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论语:我的第一书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4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论语:我的第一书,   1949年前在南京读小学时,我的“第一书”是《侠隐记》;1950年在北京上
    1949年前在南京读小学时,我的“第一书”是《侠隐记》;1950年在北京上初中后读小说渐多,我的“第一书”成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到了高中读书更多,阅读范围超出了翻译小说,涉及到古典诗词和文艺理论,但我的“第一书”仍然是一部翻译小说《战争与和平》。那时读书,既不是什么职业的准备,也不是什么业余的爱好;对我来说,读书就是生活本身。人的生命的“主体”是思想和情感(所谓精神生活),身体和身体的活动都只是此生命主体的物质性支撑。为了充实、发展、提升这个生命实体,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与万千优秀生命对话或交流。这样,读书成了我们生命的目的和渠道本身,而非我们谋生的手段。上大学以后,脱离了“读小说”的岁月,开始进入了所谓知识的海洋。其后,我的阅读史舞台,也从育英初中图书馆转移到北海旁的北京图书馆。四五十年来,读书成为我的主要生存形态,以至于我的生活就是读书。后来,大部分阅读对象变成了外文图书,书藉类别也从小说类转换到人文科学理论。这样我就成了“学者”,但非以学术为职业者,而是以学术为生存方式者。学术不是职业的手段,如同早年读书不是升学的手段。对我这样一个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而用读书填充着我的绝大部分生存时间的人来说,在万千读过的中外书藉中,如何还能选择出一本“第一书”来呢?有成百上千本书对我的思想有过深刻的影响,因为我的治学范围不受专科分化限制,故能在“书本草原上”尽情驰骋,而希渴望多方面受益。书藉的影响是要按领域和层次来衡量的,在不同的领域和层次内都可试图选择出我的“第一书”来,而它们彼此之间因为类别的不同而难以继续评比。(例如,我们如何在胡塞尔、尼采、弗洛伊德和索绪尔之间妄分上下呢?)但是,在四五十年来我的读书史上,的确存在着、而且越来越坚强地存在着一本我的“永远第一书”:它就是《论语》。
    这个书藉中的“第一”又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论语》之主旨在于:人生观的定向、基本生存态度的指南、动机机制的设定、逆而能进的意志学、以及求真道路上的择善固执。《论语》是建立“智仁勇”三维人格结构的“理学和兵书”(理论原则和实践策略);是有关“仁学”(人之学)的三千年历史集体经验记录。这部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非官方著作《论语》,其故事发生于2500前,其书本编定于2000年前,其文本潜在地附着有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的“阅读记录”。《论语》不是一件书写类文物,而是一部动态的、在其漫长阅读史中被验证的“伦理人格”形成术。因此这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第一书,其珍贵性并非因为它像古希腊哲学一样保存着古人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知经验,而因它是一种有关在不理想社会中如成就“理想人格”(君子)的民族伦理智慧学。程朱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又云:“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是说,如果读书人读了《论语》还是如所常见的那样一味损人利己和欺世盗名的话)两千年来无人不读论语,但“读”和“读”是不一样的。《论语》可以因其历史知名度而成为个人和集体居心图利的工具。“读懂”(悟解)决不是指获得与其相关的学问和研究,因此所谓“论语专家”与“悟解论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把《论语》当作一种功业的手段与把《论语》当作生命真蒂的体悟,可以说,彼此南辕北辙。所以“熟读”论语的经学家者流,可能最终只成为一名“文字操弄匠”(唯其如是得以成就功业)。的确,“熟读”与“悟解”为两事。时至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全面变革了的现代中国,“读解”论语的情境和条件两方面都空前复杂化了。所谓“悟解”当然不是指掌握其直接文意。《论语》作为一部“奇书”,一个表面的特点正在于其文意的简单和词义的稳定。这里所谓的“读解”,乃指有效的体悟;体悟是指读者生命与作者生命的积极交流,而最终能落实在读者心灵结构的调整上面。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单向的灌输或吸纳,而是潜在地双向互动。读者是为了提升人格境界而藉此书以推进一种精神实践,而并非仅仅为了增加一种历史知识。所谓“不愤不启”,即表示参与论语读解,是一个相关于刺激读者精神活跃化的过程,是一个激发读者自我更新热情的过程。当然,阅读论语过程本身也会提供此种人格自我形成的机缘。另一方面,《论语》的阅读历史,反过来也可间接地丰富其文本意义构成的解释学资源。
    《论语》作为“第一书”的丰富意涵,此处无法深论(可参见作者所著《仁学解释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和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Ethical Archetype〔法兰克福Peter Lang,1997〕)。我想强调的是,此书在新世纪人类图书世界中仍然占据着崇高地位,特别是在面对庞大西方理论文库时仍可成为中国古典书藉中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部人际伦理学指南。从技术性角度看,《论语》在现代科学世界仍然能够成为我的第一书的原因,恰在其内容局限于人生观中的动机层和态度层上的问题,为此它才有可能和人类其他精神层次上的各种论述有效地“相互挂接”。因为它可为一切思想者提供一种以“智仁勇”为总标志的的人格形成术和选择智慧学,后者能够对思想者的现世观察和理性思考提供基本的指南。这种动机学和目标学上的指导又是以其彻底的实在性、经验性、和结构性为特征的。一门“结构主义”(就其读解运作方式而言)伦理动机学,遂成为《论语》所特有的、万古而长青的主题。《论语》是数百条“命令句”的集结,这些用日常事例和言语表达的简洁语句,必须在其相互对应中、在其整体结构中、予以综合辨证的领悟,以求其随境而异的“具体化个解”。程朱所说的最高读解境界也就是一种“融会贯通”效果,孔子所谓的“一以贯之”是也。一以贯之就是“结构主义”,就是一种按多元相对性原则,在不同实践层次上,来组织个人行动抉择程序的艺术。因此可以说,《论语》是一部有关人生伦理方向选择的“技艺学”。不是因其为“圣人”所著我们才应对其加以崇敬,而是因为它可被今日人类知识和理性所重新验证。顺便提醒,此书由于几百年间编成于古代世界,其中五分之一左右文字(包括已证明为后人搀入的部分),可以在今日阅读中排除,特别是上论第十篇和下论第十篇,可以全篇不读。
    在解释学和符号学作为跨学科、跨文化的意义分析方法学的今日,《论语》的读解法得以进一步精细化。因此,《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也取决于其与现代读解方法论之间的互动。结果,这部历史性经典,将以其新的“意义效果”发挥其新时期的引导作用。《论语》这部奇书,既保持着它的读解历史根源性,又表现出其现代开放性。在我个人的《论语》阅读史中,对其(在中国古典典藉世界中)特殊历史经历的关注,也就扩展到对其(在人类现代书藉世界中)发挥普遍效用的关注。无论对社会实践而言,还是对学术思想而言,《论语》的人类普适性,均表现在其对个人和集体的伦理心术或动机的判定上。于是,时当新世纪,《论语》也不再只是一部中国之书;它应当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章太炎早言,古代中国之天下即现代人类之世界;但他却未解:西方之书藉也即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人类集体之书藉。实际上,无论是《论语》等东方古典文藉还是现代西方书藉,今日都是浩瀚太空中地球船共同体的公共精神财富。也只有在超越了东西方文明对立的狭隘视野之后,《论语》的普适伦理学价值,才能在中国和世界发挥其重大的伦理学作用。寄望于此,称其为我之“第一书”,谁曰不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论语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论语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之矣。”『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11』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论语雍也第六
雍也第六『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论语里仁第四
里仁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2』子曰:“...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论语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