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鲁人俗俭啬
在洙泗冲积平原上播种耕耘的农人,按照郭沫若先生的“战国封建论”,战国以前他们的身份是奴隶,入战国后成为封建性的自耕农、农奴。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在文献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考古发掘也没提供什么可资描述的材料。不过,周代实行井田制,鲁国也不应例外。井田制,按《孟子·滕文公上》的说法,每900亩为一井,拿出800亩来分给八家,每家各100亩,田里的收获归他们所有,名曰“私田”;余下的100亩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获交给奴隶主。八家要先种“公田”,“公田”上的活干完了,才能去种自己那份“私田”。鲁国地狭人众,且多以农为生,就没这么多土地可供分配了。《庄子·让王》记有这么一桩事:一天,孔子对弟子颜回说:“回,过来,你家贫位卑,怎么不做官?”颜回道:“我不愿做官。我有郭外之田50亩,足以让我喝上稠稠的粥;郭内之田40亩,足以供我穿衣。”颜回只有90亩地,还分在两处。当然,颜回不一定是奴隶,也可能是自由民。但鲁国的农人难以像其他地区的人那样分到100亩地,当是史实。
就按一家100亩算,能收多少粮食?
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时,曾算过一笔帐:一夫挟五口,种田100亩,亩产1.5石,计150石。接着,李悝又列出了一份开支表:
租税:十分之一,15石;口粮:每人每月1.5石,全家全年90石;衣服:每人每年300钱,全家全年1500钱,折合粮食50石;祭祀:每年300钱,折合粮食10石。
开支缺口是15石。
井田制下,100亩的收入全归农人所有,不再交税。如此,则正好收支平衡。
成书于战国时的《禹贡》将九州土地划为三等九级,魏国所在的豫州为“中上”,居第二等中的首位;鲁国所在的兖州属“中下”,乃第二等中 的末位。
在魏国,五口之家有100亩地,刚够衣食开销;在鲁国,五口之家种100亩,就不够吃穿了,何况鲁人还达不到100亩之数。故此,有90亩地的颜回只能住在破烂的小巷子里,一小筐饭,一瓢凉水,就是他的一餐了。
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人,也为数不少。
鲁国农人的生活是极为艰辛、贫寒的。他们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年有丰歉,丰年不得不多储备下几斗粮食,以备歉年饥荒。于是,“俭啬”成为鲁人一“俗”(《史记·货殖列传》)。
达官贵人,靠农人上交的租税生活,完全有条件锦衣玉食。然而,鲁国的官员也以节俭为荣,这一是因为他们体恤民情,怕奢侈引起民愤;二是由于受礼的教化,而节俭正是礼的要求之一。当年,弟子林放请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道:“你提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来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而言,与其仪文周致,不如悲痛万分。”(见《论语·六佾》)。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鲁国官员大多推重节俭。
且举一个季文子的例子。
此人是鲁国执政的三家大夫之一季孙氏的杰出人物,手里握着大半个鲁国,权势震主。但是,他从来不准妻妾花钱打扮,连丝帛料子的衣服都不许穿,只能穿布的;驾车的那几匹马,净喂草,不加粮食,瘦得皮包骨头。另一家执政大夫孟叔氏,有个贵公子,叫子服宅。年轻人爱美,不像父辈那么节俭,对季文子的行为颇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话脱口而出:“先生贵为上卿,两朝辅弼,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寒酸如此,怕是有损国家声威吧!”“我也喜欢豪华漂亮。”季文子说,“可是,我看见国中百姓,不少人还吃糠咽菜,破衣褴衫,我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百姓食不饱腹,衣不遮体,我去打扮妻妾,拿粮食喂马,这哪是国家辅弼做的事!”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听说能为国争光的是伦理道德,没听说用妻妾舆马来为国增辉的!”事后,季文子又把这件事透露给子服宅的父亲孟献子,一向节俭的孟献子怒不可遏,整整关了儿子七天禁闭。子服宅闭门思过,终于痛改前非,励行节俭(见《国语·鲁语上》)。
臣子如是,高高在上的国君亦然。
鲁庄公按照惯例,在齐国定下婚姻大事。新娘子哀姜就要来了,他想把宫殿装饰一下,以示喜庆,就把宫殿的立柱涂成红色,柱头雕刻上一些花纹。在列国诸侯看来,这点修缮实在是微不足道。可是鲁国的大臣见了,都说庄公此举背离了节俭的传统,掌匠大夫御孙更是直言不讳:“先君节俭而君奢侈如此,道德沦落,痛哉!”(见《国语·鲁语上》)。
从季文子和御孙两人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在鲁国,节俭已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然而,最鼎鼎大名的一位鲁人——孔子却被人视为一个“美食家”,那是因为在孔门弟子编辑的《论语·乡党》中记录了他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这话被指为“美食家”的铁证。这是对孔子的莫大误解之一。说孔子是个“美食家”的,释“厌”为“嫌”。如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成了:粮米不嫌舂得细,鱼肉不嫌做得细。此解不妥,“厌”当为“餍足”之义,钱穆有言:“厌,餍足义。不厌,不饱食也......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也。”(《论语新解》第245页)这样解释符合孔子一贯倡导的节俭。他谆谆告诫弟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他鄙夷那些奢侈之徒,说这种人不值得和他们来探讨人生问题。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鲁人。
公元前249年,是让鲁国君臣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鲁顷公被征服者楚考烈王废为平民,鲁国灭亡。从此以后,姬姓鲁国只能保存在鲁人的记忆中了。公元前223年,秦又来楚,鲁人又成了秦王赢政的臣民。到公元前221年,列国时代的最后一页终于被翻了过去,秦,秦王赢政成为“秦始皇帝”。
国亡山河在,鲁人传统的节俭并没有随着鲁的亡国而丢弃,依旧在鲁人中传承着,迄今犹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