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家养生学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5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家养生学,    概念界定: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

     概念界定: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通常所说的道家养生学指狭义上的养生学。
    理论基础:道家养生学是以道教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合一,处於自然的生存状态,才是最佳生存状态。
    基本内容:《养生集》云:“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除此之外内丹修炼,气功,武术等也是其重要手段。
    主要著作:
  1.《太平经》中明确指出了重精,爱气,尊神的长寿观。
  2.《老子想尔注》强调“身常当自生,安精神为本”的原则。
  3.《黄庭经》着重提出了以“存思”为主的修炼方法。
  4.《抱朴子内篇》提出了以养气血为主的系统养生之道。
  5.《养性延命录》中提出了“十二少”,“十二多”的养生原则。
  6.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存神练气铭》集中医学,卫生学,道教内修理论为一体,认为“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

     ·道家养生----饮食调养
    养生之要,在于调养而则法四时。善养生者,须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不至失调,并使人体节律能适应日月运转的自然节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至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因而对人体的调养,也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日月运行规律进行。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可食麦与草,用升阳宣散之药以却病;夏日心火盛,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宜食暖,不凉腹,慎食肥腻,多食蔬菜,可食菽与鸡,不吃夜食,不可多吃生冻之物;秋气肃杀,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秋气燥,宜食芝麻与犬肉,以润其燥,少食烧、烤、油炸之物,禁寒饮并穿寒湿之衣;冬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可食黍及猪肉,以其热性抗寒,宜用补药,可服食药酒。
    《饮膳正要》记载:“故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善保养,不若善服药。”如果人们能做到既善于怡养性情,摄生有术,又善于服药却疾,自知医术,治在病之前,则真是善养生者。
      ·道家养生----适应环境
    道化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生人,人则与天地共同生育万物。基于这一思想,崇尚自然和反朴归真,主张清静无为,成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为道教信仰者顺应和依附自然环境的修炼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道教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作为人们修炼神仙活动的最佳去处。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成为道教的基本思想特点之一。
    道经主张不要严重破坏土地的原生形态,否则就是破坏母体,施行者将犯有不同程度的罪过,不利于一个人的修炼成仙。道教在修建宫观建筑时,也更多地是考虑了顺应自然环境,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依山就势,见水修桥,因高为殿,就洞为宫,灵活布局,就地取材,不强求奇石鲜物,人文与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这种建筑方式,在许多道教圣地都可见到,它既保存了自然山水林岩之秀美,又达到了建筑宫殿以清静修炼的目的。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道家养生----男女双修功法
    古代道家的智者曾为我国的医药、化学、生物、航海等领域取得惊人的科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人类的性学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房事养生、男女双修功方面,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道家认为夫妻间的男欢女爱,以不同的姿势配合气功修炼,可以进行阴阳能量交换,达到去病、强身、延年的功效。但长期以来,道家的这种男女双修的“性功夫”是不传之秘,知者甚少。其主要内容包括:
  1. 道家“精、气、神”三宝
  2. 神秘的性生物学
  3. 的神秘传说
  4. 睾丸运动与骨盆力量训练
  5. 精气转换
  6. 固精大法
  7. 阴阳能量交换
  8. 性能培植六阶段
  9. 与道之“无为”
  10. 修炼男女双修功的一些问题
  11. 强化性能力的练习

  ·“精、气、神”三宝·
    气,道家所称之气是一种物质、一种能量,是具有电磁性能的生命力。道家通过气功修炼,使通常的气,即空气,净化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能量,它在人体的每一细胞、器官内依序流动,这种气能传到大脑,转化成更高级的能量,当这种气在人体内永恒地循环时,人体即与宇宙化为一体,达到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精,道家所指性能也,它与气一样,也是一种在人体内流动的看不见的能量;现代医学认为,它的原始物理形态即存在与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里。它也是一种原始的能量,经道家气功修炼,它能转化成更高级的能量,“精髓”。当你激发时,体内的“精”即在体内扩张,使人体充满一种新的能量,即性的电磁场。
    神,是跟随人体的光,是人的辨别能力,是人的知觉,是人的生命。古代道家认为,通过气功修炼,把宇宙能、食物、空气中的能量,转化成精子在体内储存起来,再与人体生命之气混合,精炼为神。道家相信,通过修炼,人体就可以利用宇宙中任何形式的物质和能量来培植你的精神,使你能从自己的肉体限制中解脱出来,使人体每一器官、细胞均充满能量。只要人体需要,人的意识即能吸收加以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美学
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家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①《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②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瓦屋山与道家渊源
“蜀国多仙山”,在四川盆地西沿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就是一座秀拔群峰的仙山。由于它海拔2830米,高矗云汉之中,神秘幽深、奇观迭出,明清以来曾被冠以“妖名”从正史中删除,致使这座曾与峨眉共同媲美天下的仙山销声匿迹,几乎被世人忘却。1993年5月建立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后,笔者陆续收集到一些史料,结合当地地名和口碑,试图拂去尘埃,还原瓦屋山的历史面目。瓦屋山——青羌之肆羌人祭礼青衣神的图腾崇拜地《蜀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与关令尹喜相约:“千日后到成都青羊肆寻吾”。青羊之肆在哪里?在成都吗?否,因为老子所在的年代还未建成都,这里的“成都”只是蜀地的代称。青羊肆是青羊宫吗?也不是。因为青羊宫是在唐代唐玄宗时,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故宅故作道观的。更重要的是老子到四川的年代,正是蜀王蚕丛去世不久,青衣江边的羌人正为他们的青衣神举行规模空前的祭祀活动的年代。《说文解字》载,羊字通羌,肆与祀同。蚕丛时期的青羊肆...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的文学
道教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反映社会存在时却是互相作用和影响的。道教具有世界观的特点,对文学具有指导作用;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又对道教具有工具性的价值。道教的教义尤其是道论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道法自然”是道论的基本论纲,表现为清静天为,反对伪饰,让万事万物按本性和自己固有的规律击发展。反映到文学理论上,则要求思想感情发自内心以求真,表情达意自然流露以求美。在审美观念上把天然、童心、真淳作为最高境界。在诗文创作中追求清幽宁静、含蓄洗练的风格,要求抛弃外表的热烈繁华,表现内在的简洁朴素。道教外以治国、内以治身的人生价值对古代文人人格有重大影响。文学作品中不少功成身退的主题,便是直接例证。不过,大多数文人的济世理想往往,于是看破红尘、洁身避世便成为常见内容,同时带出了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把神仙世界作为理想境界而憧憬。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文学中的一大题...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医药学
道教以长生不老、修炼成仙为最终目标,为此特别重视医药学及保命延生之术。在道教创立以后的较长历史过程中,不少有识之士在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基本理论和优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自成一家,创建了与传统医学同步发展、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医药学。一东汉中后期道教创立之际,社会,战火连绵,灾害频仍,疫病流行。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缺医少药,横死者载道。道教乃从其教义和信仰出发,利用符、咒以及跪拜首过等法,企图解救民众的危难,并以此为传教的手段,扩大影响。符、咒治病源于古代巫、医不分,流行于民间已有一定的基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从现代医学心理的角度来看,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起缓解患者潜在的心理困扰,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达到暂时宁其心志的作用,但无实际上的医疗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道士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对人的生理现象和各种疾病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早期道教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