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二人转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0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二人转,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

  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二人转的演出形式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一、“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二、“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三、“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四、“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五、“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六、“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二人转名词术词
说口: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岐,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如: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刘士德关于“套子口”、“...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二人转唱腔曲牌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东北大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是东北人非常喜爱的一项喜庆活动。大秧歌,在东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广袤的黑土地使它根深叶茂,并赋予了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每逢重大节日,林区人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秧歌队里的丑角,当地人叫做杂耍,他们扭起来没有约定的规矩,全凭自己的创造。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逾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民间秧歌队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独具神韵的龙江剧
龙江剧是我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扎根黑土,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的黑土艺术风格使它在琳琅满目的地方戏剧种中独具神韵。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提出发展东北地方戏曲的设想,随后,黑龙江省的有关方面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将民间的说唱和歌舞形式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同时组成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龙江剧的唱腔主要采用二人转的[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等曲牌,文学语言朴实风趣,表演动作歌舞性强,特色浓郁。历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说起龙江剧,就不能不提到其杰出的代表人物白淑贤。白淑贤之于龙江剧如同当年的严凤英之于黄梅戏,一人即如一个剧种的半边天。她所主演的《皇亲国戚》、《双锁山》、《荒唐宝玉》、《木兰传奇》等曾两次荣获“文华剧目大奖”和二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