只不过是把前代已有的史料加以系统整理以传之后人,以保存古代文化而已,因而孔子只不过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史学家。而问题在于,这些先前已有的各种文献是否经过孔子的整理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孔子在整理时究竟做过怎样的工作?是否使之蕴涵深奥且难以理喻的微言大义,是否真的寄托着他老人家托古改制,以及为万世开太平的深意?孔子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前者,相传他弟子三千,可谓规模宏大;关于后者,相传儒家经典差不多都经过他的整理:“笔则笔,削则削”,不仅使孔子赢得了极高的名声,而且确实有助于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既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也为文明中华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正是由于这些传世的儒家经典曾经过孔子的整理与诠释,于是这些经典在后世中国便具有至尊的地位,于是有人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