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送节礼汉族交际习俗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8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送节礼汉族交际习俗,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所送礼物,春节时一般为腊肉、白糖、鸡蛋、挂面、酒等,端午节为粽子、鸭蛋、酒、肉等,中秋节为鸭子、月饼、鱼等。儿、女离开时,父母也要回送一些礼物。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走人户汉族社会交际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鸡蛋、白糖、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还要再三挽留客人住上几天。如是正月间走人户,则称为“拜年”,客人若带有小孩,离开时主人家得给小孩一些钱,称为“打发”。该习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 汉族这些宴请客人习俗和交际礼仪你知道多少?
汉族的交际文化中,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塑造社交形象、促进社交成功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言谈举止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以下将详细探讨汉族在谈话沟通与宴请客人方面的礼仪习俗。宴请客人的习俗讲究用餐方式:分餐式:国宴、正式宴会多用分餐式,即一人一份,讲究用餐公平。公筷式:公务宴请、商务宴请多用公筷式,体现用餐卫生。自助式:便宴可选择自助式,氛围轻松愉快,适合熟人、朋友之间感情交流。宴请时间与地点:时间:正式宴请一般习惯在晚上邀请客人一同进餐,进餐时间应控制在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地点:应选择环境优雅、卫生良好、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的地点,避免给客人随意、忽视、邋遢的感觉。点菜要求:费用与食量都要量入为出,既要吃饱、吃好,又不要图虚荣、讲排场。大型宴会可提倡AA制付款形式。相互体谅是社交聚会的首要原则,不要对别人所点的菜品挑三拣四。点菜时,一看人员组成,人均一菜比较合适,如果男士较多,菜...
·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吉缩彝族交际习俗
彝语音译,意为回避。按传统习惯,媳妇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间都要回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回避的人,平时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面对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语言,身体各个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触,即使身上的披毡也不能挨擦着。双方在路上相遇,媳妇应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对方走后再走。如其中一方正忙着,没有发现另一方正走来,另一方应远远绕开。实在绕不开时,应咳嗽一声,以引起都对方注意,及时回避。媳妇不能当着应回避的人梳头,如果在梳头,突然发现对方走来,应赶紧用披毡把头蒙住,否则就是失礼。
·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缩尔彝族交际习俗
为彝语音译,意为解除回避。如媳妇与需要回避的长辈没能回避开被视为失礼。一旦失礼,须于当晚举行此仪式解除回避。届时,媳妇要带上酒到长辈家中,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恭敬地给长辈敬一碗酒,电报声明自已绝非有意失礼,以求得谅解和安抚。同时,当众宣布解除回避,从此双方可不再回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