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节日习俗—腊月系列的悠长节日
俗话说得好:吃鱼没有钓鱼香。香就香在充满期盼的过程,至于结果,有时反倒不是惟一追求的东西了。旧时过年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过年之前腊月特有的年节气氛铺垫,过年的气氛也不会那浓郁、隽永,那样格外诱人怀想。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家家户户忙着腌腊肉,炊烟起处,腊肉飘香。虽然距过年尚有一个月,但各种与过年有关的民俗节目便粉墨登场、好戏连台了。
最早的一个节日是腊八节。过腊八节之俗源于上古时代的冬祀与腊祭,后才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而过腊八节吃腊八粥,则与纪念释迦牟尼此日成佛的佛粥等仪典有关。腊八粥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熬成。而一般民间煮腊八粥,俗称腊八稀饭的,则主要以粳米、杂豆、栗子、白果、莲子、苡仁为配料。更简单的则主要以白菜、萝卜、挂面、腊肉丁等合煮,反正凑够八样算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小学时,就吃过这样的腊八粥,对于平时只吃过菜稀饭、红苕稀饭或白稀饭的孩子来说,内容丰富、醇香鲜美的腊八粥可是平日难得品尝的一道美味。
腊八稀饭尚余香在口,大约一周以后,腊月十六又有一个小节庆,这个节庆俗称倒牙,又叫祷牙。一般老成都人因平时十天半月才能沾点荤腥,所以干脆把这天吃肉叫打牙祭,就像古人行祭一样隆重。和平时不同,腊月十六牙祭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牙祭日,因此各家各户,有钱没钱的,这一天都要想方设法美食一顿。这个小小的民间美食节,可以视为除夕夜吃年夜饭大餐前一次愉快的预演。
牙祭打后再过一周,这时便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便是民俗气氛特别浓厚的祭灶日了。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这天就要上天向玉帝回报。故民间均以酒果、糕饼、纸帛设祭,叫送灶,并备纸马以供灶神升天之用。我记得旧时祭灶那天,我家和其他老成都人家一样,吃过晚饭,就高兴地将灶上锅头打整得干干净净。接着就在旧灶王爷神像前点点香烛,摆上酒果,还有那又胶又沾的白麻糖也是断不可少的,俗信认为似此便能粘住灶神之口,免得灶神说不利于自己的话……烛光摇曳、香烟袅袅的送灶仪式固然显得有几分神秘。但在孩子的眼中看来,灶神的形像和有关传说毕竟有些飘渺杳远,而可以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只是在一系列戏剧般的仪式中,大人们那种希冀平安、幸福的美好心愿与家里的温馨祥和氛围。
送走旧灶神的第二天,既是换贴新灶神的日子,也是各家各户打扬尘的日子。全家动手,不仅将平时难得打扫、悬在高高瓦缝与梁柱间的蛛网尘灰扫荡净尽,而且将整个屋子都打整得焕然一新。这一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四,离过年只有几天了。人们怀着辞旧迎新的感喟与冀盼,在兴奋与忙碌的风俗节目中度过了腊月系列的悠长节日后,终将迎来一年一度年节的高潮与又一岁富含希望的新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