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3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白族:“放高升”。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北方人的春节
要说过春节,从南到北,由西向东,还得说北方人最为讲究。至今,古时春节的许多风俗,还在北方保留着。一到腊月初八,北方人家家户户都要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核桃、莲子、果脯之类熬成一锅香甜稠粘的腊八粥。当然现在北方城市已很少有人做腊八粥,但吃腊八粥,还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小时候这一天,大人们将剥净的蒜瓣浸入醋瓶中,泡上20多天,准备除夕夜吃饺子时蘸着吃。过完腊八,离过年就越来越近了。北方民俗流传着: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说的小年。到了这一天,过年的气氛已充盈大街小巷,置年货,卖年货,或许这是一年中买卖最兴隆的时候。祭灶,也是北方人,特别是北方农村必不可少的节目。“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流传已久的民俗,现在更多的是人们图个吉利。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
·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
· 少数民族同胞的春节习俗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文化和习俗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春节不仅仅是汉族人民的春节,也是少数民族同胞的春节,他们大多数也会跟汉族一样,有祭祖祈福的习俗。少数民族各有特色,他们的春节也融入了很多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满族的春节源于汉族,清兵入关后,他们与汉人居住在一起,文化也相互影响。汉族人过春节要贴春联挂灯笼,满族有“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要挂上代表自己所在旗颜色的旗帜。他们也学汉族人贴福字、包饺子,还要做一种满族的传统糕点—萨其马。蒙古族的春节,也差不多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除了洒扫,准备食物、穿新装等,他们还要给马佩红缨和新鞍。初一大早,大家一起骑着骏马,去串蒙古包,这是蒙古特色的拜年。壮族春节自除夕开始,到正月初二,共计三天。除夕要杀鸡宰鹅,好酒好菜,米饭蒸得越多,就意味着越富裕。汉族人过年要吃饺子,壮族人过年一定要吃粽子。哈尼族人,在...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衣食住行”
东北网7月24日电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狍头皮帽:“狍头皮帽”,鄂伦春语称“密塔哈”,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鄂伦春族妇女的绝活。因为此种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其为“狍头皮帽”。鄂伦春族猎手之所以喜欢这种帽子,除为了防寒外,主要是因为这种帽子在狩猎时能达到伪装的目的,并能起到猎物的作用。全羊席:“全羊席”又称“清水煮全羊”,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喜庆之日用来款待贵客的传统佳肴。全羊席的做法是:先把宰杀后去掉四蹄和头下颌的二三岁绵羊放至一二小时,再用刀将各关节卸开,不割面部的肉,然后将其放入锅内用文火烧煮。煮熟后放少许食盐再出锅。出锅后,去掉肉膜、筋头等,放在长方形的托盘内,上边放腰背部,胸腔骨放在盘子的左边,最上边放羊头,羊头上放一块奶酪。盘子边上放一把蒙古刀,以备宾主使用。羊头要朝主...
·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河北省境内居住着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他们过春节的习俗和汉族略有不同。在张北一带,蒙古族人民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习惯。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准备过年了。他们给老人买个新烟荷包,给小伙子、姑娘做身新袍子。还要准备好青稞酒、奶酪、奶疙瘩、酥油茶。除夕过后,新的一年来到之际,全家按长幼辈份拜年,然后吃团圆饭。初一的清早,每家都有晚辈给周围老年人拜年的习惯。这时,有的老年人会拉起马头琴,请孩子们跳舞、喝奶茶。有的地方在春节期间还举行赛马,看谁的马跑得快,就预示着他这一年有好运气。承德市区是满族人较多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年习俗。除夕午夜一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男女老幼穿戴得整整齐齐。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喜气洋洋地馅饺子,庆贺新岁的到来。初一这一天不动刀,不倒土,因为这一天动刀、倒土是不吉利的,是要破财的。早饭后,全家聚在一起,晚辈给长辈拜年。亲戚邻里,初一这一天男人们要互相登门拜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