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历史人物—毗卢遮那大师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5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历史人物—毗卢遮那大师,毗卢遮那大师毗卢遮那,意为“遍照护”、“大光明”。系吐蕃时期尼木地方甲巴果家

毗卢遮那大师

  毗卢遮那,意为“遍照护”、“大光明”。系吐蕃时期尼木地方甲巴果家族后裔,故号为巴果。吐蕃王赤松德赞最初命受戒出家的“预试七人”之一,约八世纪人。为早期密经翻译家。

  桑耶寺建成以后,赤松德赞继续派人到印度去迎请佛教名僧,同时也派出一批人到印度去留学。从印度请来的僧人中有大乘佛教的无垢友、法称,克什米尔的阿那陀等。派到印度留学的第一批人中有遍照护。印度人称他为毗卢遮那若希达,被认为是一个聪明敏慧并且具有语言天才,对佛教有虔诚信仰的人。毗卢遮那的尊号即由此得来。毗卢遮那到印度后,看到当时大乘佛教密宗尚盛,而显宗日益衰落了,于是他拜了一些密宗名僧为师,学到了印度佛教密宗中的“金刚乘”等许多教法,密宗知识相当渊博。

  后来,毗卢遮那大师被流放到康区阿坝一带时,开始当地嘉绒王和苯教势力同样对他进行过精神和肉体上的各种折磨和摧残。曾将他投入装满青蛙的地牢里,企图以传说青蛙聚会能放出一种毒素将人毒死的方法治他,但他安然无恙,又放进许多虱蚤和蚊虫去咬他。但由于他修法已深,洞中仍念经不止,说教不息,所以用什么办法也奈何不了他。他过人的胆识毅力和对佛的虔诚之心终于感化了嘉绒王,放他出牢,并积极支援他在阿坝一带建寺收徒,译经传法。当地的佛教即从此时由他传播开来。他的学识和功绩,在阿坝藏区至今传颂。民间传说他是“点燃东方(指康区)佛教明灯的圣人”。

  毗卢遮那大师在阿坝住过多年,人们用它的法号命名的地名、寺名、山名不少,如在阿坝地区的马尔康卓克基乡的峰壁峡谷中有一座曲径通幽、雅致秀丽的山洞,名叫“毗卢杂普”,“毗卢岩洞”。洞内留有他修行时的面壁身影、掌迹,讲经说法时留下的脚印及靠头卧睡的痕迹。洞口建有古亭庙宇楼阁,这就是当年毗卢遮那、住宿过岩洞,至今香火不断。

  据说吐蕃王朝到了赛那勒(赤松德赞之子)即位时,毗卢遮那、无垢友等名僧都还健在,他们翻译了不少赤松德赞和牟尼赞普时期没有译出的佛经,对弘扬佛教贡献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毗卢遮那佛
名称释义毗卢遮那(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唐朝实叉那陀译《八十华严》采用此译名。但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出的《六十华严》,译为卢舍那。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嘉祥吉藏大师在《华严游意》说明,卢舍那佛即是释迦牟尼。印顺法师根据《华严经》的汉译本比较,也支持这个说法,各派见解原出自《华严经》,但因译音不同,造成后世各佛教宗派对它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认为毗卢遮那佛为报身佛,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认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化身佛。密宗则认为毗卢遮那佛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刚界的根本。祂是密教最大本尊。因为译名不同,造成佛教内部不同学派,对“毗卢遮那佛”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译名不同旧译《华严经》(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译为“卢舍那”。新译《华严经》(于阗实叉难陀译),八十卷)译为“毗卢遮那”。各派见解华严宗据此认为:毗...
· 藏文化—历史人物—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藏名音译“白玛郡乃”(PadmaJungne),尊称“咕如(噜)仁波切”(GuruRinpoche),意即珍贵的宝上师。莲花生大师是藏密的开基祖,亦是宁玛派(红教)的传承祖师,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如来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现。莲花生大师出生于印度西方邬丈那国(今巴基斯坦),得国王因扎菩提(KingIndrabhuti)抚育为太子。因其化生于湖中莲花,故名为“莲花生”。长大后,赴孟加拉从巴尔巴哈帝论师出家,号“释迦狮子”。从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从佛密论师受幻化网密续,从师利僧哈受以大圆满为主的众多显密经教。云游孟加拉及邬丈那等地,教化有缘归依佛门,人称“莲花王”。公元755年,吐蕃赞普(即吐蕃王)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派专使去印度请莲花生入藏,翻译经论,宣扬佛法,并建成具有藏、汉、印3种风格的桑耶寺。于赤松德赞及王妃依喜措嘉等有缘者,传授无上密乘八法、普巴金刚等教法。创...
· 藏文化—历史人物—宗喀巴大师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沙弥戒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出身于佛教家庭,3岁时,噶玛噶举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为授近事戒,赐号贡噶宁布(庆喜藏)。后随敦珠仁庆学习经论,并授密教灌顶,称号不空金刚。7岁正式出家受沙弥戒。16岁前往深造,开始独立进行宗教活动。25岁时,已深入研究了“弥勒五论”、《俱舍论》、《量释论》、《入中论》及律藏、五明等,并在寺院立宗答辩,产生了一定影响。31岁时,他为振兴戒律,改戴持律者所戴的黄色僧帽。以后弟子们也随着戴黄帽,因此被称为黄帽派。36岁开始讲经收徒,先后在各地讲《现观庄严论》、因明、《中论》、《俱舍论》等。同时系统地研习密法,研究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等;学习噶当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灯论》等要籍,终于通达显密各派教义。他以中观为正宗,月称为依止,以噶当派教义...
· “卢舍那”奇石
到过洛阳龙门石窟的都知道那尊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卢舍那佛,即报身佛,是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都属于报身佛。——题记一畛河川里出奇石、尤其出了那方“卢舍那”奇石,让这名曰“孤灯”的村子一下子竟闻名遐迩,成了全省有名的赏石之地“奇石村”。其实,得到“卢舍那”奇石的德庆在两年前那时候,在孤灯村的玩石人圈里还是个家里一块像样石头也没有的门外汉。门外汉是叹羡别人才迈门槛的——那年他从南方打工回来,惊诧那些靠寻觅奇石发家人家竟盖了层小楼房、起了高门楼子;这天晚饭后,就去本家堂弟德韶家里“串门子”。靠寻觅奇石卖奇石发了家的堂弟德韶正满头大汗在给石头上...
· 藏文化—历史人物—白度母
白度母白度母藏音译卓玛嘎尔姆,“度母”,亦称“救度母”、“多罗母”等。藏密常以长寿佛、白度母及尊胜佛母等三尊合称为:“长寿三尊”。相传白度母是阿弥陀佛左眼所化。据藏传佛教说,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度母是他化身的救苦救难本尊,以颜色区分,现为二十一尊象;二十一尊度母的颜色都不相同,最受尊敬、寺院中最常见的是白度母。白度母据说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能瞒得过她的秘密。人们总爱求助于她,故又称为救度母;白度母身色洁白,面目端庄祥和,双手和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因而又称为七眼佛母。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母观六道众生。她的形象为头戴花蔓冠,乌法挽髻,双耳坠着大环,穿丽质天衣,上身袒露,劲挂珠宝璎珞,斜披珞腋。双脚盘坐在盛开的莲座上,右手膝前施接引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抚乌巴拉花,花茎曲蔓至耳际。左持一朵曲劲莲花,右手掌向上,表示原意帮助人解难。形象典雅优美。修度母法者,一切罪业消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