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生活习俗—旧时婚俗迎亲与哭嫁
迎亲日子定下来以后,男家杀猪宰羊,准备酒席,请好各类帮工。女方也准备酒席,筹办嫁妆。嫁妆多少,视女方家境而定,有箱、柜、桌等木器,还有被盖、蚊帐、衣服、瓷器等,富裕之家还用地产或房屋做嫁妆。女家对嫁妆十分重视,清末《内江县志》载:“嫁女妆奁,便不量家资,总以服饰华丽、笼箧多者为美,二十年来踵事赠华,日胜一日。”
婚前一二十天,新娘便开始“哭嫁”,哭叙离别之情,边哭边唱。如果不哭,往往被人讥笑为一心想嫁人。哭嫁歌有一定的格式,民间文人将其整理为《哭嫁书》,新娘要事先学习一番。此处引录流行于资中地区的一首哭嫁歌:“哭声我爹,哭声我娘。谆谆来教诲,辛勤来抚养。望女攀高门,找个如意郎。命运前生定,岂能任勉强?……相处十八载,恩德永难忘。今朝出家去,心中实悲伤。女儿走别后,爹娘多保养。日后回娘家,再来看爹娘。”再如旧什邡一带的哭嫁歌是这样开头的:“春季开的芝麻花,叫声爹来问声妈,女儿明天要出嫁,不知嫁到哪一家?你的女婿我的他,他姓啥?”
在哭嫁歌中,还有“哭姐妹”和“哭媒人”(实际上是骂媒人)的歌子。下面是一首旧时流行在什邡地区的“骂媒歌”:“堂屋上面三柱香,媒人回去生疔疮。一个疔疮九个头,十人看到九人愁。堂屋后边栽杉条,杉树长大搭木桥,郎客过桥不闪摇,媒人过桥跌下桥。跌断脚杆做柴烧,跌烂脑壳做瓜瓢。跌断手杆放狗咬,四肢不全做猪槽。堂屋门前栽冬瓜,媒人回去死爹妈。堂屋门前栽辣椒,媒人回去遭火烧。堂屋门前栽李子,媒人回去死女子。堂屋门前栽茄子,媒人回去死儿子。堂屋门前三炷香,媒人回去背生疮。”
到迎新前几日,有些亲属也帮着哭。直到进了花轿,新娘才停止哭泣。哭嫁之俗在川内各地各有不同,一些地方只器一二天,也有些地方根本不哭。
在迎亲之日到来了,新娘前夜即早起,穿上嫁衣,等待上头的吉辰。时辰一到,还要选一位与新娘八字相合的妇女,用梳子在新娘头上梳三下,用白棉线把脸上的汗毛绞掉,俗称“开脸”。由此,四川民谚说:“出嫁女儿妈开脸。”开脸后便戴上凤冠,等候上轿。
迎亲之日,男家张灯结彩,清早就派出迎亲队伍(路程远者前一天就出发了)。队伍中有鼓乐手、旗手、抬轿手,多则百余人,少则二三十人,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到女家时,鞭炮齐鸣,唢呐声声,锣鼓震天。花轿抬进女家,半截放进堂屋。新娘敬拜祖宗神位,辞别父母,戴凤冠霞帔,红绸盖顶,由亲兄弟背上轿去,也有搀扶上轿的,俗谓“出阁”。一些地方还要在新娘侄儿辈中选一个12岁以下的儿童同坐花轿,俗谓“附轿”。一些地方为了避免新娘晕轿,先由父兄试坐。旧时新娘出嫁都要坐花轿,民国时一些新女性不坐轿,人们颇感新奇。建国后,坐轿习俗渐废,新娘走到男家。近年来,城市中时兴坐出租车迎亲。
花轿抬起来以后,掉头走向男家。媒人在前,花轿居中,嫁妆随后,然后才是送亲客、迎亲客。新娘一般由哥嫂陪送,如无哥嫂便由弟弟陪送。嫁妆两人一抬,物品都要贴上红纸或染成红色。如果有衣柜,则要抬在其他嫁妆前面,以示“早生贵子”。新娘的嫁妆在路上要全部展示出来,以示体面。路上行人、轿马见花轿来了,都要让路,即使是官轿也是如此。新娘在途中不能下轿,在休息时,轿夫和抬嫁妆者还要向送亲客讨喜钱。一些地方花轿在途中不能落地,由轿夫轮流抬行。
迎亲时新郎多不随行,但个别时候新郎提前到女家,随人携双鹅或双鸭,向女家祖宗牌位行礼,叩见岳父母大人后便返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