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美学
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那些矫饰做作,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则是无道的,是假的、丑的、恶的。战国时《庄子》一书更提出了道家的意境说和境界论。《庄子·外物》云:“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意境是中国文学、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理论的根据,从“有我之境”达到“无我之境”,进而上升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的境界,突出了道家美学的特征。庄子哲学更提出了真人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至德之世无为而治的社会境界,道通为一坐忘朝彻的生命境界,将审美标准推向了道的顶峰。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成熟,道家自然主义的审美标准成为社会风尚,道教美学逐渐形成。六朝时期是美的觉醒的时代,过去被皇权政治和儒家伦理观念束缚住的文学艺术开始解放出来,在各个领域开出美的花朵。在这个时代,山水文学、游仙诗、志怪小说、山水画、水墨画、模拟自然山水的庭园艺术、盆景等几乎同时出现,自然美的发现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的觉醒。自然和人性本质上是深刻联系的,是道家和道教美学激发了艺术家个性的自觉。戴适、顾俏之、宗炳、王微等皆六朝人,好山水画。一些诗人名士醉情山水,隐栖于山林的自然环境中,追求天人合一的仙人理想,山水文学亦应运而生。道教美学是道家美学在彼岸世界中的延伸,是道家美学的宗教化,而道教本身也是一种审美价值观念的追求,尽管是一种虚幻的审美价值观念也好。道教美学的审美标准是“天人合一”,它的核心是对神仙世界的追求,从而发展出神话传说、涉道诗、仙歌、道曲、小说、传记、道化剧、典故、音乐、美术、壁画、书法、雕塑、宫观建筑等道教文学艺术形式。美是人的情感对客观事物在心理结构上合目的性的追求和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取决于主体和客体在心理结构上和谐的程度。和谐即是主体和客体合目的性的同构,宇宙间万事万物就是依同构的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传递的,这种和谐同构的程度越大,主体获得台目的性的信息量就越多,审美的价值判断值就越高。我们可以从广义信息论的角度将主体和客体分别划分为三重层次结构的动态超巨系统(参见胡孚琛《广义信息论探索》,载《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3期)。作为主体的人本身是—个由三重层次结构组成的高度完整的动态系统。人的第一层次是“躯体结构”,其中信息以生物遗传和细胞组织有序排列的形态出现,这就是道教内丹学所称人体“形’的层次。人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命结构”,即体内含高度信息量的能量流,相当于内丹中的“气”。人的第三个层次是“心理结构”,信息以知觉、情感、意识、意志、想象等心理形态出现,是更加有序的意识流。相当于内丹学中“神”的层次。主体之外的客体包括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等也同样是由三重层次结构组成的功态超巨系统,和主体的三重层次结构相对应并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客体的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结构”,它包括宇宙中的一切物理客体和生物客体,特别是同人类生活相联系的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客体的第二个层次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民族、社会团体的经济、政治、伦理等一切人类社会活动形成的结构、客体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结构”,它包括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意识形态、伦理观念等所有文化知识。当信息从客体传递到主体、从低层次的结构向高层次结构转换时,信息的形态要发:质的变化。这就是说,信息在主客体各层次间传递是 十”发生“同构”和“异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在时空坐标系中要随着时间轴进行历史的演变。符合这种发展变化方向的信息可以大致认作是合目的性的信息,这种信息量在主体心理结构层次上的价值判断就是审美的尺度。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以价值判断为依据。它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人的群体或人类社会,当个体的人作价值判断的主体时,个体之外的人类也就被视为客体。在主体中,决定人生长发育的遗传密码并不能管到大脑的细节,人的智慧主要来自后天,即是说个体的人尽管会死去,但群体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印能将知识遗传下去。每个人的个体心理结构都要和其他人乃至社会、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以达到和群体的心理结构同步,并同客体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进行信息交换。人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为实践活动,反映出人的社会性;而人的心理结构同自己的生命结构、躯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一种生命活动,反映出入的自然性,美就是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自由形式的实现。唐代以来,道教内丹学兴起,它吸收道家哲学和佛学禅宗的精华,于唐末五代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修持实践和人体奥秘探索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样,内丹美学也吸收道教美学与禅宗美学的长处为探讨美的本质跨进了一步。内丹学以。“无始先天一炁”的学说追求天人合一、体道通玄的仙入境界。所谓“元始先天一炁”,可以看作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时间印空间还没有展开的宇宙本源,这种初始的混沌中隐藏着秩序,是潜藏的产生字宙内在节律的信息源。内丹学的要害是要将自己的主体结构同自然界的根本节律相谐调,使自己的身心与混沌的宇宙融为一体,将宇宙初始状态的本源信息召摄到体内,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返回先天的初始状态。从广义信息论的角度看,任何相互作用着的存在物都可以视为传递和接受信息的信源和信宿,人既是一个信息传感器,又是一个信息发生器,人的大脑对信息有“同构”和“异构”的作用,信息量可以在人脑中储存和增殖。这样,内丹学可以看作是 种将人体节律同子亩内在节律调谐,并激发元意识(元神)在量子层次上招摄“先天一炁”进行凝炼的技术,从而达到还虚合道的目的。“道”就是美的最高境界,内丹学发掘“自我”的功夫,也是努力趋向美的最高境界的功夫。‘人类追求合目的性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向字宙自然本性复归的过程,也是由后天返先天,以至天人合一、体道通玄的过程。由此看来,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多以社会结构的和谐有序为价值判断,以家族为本位,认为符合家族伦理的事物是善的,因而也是美的。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多以自然结构的和谐有序为价值判断,认为合于自然的事物才是真的,真的事物也合于道,因而也是美的。道教是一种以道为宗。融汇儒、墨等百家之学的宗教,因之道教美学将真和善统一起来,但又将美的追求引向彼岸世界。内丹美学将审美标准揭示为同宇宙自然本性的契合和宇宙内在节律的调谐,将同道的一体化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这就进—步触及到美的本质。道教美学体现在道教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我们将在以后的深入研究中逐渐加深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