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四川民间卫生习俗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0
转发:1
评论:0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四川民间卫生习俗,   四川民谚“病从口入”,“笑脏笑破不笑补”。表现出群众注意饮食卫生,讲求衣着
    四川民谚“病从口入”,“笑脏笑破不笑补”。表现出群众注意饮食卫 生,讲求衣着整洁。 某些方面,尚有一些特殊习俗。立夏(公历5月5~7日交节)前后,民间多用苍术、贯仲、菖 蒲等芳香药物,以布袋装好放入饮水缸内浸泡,以防瘟疫。农历六月初六与七月初七,户户 翻箱倒柜,曝晒衣被、书画,防霉防蛀。暑天,居民多用冬桑叶、红白茶、七里香等草药熬 水放置路口,供人饮用,解渴防暑。藏民的食具,各人一套,不予共用。 彝民则在水缸内放置 青蒿叶,且饮水前后有吃生大蒜防病的习惯。回民严禁吸烟喝酒和吃猪肉,严禁病牛羊 肉上市出售。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为家家户户每天第一件事。居民营建住宅,除城镇外,大都选择 坐北向南,以避北风。且四周开凿阴阳沟,以排污水,屋旁多种植绿竹和果树,以美化环境 。
    丧葬新中国成立前,除少数民族地区举行火葬、天葬、水葬外,多数地 区实行土葬。土葬前对棺椁加以蜡封、漆涂或用松香封固,入土深埋。对坟墓,逐年累土 , 使病菌不致传播。死者 住屋,用石灰洒扫,柏枝烟熏消毒,隔数日始再住人,以防传染。
病后禁忌藏民生病,在家门口放一背篼,或用白纸条作旗幡,插在房上 作为标记,表示禁 止外人进屋。如亲友要去病家,须先喝点酒,挂上大蒜 才能进屋探望 。汉族患传染病,在门上贴红纸或在门额上挂红布,拒绝外人探视。彝民死 后,一至三日举行火葬,将死者日常用物焚毁。
    此外,全省尚有一些普遍盛行的节日卫生习俗。
    春节为迎接新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进行清洁大扫除,浆洗衣 被,理发洗澡。吃“团年饭”,除肉食外,必具青菜、白菜。腊月三十,张贴包括讲究卫 生在内的春联。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结伴郊游,称“游百病”,亦有在正月十六日进行的;饮“屠苏酒”, 于除夕日用椒柏浸入水中,初一取水斟于酒杯内,老幼皆饮,预防瘟疫。正月初 二~十五玩龙灯,耍狮灯。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入夜,城镇举办灯会。
惊    蛰节民谣“二月二,龙抬头,虫虫蚂蚁往外游。”农历二月初二,正 值“惊蛰”(公历3 月5~7日交节)时节,虫蚁熬过冬日开始活跃。当日,居民打扫卫生,用石灰遍撒房屋周围 ,驱避虫蚁入室。
     清明节农历三月“清明”(公历4月4~6日交节)上坟扫墓, 给新坟垒土,避 免秽气外溢或棺、尸骨外露传播病菌。也有结伴郊游的,称为“踏青”。
    立夏节农历四月初八,正值“立夏”(公历5月5~7日交节)时节,气温升 高,毒虫活跃。 是日,各家扫尘作清洁,俗称“嫁毛虫”。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户户大扫除,门前 悬挂菖蒲、陈艾,室内用苍术、柏树叶烟熏,捣大蒜、雄黄,兑水和酒,遍洒 屋角床底,毒杀蚊蝇蛇蚁;当日采集桔叶 、大枫叶等,熬水全家洗澡,并储备菖蒲、陈艾等草药,供夏秋熬水洗澡 防治皮肤病;临江城镇“划龙船”抢夺彩球(用猪膀胱制作)、鸭子,游泳锻炼身体。
    立秋节“立秋”(公历8月7~9日交节)之日,取冷水盛盆内,置烈日下晒 温洗澡,防生皮肤疮。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吟咏 ,畅饮“ 菊花酒”;农家酿糟,称“重阳酒”,备冬日食用,暖身御寒。 
    冬至节“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之日,又称“长至节” ,盛行用羊肉加生姜、附片、当归等药炖汤吃,或仅吃牛羊肉者,滋补身体,抗御严寒。
    腊八节腊月初八称“腊八节”,是日煮“腊八粥”,于煮稀饭时 ,加入红白萝卜、豌豆、苡仁、扁豆、花生(或花生浆)、肉丁、粉条、挂面、白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龙门口四川各地的汉族居住习俗
汉族居住习俗。又称龙门子。流行于四川各地。指四合院总进出口处修建的与院子相连的建筑。形式似亭非亭,似坊非坊,大小如一间屋子,不住人,只供人进出,可堆放农具。旧时,墙上多绘制或雕塑二龙抢宝之类图案,有的将檐挑、匾座雕成两条张口含珠的龙头,含驱邪纳吉之意。现多改绘山水、青松一类图画,门匾上书写“吉祥”、“幽居”等字样。
·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四川民俗:哭嫁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
· 巴蜀文化—饮茶习俗—四川茶语
茶叶叫做“叶子”。茶碗中茶叶多称作“饱”,反之则为“啬”。饮茶叫作“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茶碗叫“发叶子”,再向茶碗内冲水则叫“掺茶”。“一道”(“一开”)、“二道”(“二开”)是吃茶之常用语,“开”即指掺水时揭开茶盖。“才喝一道(一开)”是指时间较短,才掺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别人来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头道水,二道茶”之说。如是讨茶喝,因是别人喝过的茶,故称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饮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称为“茶母子”。茶馆中常有人“喊茶钱”,即某人走进茶馆时,熟人便喊“茶钱我这里会了”。喊茶钱的人越多,来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称“挨过,挨过”以致谢。
· 苏州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轧神仙传说农历四月十四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神仙庙在阊门虹桥下塘,即原福济观。旧时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庙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其中尤以妓家、医家、药业为最狂热。传是日吕洞宾混迹干熙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故人群特别拥挤,大家...
·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旧时四川私塾
小儿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发蒙”(接受教育)了。在有些地方,发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家长往往要在小儿满了4周岁,又过了4个月零4天,就要送其去读书了。据说,到了4年4月4日去发蒙,儿童就会更聪明,也更会读书。当然,这个日期也要事先取得塾师的同意。旧时四川私塾又称“私馆”,其类型有“散馆”、“专馆”,此外还有“义塾”。由私塾教师在自己家里开的馆叫散馆,这就是一般的私塾。散馆通常一年一度,每年正月十五以后,垫师便张贴大红告示,称自己将在何月何日开馆,有儿童的父兄接着就纷纷来接洽,面议“修金”,说明分节(端午节、中秋节、年底)致送。散馆里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红纸楷书,两旁还写有“三千徒众子,七十二贤人”或“颜曾思孟,周程朱张”等字幅。到了上学日期,家长必须自备香蜡和“礼封”用红纸包封小钱几文不等,名曰“贽敬”,这是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家长带领入学儿童焚香,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