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历史形态—荆楚腊八菩萨傩
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逐疫,就是驱傩。我们称它“荆楚傩舞”。胡头和金刚力士,都是佛教特点,腊八也是佛教节日。可见,这是一种佛教傩队或者佛教性质的傩仪。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局大动荡,思想大解放,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可能是西北的佛教文化大举南下,带来了民间佛教文化。荆楚傩舞应当是佛教菩萨与江南“吴地”傩舞结合而成的驱傩活动。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百济国艺僧味摩之,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曾在中国吴地学习荆楚傩舞,隋末回国传授此舞,称为“伎乐舞”。百济武王十三年、隋炀帝大业八年、日本推古天皇二十一年(612),他又去日本在向一些少年传授此舞,称为“伎乐”。味摩之是把荆楚傩舞当着佛教艺术,而不是当着傩舞来传播的。所以,称“乐”而不称“礼”。后来,此舞成为日本的佛教艺术。日本《令》(833年成书)说:“伎乐谓‘吴乐’,其腰鼓亦为吴乐之器也。”日本《教训抄》(1233年成书)卷四“他家相传舞乐物语· 妓乐”也证实伎乐源自中国吴地。日本现代学者野间清六《日本假面史》认为,伎乐是在行进中表演的舞蹈,与荆楚民间傩仪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我国戏剧史专家张庚、郭汉诚称, 日本平安时代的伎乐,与我国的荆楚傩舞很相像。
据《教训抄》记载,平安时代伎乐有多个假面形象,包括狮子、吴公、吴女、[图1—3]迦楼罗、[图4] 金刚、[图5] 波罗门、昆仑、力士、[图6] 孤(翁面)和醉胡。[图1-3] 看来,原先荆楚傩舞有很多人物,宗懔只提到主角金刚力士,其它则以“胡头”二字一笔带过。到了日本,又增加了治道等角色。
日本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伎乐面具,法隆寺收藏的七世纪初直接从中国传去的《吴女》(一说是吴国公主)面具, 额鼻已有朽缺,很可能就是味摩之本人带去的。八世纪中叶奈良时代木刻家基永师仿刻的《吴女》面具,则有时另一种风格。
荆楚傩舞在我国也传承了很长时间,民国版《寿春岁时纪》记载说:“各乡人击鼓扮神。神曰金刚力士,舞流星以逐疫,《论语》曰‘乡人傩’。此盖傩之流派也。”说明“吴地”也不光是指苏南古吴国,而是东吴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