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古韵悠存—千年古村蒲塘(一)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9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古韵悠存—千年古村蒲塘(一),   坐落于抚州市金溪县琉璃乡的千年古村蒲塘村,历史上曾有“文武世家”之誉。学文

    坐落于抚州市金溪县琉璃乡的千年古村蒲塘村,历史上曾有“文武世家”之誉。学文者,出过进士21人,官居高位者曾任过知府、枢密副使、监察御史,参与修撰明朝的《永乐大典》。学武者,有在明朝“因抗倭立功而官至参将”者。至明朝,蒲塘村发展到鼎盛时期,号称“千烟之厦”。至今在村里,除了造型精美的60多幢明清古建筑外,还随处可见珍贵的千年古树,无一处不折射出村落的古老与繁茂。这个村庄的古宅,蕴藏流传了数百年的神灵故事。2006年冬,我们走进蒲塘村,并留宿其间,试图从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千年古树中还原当初的繁华,同时,感受其中的神秘.

  世代严守“禁伐令”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蒲塘村给人的第一感觉,用葱茏烟树、恬静古朴来形容蒲塘村一点也不为过。进入村口,两棵参天古樟映入眼帘,两棵老树都过了550岁的“高龄”,至今一枝一叶都保存得完好。沿着泥泞小路步行入村,我们来到一棵1200岁“高寿”的罗汉松面前,老树虽经千年风霜,却不显苍老枯朽之态,藤根盘结,树高参云。罗汉松旁边是两棵古樟,其中一棵已900岁,屹然而立,树洞有“容人之量”,记者钻入其中,倍感凉爽,毫无压迫之感;另一棵樟树也经历了700年的风霜。至于仙人旧馆前的两株千年古柏,更为旧馆添上古味。

    与我们随行的琉璃乡老书记徐水根说,这些古树全都是蒲塘村的“宝”,蒲塘村民风淳朴,历代都极为爱惜山上的一草一木。现在村里有山林2100余亩,村里的人谁都不会上山砍一棵树。以前,做饭、烧水用的是松针、落叶、脚柴、茅草甚至牛粪,就是没有正正经经的木柴。到如今,不少村民开始用上了液化气、燃煤,更没有人上山砍树来烧了。屋外的墙上,大多村民还保持着晒牛粪块的旧俗。村里的老人说,这些旧俗之所以还保持到今天,是因为有一道580年前的“禁伐令”。

    是怎样一道“禁伐令”让村民们恪守至今?怀着好奇之心,我们在村口古“西成门”旁的一堵墙根下找到了这块刻有“禁伐令”的古老石碑,“禁伐令”的全文是“合众严禁:墩埂岭山不许窃取一枝一叶,犯者罚银十两,不服者,送官究治”,字迹入石三分,清晰可辨。据蒲塘家谱记载,“西成门”的修建时间为明代中叶的洪熙元年。洪熙元年为1425年,是明成祖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尽管他在位仅一年,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就是说,“西成门”的建成距今有580多年了,禁伐令的颁发,恐怕还要早于“西成门”的建筑时间。“如窃一枝一叶,罚银十两”,这在过去是十分严厉的处罚。村民世世代代严守这一“禁伐令”,就连当年大炼钢铁时期,各地大量砍伐树木,但该村村民仍然千方百计保护这些珍稀古木,由此可见,当时村民已经意识到树木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不能随意破坏。蒲塘村民们爱护树木、禽鸟的环保情结,也令我们动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古韵悠存—千年古村蒲塘(二)
百年古宅还原先祖功勋时间走过几百年,那些昔日的繁荣是否还会留在大宅子里,固守着家族曾经的辉煌?走在古宅的青石小道上,一道道寸余深的凹槽抚摩着脚底,它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在每一处弥漫着它的张力,只是安静的小巷里依稀还能听到曾经绕梁的笑声。金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吴定安说,这些凹槽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古人为了使土车子耐用,轮子都要用铁皮包上。而土车子是当时出行的必备品,所有的东西都是用土车子从家推出来,也是用土车推进家门。就连妻子回娘家,也是丈夫用土车将妻子、孩子推回家的。如今的村落已找不到土车子的身影,但从青石板上深陷的凹槽上,可以想象,蒲塘村在鼎盛时期,漂亮的土车子推着有钱人家的小姐,去岳家的丈夫推着妻子、孩子,欢歌笑语一遍遍回荡在窄窄的巷间,这一切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岁月是残忍的,在青石砖堆砌的墙上雕刻出一道道班驳的痕迹。数百年来精工巧匠在门框、窗户上一刀一凿的杰作,早已变得模糊与残破,就...
· 赣文化—古韵悠存—安义千年古村群
南昌北郊、梅岭西麓,安义县的罗田、水南、京台三自然村遥相毗邻、鸡犬相闻,村中保存着大量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驻足流连、叹为观止,被誉为是继婺源晓起、乐安流坑后发现的更具赣商文化特色的千年古村群。游览古村群,就像踏入了历史的门坎,一条蜿蜒曲折的古石板路越野连村,穿街串巷,曲曲弯弯地牵引你探寻着那昔日古集镇的繁华、古民居的艺术宝库。古街道上商铺林立,私宅犹如迷宫,墨庄书香四溢,戏台古韵犹存,古樟遮天蔽日,古井爽口清甜......,一派田园古村的沁人风韵。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东南大学旅游研究所、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江西师大旅游系等多位专家、学者及新闻界的记者,相继来安义考察了罗田、水南、京台的古民居建筑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古屋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是南昌市继滕王阁、西山万寿宫后的又一个旅游亮点。为了进一步加快古村群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江西省...
· 赣文化—古韵悠存—宁都千年东龙古村
从宁都县城驱车东行50公里,再沿着崎岖山道蜿行数里,便来到了延绵千年之久的客家古村,清初著名文学家、“宁都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宁都东龙。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东龙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多姿多彩的古代...
· 赣文化—古韵悠存—钓源古村“五奇”
距江西吉安城西约十几公里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聚居的古村落———钓源。走近钓源,如同观赏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明清景画;置身钓源,尤如穿越时空隧道,熔入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远眺近观,举目所及的青山碧水,长道短巷,宅院重檐,以及深隐其中的神幽奇绝,无不令人生发出问古风之悠远,寻流韵之长传的雅兴情思……“太极八卦”布局奇钓源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呈现东西走向,有如道家太极图“S”形中分线的长安岭,为钓源村南向的自然屏障。而太极图中分线的“太阳”中心区“少阴”位及“太阴”处,则分别将渭溪和庄山纳置其中。瑰美秀丽的钓源,不仅有天造地设的“太极图”,竟然还拥有俨然天成的“八卦形”。延绵于“太阴”处的庄山村,其北为横陈屏列的对门山,依东高西低地势一字形跌宕相连的十余口池塘贯穿全村,以二山夹一水,布成了传统八卦中象征美好吉祥的“离”卦。村中古建筑的布局,往往也依八卦成形。古建风格特色奇建...
· 赣文化—古韵悠存—探访宁都东龙古村
600多米高山上的村落遍布抵御外贼的隘口,罕见的百间大屋建筑群揭示着先人居民的显赫身份,如同香火般代代相传的村落私塾,使得这里走出了闻名一时的文人学士。然而,古村落走过千年一路至今,不经意间,经历了从鼎盛发达到平凡孤寂的历史演变,三千繁华后回归宁静。12月初,记者走进宁都县东龙古村探寻古迹。■山间盆地中的百间大屋记者乘车在宁都县田埠乡的山路上蜿蜒前行,路径越行越高且崎岖不平,突然间车子一滑车轮下迸出一块石头,掉往山涧半天听不到声响,司机嘘了一口气:“真险!”半个多小时的颠簸之后,终于来到东龙古村——这个海拔600至900米的山间盆地,果然阡陌纵横,两条小溪将村子分成了上、中、下三部分。“‘东里一望’是村里遗留下来最大的建筑了,因为它有100间房间又被称做百间大屋,如此大的规模在其他村落十分少见。”东龙小学年满60岁的李良锦老师手指上村说。记者在远处观看,这座黑瓦白墙的古宅大门朝东,即使是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