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辽宁文化—风土民情—丹东风土民情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0
转发:0
评论:0
辽宁文化—风土民情—丹东风土民情,    丹东作为我国最大的边境市,也是沿海、沿江、沿边的“三沿”城市,有汉、满、

    丹东作为我国最大的边境市,也是沿海、沿江、沿边的“三沿”城市,有汉、满、蒙、回、朝鲜、锡伯等29个民族,饮食文化自具特色。由于满族人口占全市32%(80万余人)故除汉族主食外,满族食俗便为突出特色。另外,朝鲜族人口约2万余人,丹东与邻国朝鲜隔江相望,世代往来,两国居民生活习俗互为影响,故朝鲜族食俗在丹东也颇为流行。改革开放以来,丹东经济迅速发展,饮食文化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也在发展变化,全市星级饭店已有10家,厨师高手群集,丹东地区有专门的厨师培训中心,其培训厨师的数量、水平居东北三省各市前列。为适应各方宾客的需要,丹东饮食逐渐发展形成了辽、鲁、川、粤四大菜系和具有法、德、意、俄、日等国风味的西餐系列。近年来传自西域的烧烤食遍布全市,自助餐随处可见,以海鲜为主,备有80余种菜品的自助火锅餐,每客不过30余元。低廉的价位,热情的服务。优雅的环境,吸引广大食客,享用频仍。每当入夜,新安、七经街区小吃一条街,香气四溢,食客踊至。在特色饮食中,满族人的酸、粘、甜,回族的烧、烤、涮,朝鲜族的辣、酸、咸,各展风采。

酸汤子—以玉米为主料,发酵后磨成水面去渣取粉,挤压成条状煮熟,以葱花、肉丝、海米、蘑菇、油盐等佐料食之,细腻滑润,味酸爽口,通脾健胃,消乏解渴。面团可久存不腐,随时取用,入沸水即熟,省时方便。

粘糕饽饽、粘火勺、油炸糕—皆以大黄米或小黄米为原料制成,若夹红豆馅,亦可制成豆包,食时蘸糖。

米叉子(音cha)—原料和制法与酸汤子略同,只是将发酵后磨成的水面滤渣后再经沉淀,上层为淀粉,下层则为馇子面,用手工或模具制成筷头粗细条状,可煮、可炒。

满族的特色副食有:酸菜一以白菜或大头菜为原料,经发酵制成,是过冬的主要菜品,炒、炖、凉拌皆可。火锅—火盆为灶,汤菜合一,主料是酸菜、白肉,加粉丝、豆腐、海米、蚬子等,多人围桌而食,边吃边续。是满族家庭常备的餐式。杀猪时,自制血肠,也可入锅,在饭店则以酒精炉等为灶,多人或单人涮,花样翻新,涮料与调料随意酌取。面粉为料,经烤、烙、蒸、炸、炒、煮、烩制成,有上百种花色,最具风味的有葱丝饼、椒盐饼、千层饼、软硬炒面等。以牛羊肉为主料的烧、熘、炸、炖、烩、涮等炊式成菜,最具风味的是“八大碗”或“六大碗”。

朝鲜族的特色主食是: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少量杂粮、面粉等。最具特色是糕饼,俗称“打糕”,以粘大米为原料,煮熟后在面板上用木槌打成膏状,加豆沙面或红豆泥,切块制成。朝鲜冷面—俗称“高丽面”。多以荞麦面为料,制成条状,煮熟投入凉水浸泡,食时捞出加辣椒粉、熟牛肉片及醋、盐等佐料,浇汤冷食

朝鲜族的特色副食是:腌菜—俗称“高丽咸菜”,以酸辣为主味,主料是白莱,制法与内地的“泡菜”略同,佐以苹果、梨片、鸡牛肉汤等料。酱莱—用萝卜梗、地瓜梗、小辣椒、苏叶、牛肉、狗肉、小鱼等多种原料加酱油入缸腌制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辽宁文化—风土民情—辽宁凤凰山风土民情
自清初起,即将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定为凤凰山药王庙会,历时4天,游人达数十万众,高潮时达40万人。后来,此庙会又改为山会。每逢凤凰山山会,游者如潮,比肩接踵,笑话连天,真是热闹非凡。凤凰山风景名胜区所处的凤城满族自治县,是满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满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的先祖曾在凤城进行狩猎、采集、耕种、放牧、屯兵和守卫等生产及保卫活动,因此,这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的风尚习俗。满族的民族服装为旗袍,满语称“衣介”,是长袍的意思;因过去为满州旗人所服,故名旗袍。旗袍的特点是:箭袖、右大襟、四开衩、束带、镶边。箭袖,满语称“瓦哈卡”,袖口上加半圆形袖头,约半尺许,形似马蹄,故又名“马蹄袖”;这种窄袖便于骑射和保暖,天寒出征时,弹下马蹄袖头盖住手背,平时则挽起。妇女的旗袍,平日为舒袖,出征或上朝时也得穿箭袖。旗袍的右大襟和腰带,便于藏干粮、挂刀具和烟荷包等;下摆四开衩,则便于骑马。满族人民还喜欢在...
· 辽宁文化—风土民情—沈阳风土民情
一方风土一方人,沈阳原是满汉杂居的地方,衣食住行具有东北地方的各种习俗。突出的是冬日寒冷,积雪身后,一般的城乡居民多是戴着四块瓦毡帽,挂上毛皮耳扇,赶车的老板则戴狗皮帽子,狗皮护手袖头,而满族人是不用狗皮的,但对帮底相连的牛皮靰鞡,穿起来却是不分彼此,在里面絮上靰鞡草,任凭你走冰踏雪,及轻快又暖和。较为富贵者则穿高腰的毡靴,俗称趟式马。从妇女的装饰来看,满族的发式颇具特色,早年的贵族则梳两把头,大拉翅,一般人家不论老太太还是年轻媳妇,都是头顶上盘个纥?鬏。逢年过节,喜庆日子,还要插戴绢花、绒花。当时的妇女多有抽青烟的习惯,长杆儿烟袋总是随身带,见怪不怪。至于婚丧嫁娶,年节行事,也是有其一定特点的。
· 辽宁文化—风土民情—辽宁风土民情节庆活动
大连赏槐会大连市素有“东方槐城”之称,当槐花盛开时,满城芳香,令人陶醉,极福诗情画意。每年5月下旬举办的大连赏槐会,就是以赏槐为主题,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国际旅游活动。赏槐会期间,开展京剧风采表演、千人书法交流、万人风筝放飞表演等活动,以及中外宾客赏槐联欢会等丰富多采的文娱活动,吸引了数以千记的国内外游客。大连国际服装节每年9月举行的大连国际服装节是集经贸、文化、旅游活动为一体的颇具规模的盛大节日。与香港时装节互结为姐妹节。服装节的主要活动有:气势恢弘的开幕式广场艺术晚会、欢快热烈的巡游表演、竞秀的服装博览会、商贸云集的服装出口洽谈会、争奇斗艳的服装设计大赛、光彩照人的世界名师时装展演会、热闹非凡的游园会以及新颖别致的闭幕式晚会等,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外宾朋。
· 辽宁文化—风土民情—辽宁风土民情沈阳少数民族
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和蒙古族。沈阳是满族的发祥地。自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京都自辽阳迁至沈阳,至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以沈阳为陪都。这一时期,皇太极在沈阳执政17年,陆续修建了城池,拓建宫殿,清太祖及清太宗的陵寝也相继建成。清朝迁都北京,从康熙开始,大约160年中,有过10次"东巡",到陪都(沈阳)谒陵或游猎。朝鲜族早在1882年,就有先人在沈阳活动,大多数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从邻国朝鲜经过吉林和辽宁的其它市、县陆续迁至沈阳。回族早在元朝,就有先人在沈阳活动,明末清初由关内陆续迁居而来,形成了小集聚区,以后大部分是从内蒙古、阜新、朝阳等市迁入沈阳。其他少数民族,都是在不同时期从全国各地迁入沈阳。目前沈阳共有38个民族。除汉族外,有37个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壮...
· 辽宁文化—风土民情—辽宁千山
山名的传说相传,在远古之时,天的四边塌了下来,天不能严密地覆盖着地、地也不能很好的容载万物。大火蔓延成患者,洪水泛滥成灾,猛兽四出伤人。这时,女娲为拯救众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就在女娲烧炼五色石时,不慎将一块石头掉落。据《辽阳县志》载:“娲皇炼石五色古,一丸飞来辽东土。长白千里来蜿蜒,到此翻身向空举。”传说就是这块来历不凡的五色石,落地生根,长成千朵莲峰,与长白山相连争秀。千山,古时也叫积翠山。民间又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远古洪荒的时代,有位美丽贤惠的女神,她的名字叫积翠仙子。她决心用不尽的春光点染人间,整日用五彩缤纷的云锦绣织莲花。她绣呀,绣呀,当绣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时候,被上帝发现了,专横的上帝说她偷走了天上的祥云,派天兵天将来抓她。积翠仙子在挣扎中把手中绣好的莲花洒向大地,化作座座青山;她手中的绣花针也掉到地下,嵌在石缝里,这就是现在千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