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时期的文人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 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参与黄巾起义,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 “青州兵”。建安元年 (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以其名义发号 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 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于赤 壁(今湖北武昌西)。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其为武帝。在位崇尚刑名,抑制豪强,并能破除世族门第观念,“ 用人唯才”,罗致中下层人物。为解决军需,于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精研兵法,曾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个人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社会苦难也有所反映。散文亦清峻质朴。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220年至226 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操死,袭位为魏王,行九品中正制。不久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爱好文学,多与同时文人交往。其诗多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形式上则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 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有《魏文帝集》。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 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以才学为曹操所喜,一度将立为太子。后曹丕、曹撡相继为帝,遭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前期多描写贵族游乐生活和应酬赠答之作,也有反映汉末军阀割据混战所造成的社会之作;后期诸诗,则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也善辞赋,《洛神赋》尤为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叡(205--239) 即魏明帝。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丕之子 。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文学成就不及操、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馀首。
吴质(177--230) 三国魏文学家。字季重,济阴(郡治今山东定陶西北)人。 建安中为朝歌长,迁元城令,以文学受知于曹丕。入魏,官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入为侍中,封列侯。作品存世者不多,有书笺三首,收于《文选》;诗一首,见《三国志· 魏志·王粲传》注。
缪袭(186--245) 三国魏文学家。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 。官至尚书光禄勋。与仲长统友善,多撰述。其《魏鼓吹曲》十二首,大都为歌颂曹操功业之作。原有集,已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