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1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   我国三国时期,决定三国鼎立天下大势的著名三大战役,都巧妙地采用了火攻。火攻

    我国三国时期,决定三国鼎立天下大势的著名三大战役,都巧妙地采用了火攻。火攻遂成为以弱胜强的重要手段,其威力胜过千军万马。

    第一个战役是官渡之战,即袁绍与曹操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决战。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在消灭了公孙瓒后不久,自恃地广人众,急于"南向以争天下",不顾内部意见分岐,调动"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直捣曹操的大本营许昌,一举消灭对方。这时曹操方面只有两三万人,军粮军资也严重不足。力量对比上袁强曹弱,但袁军意见不一,士卒中多俘虏,战斗力不强,法令不严,因此,曹操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还是有可能战胜对方的。

    两军经过一年多的战斗,仍然相持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此时曹军人少粮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军心发生了动摇。曹操心急如焚,给留守许昌的谋士荀或写信,想退保许昌。荀或说,现在是关键时刻,谁先退兵,谁就会被敌人所乘。现在已在官渡扼住袁绍的咽喉达半年之久,正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不可错失良机。曹操采纳这个建议,安抚军队,等待破敌机会。

    十月,袁绍派淳于琼率军万余,护送军粮万余车,屯于袁军大营以北40里的鸟巢(今河南封丘西)。袁绍的谋士许攸同袁绍意见不合,转而投曹,并建议曹操偷袭鸟巢。曹操当即亲率步骑5000人,连夜赶到鸟巢,放火烧粮。淳于琼出战不利,向袁绍求缓,袁只派去少数援军,却命重兵强攻官渡曹军大营。曹操不为所动,力斩淳于琼,全部烧毁粮仓,才回军官渡。袁军听到屯粮被烧,上下丧胆,并发生了分裂。大将张合与高鉴一同投降了曹操。于是袁军军心溃散,不战自乱,曹军乘势全面进击,歼敌7万余人,并缴获了全部军用物资,袁绍仅率800骑逃回河北,不久即为曹操所灭。

    第二个战役是赤壁之战。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翌年七月开始南征,计划统一全国,当时荆州牧刘表刚刚去世,他的次子不战而降,使曹操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荆州,并获得荆州全部水师和大批军用物资。曹操不顾新占地区的巩固和谋士的建议,亲率大军20万,追到长江北岸,志在一举灭吴。

    这时,吴国内部也有分岐。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武装主张抵抗,而张昭等文臣主张投降。这时诸葛亮代表刘备前来游说,主张孙、刘联合,共同抗曹。在周瑜同诸葛亮的激励下,孙权下了抗敌的决心。

    周瑜说,虽然曹军人数很多,但有许多弱点,如曹军远来,有时一天行军三百余里,正如古人所说"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这是不合兵法的;曹军主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水师主要是新投降的荆州兵,对曹操还心存疑忌;曹操后方还有马腾、韩遂等敌对力量,有后患。我们联合起来,虽然兵力少,但抗击侵略者,人心振奋,又加上习惯水战的有利条件,破敌是可能的。

    孙权命周瑜率军三万迎敌。周瑜的水军到达赤壁,正好与曹军相遇,两军夹岸对峙。曹军在江北,吴军在江南。

    《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作了生动的描述。因北军不习水战,同情孙刘联军的谋士庞统的曹操献连环计,把战船用铁环锁在一起,可防风浪,但却为火攻提供了条件。周瑜又用离间计借蒋干传书,使曹操错杀荆州水军头领蔡瑁、张允。这样,就为吴军火攻创造了有利的形势。吴将黄盖又用苦肉计,诈降曹操,骗得曹操的信任,为火攻准备了先遣队。但时值十一月的隆冬季节,多西北风,而曹军在西北方向,位于东南方的吴军只有东南风起,才能火攻。周瑜为此焦急万分,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诸葛亮以看病为名,写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点出了周瑜的心病,并根据他在当地的经验,估计将会有短时东南风,就用"借东风"为名,让周瑜放心备战。果然不久刮起了东南风,黄盖驾船十艘,满载引火之物,顺风直奔曹营。

    当黄盖接近曹营时,已是火趁风势,曹船着火后,因铁环锁住,无法散开。瞬时大火漫延,无处逃奔,而吴军乘势杀人,曹军大溃。大火还烧到陆上营寨。曹军十死七八,其余也多半负伤。曹操在水路中逃了数十里,才敢登岸。吴兵上岸紧追,幸亏曹操部将陆续赶到,抵住吴军,救了曹操。没想到诸葛亮又点将沿途截杀。曹操狼狈逃回南郡。从此实力大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

    第三次战役是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蜀称帝,建立蜀汉,一心筹备攻吴,报关羽在公元219年被吕蒙擒杀之仇。因赵云、诸葛亮等人劝阻,尚未发兵,而张飞又被部下所杀,首级献到吴国。于是在该年七月刘备亲自领兵7万杀向吴国。吴任陆逊为都督率军5万御敌。两军在夷陵对峙。陆逊因蜀军势大,坚守待机破敌。蜀军求战不得,只好遍地扎营,与吴军对峙,自巫峡至虎亭,蜀营连绵不绝。这时已到盛夏,正是长江流域的伏旱季节,烈日炎炎,热不可耐,蜀军纷纷移到树林间驻扎。陆逊看到火攻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调兵遣将,各备火具,往袭蜀营。等到火起后,刘备才知道形势严峻。只见一片火海,树木一起燃烧,不知多少吴军杀到,蜀军溃不成军,刘备只好率军西逃。吴军奋勇追击,正好蜀大将赵云赶到,才拒住吴军,救刘备回蜀。刘备退到三峡白帝城即已病倒,次年四月死于此地。从此蜀国元气大伤,纵有名相诸葛亮的努力,仍无法改变偏安一隅的形势。

    作为一种战争手段,火在我国历史上得到最成功的应用,而三国时期火攻的运用又达到一个高峰。从这三大战役中可以看出火攻的威力。但是,火攻即决定于气候条件,又决定于天气状况。这在《孙子兵法》中就已有系统的论述。该书谈到,火攻要有目标,就是敌方人员、敌方储备、敌方辎重、敌方仓库和敌方车、船等运输设施。发火的气候条件是"天之燥也",火攻的天气条件是"火发上风,火攻下风"。实质上,火攻就是气象战的一个运用。

    这三大战役都有火攻的目标。在官渡之战时是鸟巢的粮仓,在赤壁之战时是曹军的水营,在夷陵之战时是蜀军的营寨。

    这三次火攻都发生于干燥的季节。官渡之战的火攻是秋高气爽的秋日,赤壁之战是在雨水稀少的寒冬,夷陵之战则在赤日炎炎的伏旱。

    官渡与夷陵之战都是由火攻者接近目标放火,所以风向的影响较小。只有赤壁之战是由东向攻,所以东风是不可缺少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如实地描写了东风的作用。如果万事不备,或其中一事不备,东风是没有作用的,或作用不大;而如果万事已经俱备,东风的意义就是决定性的了。因此,把它看作是一种资源,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过分。

    在中国古代,气象作为武器是为诸多作战手段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力或外部条件,所以只是战争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效果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
· 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元持续到公元222年8月,以东吴大败蜀汉结局,是三国时期里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次通过积极防御,化解敌军先天优势而最终取胜的成功战例,是影响三国时期历史进程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双方行军这场战役的发生动机,是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公元219年,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吕蒙所杀,荆州转归为东吴属地,至此,东吴和蜀汉结仇,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关羽报仇,决定兴兵讨伐东吴。这个攻打东吴的动机,历史上也颇有争议,还有人认为不过是刘备想借替关羽报仇而重新夺取对蜀汉至为重要的荆州。战役的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汉大军5万,由刘备亲率,东吴孙权指派新秀将领陆逊率军五万迎击,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东吴孙权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敌人曹魏虎视眈眈之下,两方交战无异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刘备铁了心要打,孙...
· 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双方兵力是多少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元持续到公元222年8月,以东吴大败蜀汉结局,是三国时期里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次通过积极防御,化解敌军先天优势而最终取胜的成功战例,是影响三国时期历史进程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双方行军图这场战役的发生动机,是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公元219年,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吕蒙所杀,荆州转归为东吴属地,至此,东吴和蜀汉结仇,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关羽报仇,决定兴兵讨伐东吴。这个攻打东吴的动机,历史上也颇有争议,还有人认为不过是刘备想借替关羽报仇而重新夺取对蜀汉至为重要的荆州。战役的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汉大军5万,由刘备亲率,东吴孙权指派新秀将领陆逊率军五万迎击,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东吴孙权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敌人曹魏虎视眈眈之下,两方交战无异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刘备铁了心要打,...
· 夷陵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介绍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概况: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战役时间蜀汉章武...
·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曹操陵墓何在
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生前各有建树,死后也常有不同的归宿。古埃及的法老把自己藏在金字塔中,坟上的雄狮象征着法老生前的威严;中国的秦始皇将陵墓依山而筑,数不清的兵马俑伴随着他不甘寂寞的灵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喜欢身后隐匿,命人将他的葬身之地仍然踏成一片草原。生前虽未称帝,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的曹操,他的葬地又在何处呢?曹操是个薄葬论者,《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病逝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治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安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