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春社踩桥汉族节日习俗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9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春社踩桥汉族节日习俗,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安县睢水一带。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届时,来自德阳、绵阳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安县睢水一带。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届时,来自德阳、绵阳、什邡、北川、江油、茂县等地的群众,汇聚于睢水场,到太平桥进行踩桥活动。相传,古时候,睢水河里有一头水怪,每到洪水季节便出来兴风作浪,卷走房屋,冲毁农田,吞没人畜。后来,一位远方来的石匠对当地人说:“在河上修一座桥,再请周围的人来踩桥,就能把水怪镇住。”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于第二年春社之日修好了一座高大坚固的石拱桥。那天,远近的人们都高兴地来踩桥,从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踩桥活动。按照当地的习俗,踩桥这天还是小孩拜认“干”的好日子。孩子的父母早早站立桥头,看到合适的人选即上前与之寒暄,然后提出将孩子拜寄于他的要求。如对方答应了,即抱着孩子在桥上来回走三遍。孩子的父母则在桥上燃放鞭炮,向桥下投弃钱币和小孩穿过的旧衣物,喻示除旧迎新。然后在饭馆里买下酒菜,宴请干亲家。干爹为小孩买一套新衣或一对白瓷碗,称为打发“衣禄碗”,兆示孩子将来有吃有穿,无病无灾。该习俗现仍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蔡侯会汉族节日习俗
蔡侯会----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八月举行。夹江是著名的纸乡,纸坊众多。广大造纸艺人奉蔡伦为祖师,家家供奉蔡伦神像。农历八月正值新竹未沤好、旧料已用完的闲暇之期,艺人们便集资办蔡侯会。届时,蔡侯庙内张灯结彩,唱川戏,演木偶,十分热闹。艺人们或杀猪宰羊,举家欢庆;或携带礼物,探亲访友。此习俗现有部分内容流传。
·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城隍出驾汉族节日习俗
城隍出驾----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为城隍会、劝农大会、清明会等民间集会上举行的一种城隍出巡活动。每逢上述节日,便将城隍和二位娘娘的木雕神像从庙中抬出,穿街过巷。神像后面跟着舞龙灯和跳狮子的队伍、阴差的扮演者、载歌载舞的戏曲演员、手捧香盘的男女居士、身披袈裟的僧人以及其他善男等。街道两旁的人家,均在门前陈设香案迎接城隍。该习俗现已不存。
·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嫁毛虫汉族节日习俗
嫁毛虫---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清晨,人们纷纷走出屋子,在田边地头收取草叶、秧苗、树叶上的露水,带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后,在剪成条的红纸上书写“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归家”等话语。写好后,将两张纸条交叉贴于屋内墙上。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庄稼免受虫害,并获得丰收。该习俗现仍在一些偏远农村流行。
·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梓潼庙会汉族节日习俗
汉族节日习俗。又称梓潼大庙庙会。流行于梓潼县一带。每年农历的二月和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先后举办两次。相传,梓潼七曲山大庙为文昌帝君的发祥地,这两个时间为其忌日。旧时,庙会由官府主办,要举行大规模的“迎梓潼”、“行文昌”的祭祀仪式。届时,远近的人们纷纷赶来烧香许愿,祈福禳灾。戏曲玩友们则舞狮,演阳戏,奏送神曲,唱劝世文,吸引大批香客和观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来,该习俗重新流传,活动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观赏和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信旅游观光为主。
·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观尿桶灯汉族节日习俗
观尿桶灯---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华蓥市庆华镇一带。每年腊月三十日晚上,各家忙完家务后,于夜深人静时,将平时装的木桶或瓦壶洗净,在里面点亮油灯或蜡烛,让家中小孩子一一去观看。据说,这样小孩不会生火疤眼。该习俗现已不流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