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侗族的禾晾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3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侗族的禾晾,在侗寨中鼓楼、花桥和吊脚楼,显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艺术,禾晾则以它奇妙的用

  在侗寨中鼓楼、花桥和吊脚楼,显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艺术,禾晾则以它奇妙的用途令人们谅异,并且成为侗寨一景。

  禾晾是侗乡独有的奇景,一进入侗寨在溪水塘边或绿树楼旁,有一排排高达4米的大木架,整齐地围寨而立。大木架由两根粗大的杉木柱和两根穿方构成,穿方中间横穿看一二十根由圆木组成的可以活动的桁条,禾晾的顶部由杉木皮成人字形盖在两边。

  禾晾是做什么用的呢?平时人们很难知道它的用途,但是到了丰收的秋季,人们一看便知它是晒粮食用的。原来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多是高寒山区,以务农为主,多种植糯禾、黄粟、糁子等。侗族人民不但勤劳,而且有珍惜粮食的好传统,当收获季节到来时各家各户都选择寨边日晒时间长、通风良好的地方,起牌立架,专门用作晒禾把和黄粟、糁子穗。由于侗族人素来团结友爱,所以他们立的禾晾一个挨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一直把溪塘边和寨子旁围了起来,构成了一个连心架。它们沿溪环寨,构成了一派雅致的田园风光,当秋收时节禾晾上挂满了沉甸甸、黄粲粲的禾把时,又好似给侗寨围上了一条金色的长龙。

  冬季禾把已经被太阳晒够了,被风吹干了,这时侗族人放禾下晾、收谷入仓,家家户户杀鸡宰鹅,欢欢喜喜共庆丰收,整个侗寨充满了节日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侗族的鼓楼
在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搂和花桥最为引人注目。高高地耸立在侗寨中的鼓楼,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在绝大多数侗寨中都能见到。密檐式鼓搂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它的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厅堂。亭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它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宝塔,有5层、7层、9层、11层,甚至更多层的,高达10-15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高大的鼓楼完全是用杉木制作的,全楼找不到一根铁钉。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异常严密。鼓楼内部也非常讲究,楼顶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装饰着精美的彩塑和绘画:有飞禽走兽、有花鸟鱼虫、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巴蜀的民居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特色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简述
四川民居源远流长,从最近出土的商代成都十二桥原始干阑式建筑看,即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墙体及屋顶用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结构。汉代在干阑式建筑基础上已发展成高勒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房民居。到了东汉,已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的庭园式民居,整个宅第以周围廊分隔院落:前堂、后寝、厨房及木构望楼“分区明确”,穿逗式、抬梁式木构架已形成,檐部有撑拱、斗拱、挑枋的做法,已具四川传统民居雏形。以后经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的四川传统民居。我省现存民居,多为清代、民国建造。唯会理县科甲巷胡宅等几处,据考察认为系明代建造。四川民居有井干式、干阑式、四合院式、碉房、帐篷五类。在大量的四合院式民居中,按其使用功能可归纳为庄园、府第、宅院、店居、农宅等五类。四川是多民族的省份之一,人们因所处自然地理、气候和宗教信仰风俗的不同,各具特色的住宅形式也不同。同样是藏族民居,由于所处地理...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阆中古城民居
1.移民与阆中古城民居在明清两代,地处交通要道的阆中,是两湖、江西、陕西、广东和福建移民的聚居地,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清代民居,有其独特的居住建筑风格。阆中位于嘉陵江畔,地处坡地,在建筑的外部环境处理上,则是逐层铺垫升高,形成该古城民居高低起伏的层次。户户朝南开置观景楼,隔江相望,锦屏山、浮桥、塔楼、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在诗句中有“处处轩窗对锦屏”之美誉。阆中在古代是客商工匠、文人学士南来北往之处,街道分布密集。居民建筑为了适应街道的不同走向,对大门位置的处理形式较多,有正面入口、侧向入口,“倒插门”的后入口。大门是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民居整体的门面,而且是进入宅院的导向。有的装建龙门、二门、三门等数层大门辗转导向,使居住区避免街上的嗓声及视线干扰。阆中民居平面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不论宅院的大小,不论宅主地位的高低,“在中轴线上布置堂屋、神壁道、过厅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宗教观念和封建礼教对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