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礼仪文化—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2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礼仪文化—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哈达是素重礼仪的藏民族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献哈达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

  哈达是素重礼仪的藏民族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献哈达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这种习俗几乎反映在藏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条洁白的哈达,不仅是藏民族内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藏民族同其他民族间友好的信物。

  “哈达",藏语音译,更贴近的发音为“咔嗒儿",在藏语中是丝绸、丝绢之意,是礼仪往来使用的丝织品,近似于汉族古代的礼帛。在藏族地区凡觐见佛像、敬谒活佛、拜会尊长、迎送贵客、婚丧节庆都有献哈达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哈达的功能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如今在表彰会、庆功会、赛马会等活动中,除物质奖励外, 还给立功获奖者献一条洁白的哈达,其深情寓于其中。哈达作为藏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哈达是怎么来的呢?藏族自古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诚挚、善良、正义和繁荣的象征。藏族崇尚白色由来已久,先民们把羊毛挂在门楣和各种器皿上;山口、要道的嘛呢石堆上放白色石头;插箭祭“拉则"(山神的居所)时,在箭杆上系白色羊毛等等,无处不见白色崇拜的印记,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人们习惯称做雪域,作为最常见的景物伴随着民族漫长的历史,白色更自然地进入藏民族的审美观念中,渗入藏民族的灵魂深处。

  藏族地区没有丝绢,以前就有用野兽和动物皮、羊毛等作为礼品和奖品的习俗。藏王松赞干布颁发的法规第十五条中就有以虎皮赏赐英雄的条文。据本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本教徒哇托坚(羊毛缠头之意)在进行宗教仪规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传。后来人们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替代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公元六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通,松赞王“丝绢缠头,披彩缎之斗篷,著钩尖之革履"(《白史》),这些波斯之俗一度盛行,曾几何时波斯绸替代羊毛织品,但这种价高质优的丝绸,只能在宫廷或贵族当中流行,广大的老百姓是无缘享用的。

  公元十一世纪仲敦巴迎请阿底峡来拉萨讲经时,敬献丝绸等礼品,但当时没有哈达这一专用名词,故人们没有留意这段《弟子问道录》中敬献丝绸的文字记载。到公元十二世纪时,八思巴从元大都第一次返藏时,向卫藏地区各大寺院的菩萨、佛像及僧众官员敬献或赐奉从内地带来的物美价廉的丝绸即哈达。据传,当八思巴向大昭寺的所有菩萨敬献哈达时,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伸手讨要哈达,这尊讨要哈达的度母后来被称为“卓玛达领玛”(讨要哈达的度母)。从此,“哈达”一词正式载入史册,为世人所知。以往献丝绸的习俗,也正式由物美价廉的哈达所替代。但“哈达”是藏语“咔嗒儿”的变音,虽像蒙古语“哈达咯”,被载入史册时,以蒙古音记藏族音所致。

  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时代开始,互献哈达的礼俗在民间越来越普遍,经时代相传,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如《土观宗教源流》记载:宗喀巴拜师学内外别三种时轮时,依次向师傅敬献洁白、纯黄、深蓝三种颜色哈达。

哈达的原料及种类
  哈达的主色或原始色为白色,后佛教在藏区的盛行,哈达的内容及颜色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如观世音(洁白)、文殊(纯黄)、金刚手(深蓝)三怙主的颜色作为哈达的主要颜色。后来地(黄)、水 (白)、火(红)、风(黑)四大种颜色也渐渐盛兴,再后来,地 (黄)、水(白)、风(黑)、火(红)、空(蓝)五大种颜色有时也用上,但是黑色很少见,往往为深蓝色等其它颜色所替代。每种哈达上的图文也有各异,如云彩图、化日呈样、八宝图、五妙欲乐图、五智如来图,也有吉祥如意、福、寿等字样。

  哈达是用丝绢、丝绸、丝纱和白麻等织成,因其原料质量不同而分为很多种,最初产的内桑玛和关确仁钦玛是属于特等哈达,此后的尼德玛和屯靠玛的质量和规格都不如前者,属于二等哈达,再后来产的程列达杰玛和阿西 、索西、西尊、索南哈达等属于三等哈达。

  以白色哈达为例,分内库哈达、阿西哈达和索西哈达三种。内库哈达是从皇家内库中拿出来的长2丈宽2尺左右的特制上等品,它分为“吉祥八瑞"、“有寂安乐"、“化日呈祥"和“长寿"四种。内库哈达边沿有城墙图案,中央织有右旋海螺等八祥瑞图,上下两端绣有二龙戏珠,左右两边印有象征坚不可摧、永恒常在的“”字符。与内库哈达相对的是外库哈达,后来人们习惯把外库哈达称索西哈达。阿西和索西又各自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头等阿西哈达是用丝绸面料制 成,它质地优良,长6尺。

  除了上述的颜色外,还有五彩哈达。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时做彩箭用的,只在特定场合用。它的颜色为蓝、白、红、绿、黄。蓝色 喻为蓝天,白色喻为白云,绿色为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

  哈达又根据产地的不同,有卫藏哈达、塔尔寺哈达、汉地哈达、邛崃哈达等多种称呼,还针对哈达的价格及质量有“尊达”等称呼。

哈达的敬献礼数及功能
  藏民族把哈达视为如此贵重的礼品,所以敬献哈达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一般哈达顺长叠成双层,折叠口朝自己,用双手恭敬地呈献,以示佛教四大皆空的教义和对对方尊敬之意。哈达洁白无暇的颜色标志着自己纯真无邪的心,而哈达的顺长标志着师徒和诤友之间关系永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久。

  过去噶厦政府官场用哈达规矩较为严格,一般都不使用内库哈达,只有噶伦和秘书长们在藏历正月初二向贺新年时敬献的才是内库哈达;平时接受召见时敬献的也都是上等阿西哈达。各级官员使用哈达都按自己的身份、名号,使用不同等级的哈达,很少有越轨乱礼行为。在民间个人使用哈达则比较随便,可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喜好而定。通常给活佛、长辈敬献哈达时,要求躬身90度,双手捧哈达必须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放于座前,如对方骑着马,亦可将哈达系到马蹄子上;同辈之间献哈达,一般略躬身平伸双手将哈达捧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若对晚辈或下属赠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颈项上或递送到对方手臂上即可。有些地方还有这样一种习俗:来访的客人临走时,常把一条哈达放到自己休息的地方。那意思是说,谢谢你的款待,或理解为我人虽走了,但心还留在这里。

  日喀则地区,献哈达的方式与其它藏区不一样,那里是将哈达从前往后搭,两边正好落在背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的礼仪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婚俗礼仪
择婚过去贵族家庭的子女,男孩到了16岁,女孩14岁至15岁时,父母们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选定配婚对象。首先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一般先委派家族里的强佐(即管家)作为主人的代表,带上缎绸、藏银、食物及哈达等礼品前去已择定的某个家族提亲,并请求告知家府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其家族同意作候选亲事,便会很乐意地告知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以子女已经定好亲事或不愿过早让子女结婚等为理由来婉言谢绝。当强佐(管家)获得对方的属相和元素后,家族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求婚和定婚经高僧择定与谁结缘后,便由家族内品位最高的兄弟或舅舅带上丰盛的彩礼和清单,前往择定的家族求亲。送礼谈妥后,再请高僧占卜,择出订婚吉日。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饮食礼仪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做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勤奋。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松赞干布制定的《...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新年礼仪
藏族人民的礼节,也突出地表现在逢年过节上。农历初一早晨,家庭主妇去“抢”新年新水,在路上或河边碰到玩耍或随父母、兄妹一道赶来“抢”新水的小孩,要把怀中的节日糖果、油饼等送给他们。据说,新年第一天路遇欢乐的小孩,象征新年如意、顺安。在备新年第一餐时,主妇首先给家神供餐,而后给家里的长老敬茶,或给已故的父母、祖父母供餐,再给家庭每个成员倒茶。在这碗早茶的安排上,不能少了家庭成员的任何人,包括已出嫁的、或上门的兄弟姊妹;同时还要给本地的活佛、大、孩子的教师等备上年茶。第二天或几天后,要给以上诸位送去这新年茶料,表示没有忘了他们的恩德;随同年茶,还要带上新年馍馍、酒一二瓶或咂酒一坛、哈达一条等。送去时,先给活佛、教师,然后才是其他兄弟姐妹。新年初二,家家户户把门前或院内的狗要拴在离家门较远的地方,而且一定要拴牢固,使客人能放心前去。节日期间,谁家的客人多,就会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客人来时,包里都带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