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医学艺术—古老的藏医藏药造福当代
藏医藏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元三世纪初,产生第一名藏医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公元六世纪,从祖国内地传来中医的脉法和星算,从印度传来一些临床知识;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即641—707)年间,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从祖国内地带来了医药人员和书籍,有人将其中一部分医学书籍译成藏文,即有《门介钦本》、《索玛拉扎》、《月王药诊》等。后又从祖国内地和国外请来医生讲学及著书传入,结合人民医疗实践经验编写了《敏杰材卡》(七卷)并培养了一些学徒。从此,藏医藏药既有了理论,也有了继承人。公元八世纪上半叶的前30年间,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医学家,他们把各自的经验进行总结,又编写出了许多医学论著,经过不断实践,修改,再实践补充,日臻完善,集成藏医学巨著《居悉》(即四部医典)。
藏医的理论也有阴、阳、五行,四时,五脏等,它的诊断方法也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一样,但特别注重验尿。治疗方法是药物和针灸、放血兼用,药品多半制成丸剂和散剂。
解放前,藏医藏药规模极小,人员不足百十人,设备简陋,只能为少数人服务,使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阻碍。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人民政府极其重视藏医藏药的发展,对藏医药事业采取了继承、挖掘、整理、发展的方针,将原门孜康和药王山两所藏医机构合并成为拉萨藏医院。由于以前只有藏医门诊看病没有病床,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于是设立了30张病床,并分别设立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儿科、药房等,同时还创立了藏医病历书写的规章。1972年创建了拉萨藏医学校,先后培养了180多名新一代藏医。1979年拉萨藏医院改成自治区藏医院,扩建了八廓街门诊大楼,扩大藏臣队伍。医院组织了若干名老藏医,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重新绘制了《四部医典》内容的79幅彩色唐卡挂图。编著了《藏医藏药简析》和《藏医配方新编》等。1981年日喀则、山南、昌都、阿里、那曲等地区先后建立了设施齐全的地区藏医院,同时,在全区各医院建立了藏医科。为了向全区输送合格的藏医人才,1983年又正式成立了自治区藏医学校,在校生200多名。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于1984年拨出1000多万元建立了藏医院住院部,有床位260张。适应藏医事业发展需要,1985年国家拨700多万元专款新建藏医学院,现已有500多名师生,初具规模。拉萨还有一座藏药厂,附设在区藏医院,这个厂1959年时只有几个工人,年产也只不过数万斤,藏药生产只有几十个品种,而现在该厂生产藏成药350种,年产量30吨左右,其中“然纳桑培”(珍珠七十)和“仁青常觉”得到国家银质奖和神农杯奖。该厂生产的药品除满足区内用药外,还供应临近省区,青海、内蒙甘孜、阿坝等地藏医的用药,有些藏成药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
现在,全区藏医专业人员已发展到800多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高级职称人员40多名,主治医师以上的有130多名,另外还有700多名民间藏医药人员。
自治区藏医院已成为藏医药事业的中心,承担着全区藏医藏药教学和研究的主要任务,他们正朝着科学化管理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