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东北大秧歌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6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东北大秧歌,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是东北人非常喜爱的一项喜庆活动。大秧歌,在东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广袤的黑土地使它根深叶茂,并赋予了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

  每逢重大节日,林区人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秧歌队里的丑角,当地人叫做杂耍,他们扭起来没有约定的规矩,全凭自己的创造。

  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逾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

  民间秧歌队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的移植,比如挥臂跳跃、扭腰甩肩,4拍一小节,前3拍向后,后一拍退回,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如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

  场面不再单调,队伍也不再那么僵硬,即使单个人也不再尴尬,大概中国民间表演者手上都得拿上什么东西,反而才能走得更稳当。秧歌完全可以视为民间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所以有一些民间粗朴的艺术表演理念,如开场后的演唱有领唱和走戏调,完全就是为招徕观众。又比如它的演唱,基本就是从流行的民间小调中借鉴,与专业演出团体常为某主题单独创作主题曲就很不一样。秧歌不再有往年那种宏大的场面和参与热情,但它也为许多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厚营养,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独具神韵的龙江剧
龙江剧是我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扎根黑土,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的黑土艺术风格使它在琳琅满目的地方戏剧种中独具神韵。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提出发展东北地方戏曲的设想,随后,黑龙江省的有关方面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将民间的说唱和歌舞形式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同时组成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龙江剧的唱腔主要采用二人转的[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等曲牌,文学语言朴实风趣,表演动作歌舞性强,特色浓郁。历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说起龙江剧,就不能不提到其杰出的代表人物白淑贤。白淑贤之于龙江剧如同当年的严凤英之于黄梅戏,一人即如一个剧种的半边天。她所主演的《皇亲国戚》、《双锁山》、《荒唐宝玉》、《木兰传奇》等曾两次荣获“文华剧目大奖”和二度“...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二人转名词术词
说口: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岐,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如: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刘士德关于“套子口”、“...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二人转唱腔曲牌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龙江剧艺术特点
龙江剧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表演身段上继承和发展二人转、拉场戏和东北大秧歌的程式,有大秧歌步、三步半、十字步、别步、盖步、撤步、搓步、起步、拐步等步法;五花腕、压腕、甩腕、翻腕、抖腕、舍腕等腕子功;抖肩、拉肩、拱肩、摇肩等肩膀功;立绢、双立绢、回旋绢、车轱绢、指顶绢;平甩绢、鸳鸯绢等手绢功;大抛扇、立抛扇、车轮扇、绕扇等扇子功;还把二人转的手绢花糅进水袖的表演之中,水袖加长至1米,创造了顶花袖、立花袖、大抛袖、里翻袖、外翻袖、背搭袖等水袖功程式。手绢功是龙江剧表演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程式动作,来自于二人转,但又有新的发展。如《皇亲国戚》中的杏花出场,随着音乐的节奏先抛出一个回旋绢,表现了她小鸟出笼般的喜悦心情。扇子功源自二人转,但比原来更为夸张,如《张飞审瓜》中张飞的扇子造型特大,表演中运用了许多大抛扇、立抛扇等动作,突出了莽张飞的性格。道白分乡音白、普通白、韵白三类。乡音白以当地方言音...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质朴凝重的黑土戏剧
在黑油油的龙江大地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以他们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开创了黑土地文化—黑土戏剧。这是历史的奇迹。自清嘉庆年间产生了黑龙江的第一个剧本《龙沙剑传奇》起至现在,黑土戏剧已经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悠悠岁月,在黑土戏剧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饱尝了多少黑土戏剧的兴衰、沉浮、失落,当然,还有它的辉煌。这足以负于我们振兴黑土戏剧的勇气和实现“跨世纪”黑土戏剧走向的信心和铸造明日辉煌的艺术魂魄。黑土戏剧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正如鲁迅所说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既为别国所注意”。正是这种浓浓的地方色彩,使黑土戏剧升华为独有的艺术魅力。黑土戏剧博大高远,在黑土戏剧的辉宏的系统中,这种艺术色彩突出地表现在博大广袤的黑土戏剧的题材系统中,它似一幅恢宏的长江万里图,使黑土戏剧有别于那些受题材局限的地域性戏剧群体。在平剧《大山里》,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话剧《北大荒人》,话剧《鹅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