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土风情荡秋千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0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土风情荡秋千,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民间游戏,每逢节日聚会,人们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朝鲜

  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民间游戏,每逢节日聚会,人们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朝鲜族妇女,聚集在参天的大树下,或高耸的秋千架旁。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妇女,在人们的欢呼、叫好声中荡起了秋千,她们一会腾空而起,一会俯冲而下,尽情地欢乐,长长的裙子随风飘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朝鲜族妇女荡的秋千,不仅高,而且还很飘,有的秋千几乎都荡平了,真可谓是触目惊心。荡秋千比赛分为单人和双人两种。比赛优胜者的评比方法,有的是以树梢或树花为目标,看谁能咬到或踢到;有的是在高处挂一个铜铃,看谁能碰响。具体的比赛方法各地也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高度作为决定胜负的标准。现在有些地方在秋千蹬板下系一个标有尺寸的绳子,以此来测量高度,决定胜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土风表摔跤
在朝鲜族的体育活动中,摔跤是青年们最喜爱的项目。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竞技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摔跤的场面。只要哪里围了许多人,哪里就一定是在进行摔跤比赛。每年的仲秋节,一般都要进行摔跤比赛。到时远近的摔跤好手都闻讯而来,争标夺魁。在比较正规的比赛时,人们常常选出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以此来鼓励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每人在右腿上扎一条摔跤带,双方都将左手套进对方的摔跤带里,右手抓住对方腰带,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双方同时站起,比赛正式开始。双方使出全身的解术,互不相让;围观者则更是喊声震天,叫好助威,场面十分活跃。经过几番较量,优胜者最后选出,这时由主持人宣布奖品的归属者。获奖者要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土风情跳跷跷板
跳跷跷板,是朝鲜族妇女所喜爱的一种运动。年轻的妇女们,在每年的春秋,或是大型集会上,总要进行跳跷跷板的比赛。届时,年轻的朝鲜族妇女们,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拿着扇子、手绢、绸带和花环等物品,随着欢快的民族音乐、在跷跷板上身轻如燕、腾空而起,一对对兴高彩烈地跳着,彼此一起一落,把对方弹到空中,有的可以跳起好几米高。她们在空中用扇子和手绢、绸绢等物,尽情地表演着各种优美的动作。跳跷跷板的比赛可以分成3种:单人腾空,轮番腾空和技艺腾空。单人腾空的比赛方法是两人一组,以一定时间内的腾空高度决定胜负;轮番腾空是4个人一组,也是以腾空高度来决定胜负;技艺腾空是两人各自拿着扇子、手绢、绸带、花环等物,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根据动作的优美程度来计分。参赛的妇女必须身穿长裙,腰束彩带。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落草”与育儿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逐渐“落草”之俗也被黑土地上的其它民族人民接受。早年的满族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称婴儿降生为“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一个孩子的“落草”往往是全家的大事。妇女一旦怀孕,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勇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第三怪。说怪,其实并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而哈赤……悠车是满族抚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车形似船,用绳子系在大梁上。当孩子要睡觉时,母亲就把他抱进悠车里,边唱边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车子的传说:过去东北森...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齐齐哈尔的满族风情
清康熙年间,满族人陆续迁入齐齐哈尔地区,其中主要是驻防齐齐哈尔城的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区、铁锋区、梅里斯区所辖的满族聚居村前身。[姓氏]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为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满语称“哈拉”。满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称为来源,或金元时代女真人的旧姓,或皇帝赐与的姓氏,或以父祖名字之一作为本支子、孙的姓氏。随着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逐步改变了原来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清末,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几乎都改为汉姓。齐齐哈尔满族有“关、富(傅)、陶、胡”四大姓氏。冠以汉姓的同姓者,不一定都是同宗的本族人。[文化]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齐齐哈尔的满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