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工艺技术—的古今饰品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8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工艺技术—西藏的古今饰品,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和她所特有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和她所特有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他们的装饰品。

  早在4千年前,藏族人民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昌都卡若遗址考古出土的一系列装饰品就是一个明证。这一时期的饰品主要以陶制、石制及贝类为主,饰品形式也丰富多彩,有牌饰、项链、手镯、珏等,其色彩原始天然,制作古朴简单。除了一些天然成品外,人们也开始运用自己的想象把饰品雕刻成各种形状。发掘的饰物中有一个骨质发簪,其顶部雕饰有三个大小不一的圆锥状结构,极具装饰效果,它不仅体现了早期藏族先民的骨雕工艺,也表明我们远古的先民有盘发的习俗。有趣的是发掘的饰品中还有用贝类制作的项链,让人想象不出古代先民们是用什么工具在这些珠子上穿孔的。

  到了早期金属时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普及、金属制品的广泛运用,人们的佩饰也大多以金属及陨石制品“托伽”为主。这些托伽多是由陨石熔炼而成,制做的形状各异,有龟状的、塔状的。尤其到了近代,牧区的人们在游牧过程中经常拾到这些早期金属时期遗留下来的金属制品,他们认为是天然的陨石成品,佩带在身上有驱病、邪的功效,所以现在“托伽”已经成为牧民的标识性饰物。

  史前的这些饰品形状、大小、质地各异,制做风格古朴简单,它们在丰富史前人民生活的同时也给后人研究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民风民俗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饰品的工艺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古格都城遗址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古格王朝时期西部贵族佩饰的一些形制和佩戴习俗。藏西自古就有冶炼黄金的传统,直到现在,的绝大多数金矿都分布在藏西一带。黄金作为一种贵重金属,被当时的贵族普遍崇尚,因此他们的佩饰也大多是黄金制品。从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贵族不分男女都有佩戴耳环的习俗,且两边耳朵都佩戴着清一色的黄金饰品。形状以圆形为主,耳环一周都有一个个突起的圆点作为装饰。而妇女的发饰与现代藏北一带的妇女发饰相近,也是从额角至发尾垂挂着一条宽20厘米的羊毛织品,其上坠满了松石、珊瑚和黄金制品,作为装饰。项饰是用珊瑚和绿松石制做的珠串,有四至六串之多。而纯金制作的项链其吊坠大多是以三叶形为主,与同一时期受尼泊尔艺术风格影响的佛像的项饰相似。这一时期,妇女所佩戴的“嘎乌”是圆形的黄金制品,一圈圈的同心圆,其正中心镶嵌有珊瑚或绿松石,形制简单但装饰性很强。

  到了近代,拉萨的贵族对饰品的工艺要求就更加考究了,贵族妇女所佩戴的巴珠是她们头饰的主要部分,它呈三角状,且大多数是完全用珍珠或珊瑚制作的,而这种巴珠形制的来源尚待考证。与这种“巴珠”同时佩戴的还有“艾果”,它是佩戴在巴珠以下耳朵旁边作为发饰的一部分,一般是用大块的绿松石刨平制作成花瓣状再粘贴在黄金制作的模槽内的,故体积比耳环大得多,它似乎是拉萨贵族妇女佩饰中最为夸张的一件饰品。而“嘎乌”分两种,一种是妇女佩戴在胸前的装饰品,它是项饰的主要形式,一般是挂在一串珊瑚、珍珠或其他珠子制作的项链的中心,其外壳多由黄金、银、铜等不同质地的金属制做,且其形制大多呈八角形,也有半月形和圆形的,上面镶嵌着各色的宝石,而每个宝石又根据所要表达的纹饰内容被制做成各种形状,花瓣或叶片的形状都打磨得特别的精致。还有一种是护身佛盒“嘎乌”,为男士饰品,像背包一样斜挎在前胸。这些“嘎乌”的形状多为佛龛状,也用黄金等金属制做,但其上所装饰的纹饰大多以吉祥八宝、鹿、莲花等具有宗教含义的图案为主。它除了装饰以外,其内还放置着佛像、圣物等,用以驱邪避灾。

  在所有项链的珠串中最为珍贵的就属天珠了,天珠在藏语中叫“嘶”,它的来源说法甚多,史学家认为它是早期从波斯一带传入的人工饰品,而的传说故事中则认为它是一种从天上掉下来的虫子化成的。至今由于说不清它的来源使得它更加珍贵。天珠根据其身上的眼数可分为“九眼天珠”、“两眼天珠”、“单眼天珠”等多种,其中“九眼天珠”是最难得的,所以也是最为珍贵的。

  贵族男士所佩戴的饰物也不在少数,耳饰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在藏语中叫做“梭箕”,拉萨的贵族男士一般都佩戴在左耳上。大多数“梭箕”都是用绿松石制做的,通常以10多厘米的长条形为主,串在黄金制作的链上。贵族阶层特别注重饮食卫生,他们一般外出都在腰间佩戴着刀筷套和香囊。其中刀筷套件内包括一双象牙制做的筷子和一柄细长的钢刀,其刀鞘一般由上等红木制做,且刀柄上镶嵌着各色宝石,不但实用而且非常具装饰性。他们佩在腰间的香囊状的荷包是用来放碗的,一般是用黄色的刺绣织品或织锦缎子制作,纹饰大多以团龙纹为主,他们外出做客时就只使用自己所携带的餐具。他们戴的帽子上也有一些饰物,除了帽间的红色的璎珞,还有用黄金制作的“瑟垛”,即顶子,它的外形象极了国外卡通片中皇冠,但这种“瑟垛”一般只限有功名的贵族佩戴。

  这些贵族的饰品虽然没有中世纪西方贵族阶层的服饰那样奢华、富丽,但它们体现了这个特定地区的上层人士的审美情趣。通过这些遗存的饰品我们也可一览当时藏族工匠们精湛的手工技艺。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青年们追逐着现代的流行趋势,传统的服装正在淡出他们的生活舞台,但各种各样的传统饰品并没有消失,每逢节日,人们穿起传统服装,佩戴上饰品,成为节日盛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工艺技术—古船的演变
高原上行船历史的起源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目前尚无确切的说法,在藏文史料上,吐蕃时期开始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有行船历史的记载。据《莲花生传》载:莲花生曾乘马头木船渡过雅鲁藏布江来到桑耶寺……。桑耶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壁画中也有记载。由此可以推断行船历史年代早于壁画时代和文献记载,以下分别介绍(马头木船、牛皮船)的造形、结构,大小用途功能及它的演变过程。一、马头木船据现有资料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方形船,中期均为长方形木船,晚期尖角长方形木船,到现代改为电动圆底长方形木船。1.早期马头木船,根据石泰安著《的文明》书插图中的马头木船造形,以马头为标志的正方形木船,船身四周外壁镶有铁皮装饰图案,船身后半身左侧有一进出的门,划桨在船尾木台左右两边,马头后部插有风马旗杆。此船可能不是大型木船,只容纳约20人左右的中小型木船。这种船可能是最早的藏式木船。比吐蕃时期木船造形还早,还原始。石泰安一...
· 藏文化—工艺技术—皮雕
· 藏文化—工艺技术—的鼻烟文化
很久以来,人就有着吸鼻烟的习俗。随着这一习俗的流传,鼻烟的容器,演绎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器物文化的历史。鼻烟壶以艺术和实用功能完美的结合,不仅折射出藏民族的聪敏和智慧,更是显示了独具匠心的创造力。鼻烟壶因此也被热爱生活的高原人赋予了生机和灵气。鼻烟的来源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的南部地区出现了许多妖魔鬼怪,作恶多端,给众生带来灾难。为了降妖,藏王特地从印度邀请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法力无边,把妖魔镇在桑耶寺,大部分妖魔俯首称臣,掏心献师,甘愿当护法神,但仍有妖魔逃脱了法力,由于在逃跑时将血滴在地上,于是滴血处长出了烟草花,后被人们发现并制成了鼻烟。故人们把鼻烟视为秽物,吸鼻烟者对佛不敬。虽然有着这种典故,但吸鼻烟和香烟一样很快蔓延开来。鼻烟的制法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工艺:把当地生长的麻黄烧成炭,进行过筛,过筛后的细粉为了保存方便,加水作成饼状,晒干。为防止在保存过程现吸潮现象,炭饼...
· 藏文化—工艺技术—铜雕
在聂赤赞普之前的远古时代,藏区已有了冶炼业,并有专职铁匠的手工业者。在吐蕃第七代藏王时期,大臣罗囊弑杀君王之后,把尸体殓入铜棺,而后抛进了江河。吐蕃王朝第九代藏王布德共杰时代,藏区已有制造金属的工艺。其实,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兴建的雍布拉康也早已证明藏族冶炼的时代的到来。吐蕃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处于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融汇藏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阶段,表现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有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有明显的敦煌唐代风格,有中原雕刻风格,有尼泊尔古代艺术风格,同时也出现了同藏族民间艺术结合产生的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艺术发展史上的开放时期。这种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形式和技术的作法,对手工艺术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藏传佛教及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藏族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民族风格。藏族雕刻艺术的内涵与形式都十分丰富。了解这样丰富多彩的艺术,首先要知道它的分类,其分类方法很多,...
· 藏文化—工艺技术—泥塑
泥塑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风俗中演变而来的宗教圣物。“擦擦”一词有的说是来源于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梵文的藏语音译。也有的说是对制作过程中发出声音的拟声词。还有人说因为藏语中“萨”是土的意思,而擦擦是由土制作的,所以应该叫“萨擦”。当然,擦擦的用料不一定都是纯土。有些病人将自己吃的药和泥一同烧制成擦擦,这是为了祈愿早日痊愈。还有将死者的骨灰和泥一同烧制成擦擦消除罪孽,祈求善业。每一个擦擦的最终完成都要以僧人的开光仪式为结束。如今的擦擦意为一种凹形模具,用来压制出成型的泥塑浮雕。内容上原来仅指佛像浮雕,现今衍生出了圆锥形等宗教供品样式。在藏区各地都设有专门放置擦擦的“擦康”即“存放擦擦的房子”。当舌头上生出小疙瘩时拿来一个擦擦或者擦擦上挂下来的土,抹在患处进行治疗。人们相信它能够抵御或治疗很多疾病。有人将擦擦发展的历史概括为几个阶段:1.处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是擦擦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