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寻月池“教授村”之谜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8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博览—探寻月池“教授村”之谜,   一个叫月池的小小自然村,一个熊氏家族的一祖三房,从近代至今短短100多年时

    一个叫月池的小小自然村,一个熊氏家族的一祖三房,从近代至今短短100多年时间里,竟孕育出了300多位教授、成了名闻遐尔的“教授村”,玄机何在?
    300多年前,熊氏家族祖上迁居月池时仍靠拾荒为生。历经数百年却人文昌盛、才俊辈出,月池熊氏靠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一位叫熊育钖的熊氏后人,凭借怎样的远瞻和勇气创立了中国最早的私立学校与家族教育基金?又是什么让熊氏子弟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此文将带你走进人杰地灵的月池“教授村”,去感受与探寻一个家族从没落走向肇起的奥秘

    出省城南昌,沿105国道往西南行进15公里,就到了盛誉在外的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教授村”。我们到来的时候正逢初夏,虽是天高云淡,但空气中已经多了不少。还没进村口,远远就看见十多株高大繁茂的古障傲立村口,映掩在绿树丛中的月池村也便多了几分神秘色彩。走到近前,古障树一株连着一株,更显蓊郁巍峨,而站在树下的我们,顿觉凉风习习,心旷神怡,一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感觉油然而生。

    走进月池村,让我有些惊讶的是,眼前的村落却并没有想像中的繁盛景象。除了一大片象征性的熊氏家族纪念地以及经过修葺后的纪念亭、原旧宅大门乌纱门和月池古井外,已找不到熊氏先祖宗祠、旧居等遗存。而时光跨越数百年,紧靠村门的那个巨大的半月形水池却仍在,池内波光粼粼,池旁芳草萋萋。据说,这是当年熊氏家族建宅时取土留下的,月池村也正因此而得名。

    而就在我们所在的纪念地原址上,早在100多年前(1864年前后),生意昌隆、家族繁盛的熊氏先人就建有一座远近闻名、规模宏大的庄园,整个庄园占地70亩,庄园里面古障合抱,柳树成荫,亭台楼榭,各成一体,其中二进半的大屋就有9栋,更有宗祠、学堂等建筑。令人惋惜和愤慨的是,这座蔚为壮观的庄园,在1941年10月5日中秋夜被日军烧毁,整座庄园一夜之间化为废墟,从此再也没有重建。而熊氏族人忍辱负重,背井离乡,尚学读书的精神却没有丝毫动摇,终于,从这里走出去的熊氏后人,发奋努力,锲而不舍,才有了俊才辈出、建树辉煌的今天。

    随行的熊氏后人、月池熊氏村志主编、今年已76岁高龄的熊光建先生告诉我,其实,现在仍居住在月池村附近从事农业生产的熊姓后人已不足百人,这百人严格说起来还不是月池熊氏先祖熊世昌的后人,而是旁系,也就是说,熊世昌子辈三房以下的所有熊氏后,已经没有一户在这里居住。总数达4000多人的熊氏后人如今早已迁居国内外,在各个领域书写辉煌。这4000多人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就有300多人,很多人更成了学术泰斗和专业领域内的佼佼者。近代杰出的爱国教育家、心远中学的创始人(现南昌二中前身)熊育鍚,教育家熊元锷,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上将熊光楷,中科院院士熊大闰以及北大、清华、复旦等等国内知名学府,都不乏从月池走出去的教授、专家与学者。

    谈到熊氏家族缘何如此尚学成风,熊光建说,熊氏先祖300多年前(明末清初)从豫章迁居冈上月池时,曾一度穷困潦倒,靠拾荒为生。因为是外乡人,还颇受本地人欺负。大约经过一百多年,繁衍到熊世昌这一代,仍然是当地的寒族,既无家财,也无地位。到了熊世昌儿子辈上,熊家开始商业活动,更利用靠近赣江著名古码头市汊街的优势,大做茶叶、盐业生意,熊氏家族日将昌盛,家业空前殷厚。后来,因为一起官司,熊氏家族受到官宦欺凌,深感经商发财不能最终改变社会地位,于是,熊世昌晚年立下了“将来每房至少都得有一人读书”的嘱咐。为让更多子弟有书可读,熊氏家族不惜花钱开设“心远堂”家庭教育机构,熊氏子弟一律免费人学。到了熊世昌曾孙熊元锷、熊育辈上,在熊育恩师、思想先驱者严复的启迪下,熊氏家族原本朴素的为功名兴学的愿望已经演变为“为科学救国”而兴学的理念。从1895年起,熊元锷、熊育开始创办心远小学、红庙小学,随后又筹办了乐群英文学堂、心远中学、心远大学等,创立了比天津南开、湖南明德更早的中国最早的私立学校,从此,不仅熊家子弟读书求学蔚然成风并人才辈出,更深远地影响了江西的近代教育,熊育鍚本人也被尊为江西近代教育创始人、杰出的爱国教育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精神却可以影响代代人。今天的熊氏后人,虽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建立功勋,但相同的血脉与传承以及难舍的故土情结,却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几年,有着诗意般美丽名字的月池小村,迎来了越来越多前来认祖归宗和瞻仰的后人,月池熊氏村志也已经重修。如今,古障映掩下的月池虽然一如既往的安然幽静,但空气中弥散的陈陈书香却仍沁人心脾,而“教授村”的精神和他们创造的辉煌也将生生不息地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文化博览—破解庐陵城起源之谜
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白口城,位于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处,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城址,虽经千年风雨侵蚀,但土城墙依然雄伟壮观,古城轮廓清楚,内外城分明,护城河明晰,面积达23万平方米,是江西省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近年来,通过文物专家对其发掘和研究,不仅探明了它何年所筑,而且确认了它即汉庐陵县的县治及庐陵郡、西昌县建置前期的郡、县治,从而破解了困扰人们千百年来古称庐陵的吉安源头之谜。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国宝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介绍,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的泰和,历属吴越,西汉为古庐陵县地,为著名的“西汉十八县”之一。东汉为西昌县,为庐陵郡治,历来就是江西一方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汉晋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代表赣文化风貌的最基本文化因子。泰和地处水陆要冲,其“咽喉荆广、唇齿淮浙”由来已久。昔秦皇汉武的两次征伐岭南(南越),数十万浩浩大军均由此经过。公元550年,南朝陈霸...
· 赣文化—文化博览—黄姓入赣传奇
北宋太史黄庭坚作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那么,这个姓氏是怎样进入江西的呢?又是如何在江西流传和延续到180万人之众呢?对此,本报了我省黄庭坚文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简称黄研会)的有关专家,试图梳理出黄姓入赣的脉络。江西黄氏来自湖北据金溪县《江坊黄氏宗谱》和金溪县《溪头黄氏宗谱》记载,舜帝57年(公元前2257年),黄帝之八世孙惠连(号南陆),受封黄姓,在封地建黄国(今河南潢川),历时1609年。至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之后,子孙奔逃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等地,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黄歇就是跨过鸭绿江逃到新罗(今朝鲜)的黄国子孙。“黄研会”副会长、《江西黄氏通史》主编黄时璋介绍,黄姓得以重新聚集的关键人物便是黄歇。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迁居到楚国后受封为相,人称“春申君”。随后,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
· 月池熊家教授村
在中国江西南昌县,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牛气的村子,国家投钱7000万元进行建设。因为这个村,名人太多,名声太大,不仅中国罕见,而且在世界也是唯一!中央电视台《美丽乡村中国行》栏目不久前走进这个村,拍摄了一部专题片《美丽乡村,秀给了世界》。这个村就是南昌县冈上镇月池熊家村,距南昌市区15公里,南昌市有公交车直达这个村。月池村因村前池塘似半月而得名,该村有4000多人熊氏后人迁居国内外,在各个领域书写辉煌,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就达310余人,有“天下第一才子村”之美誉,政府授予这个村为“教授村”。村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才?原来,百余年来,这个村非常非常重视教育,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钖兄弟在此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心远小学、心远中学、心远大学,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私立名校之一。熊育钖曾追随中山先生,立志以教育救国,桃李满天下,是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家。熊氏家族尚文重教,要求人人读书,并...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文化的时空座标
赣文化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据邵鸿先生考证,是《山海经。海内经》里“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日啖之。”这种神话,虽然只有曲折地反映江西的上古历史,但从1983年江西新干大洋州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立鸟双尾青铜器的考证看,当时江西已有极为发达的青铜文化,“虎”、“鸟”已作为一种图腾,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专家们认为,赣文化发源的时间上限,目前所知至少可追溯到四、五万年前。赣东北乐平、安义、新余等地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距今一万年前,江西的先民,就已经掌握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骨角器等技术,而此类技术在全国发现尚少。公元前六千年至四千年,江西的农作文化就比较发达,约三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使许多学者提出,南方文明史需要重写。这一见解,已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从大的时段看,赣文化发展与演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上古先秦...
· 赣文化—文化博览—如何界定“赣文化”
一个区域文化系统的确立,首先在于这个区域文化概念的合理性,也就是区域文化概念的界定。“赣文化”,作为一个江西家喻户晓的名称,它的概念应如何确定,这是赣文化热中论说最多,歧见最大,至今尚未见解一致的话题。按照考古学定名常规,凡考古发现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相同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某群遗存,可称之为一种“文化”,它一般首先以发现地命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以来,以该地域或当时立国的名称,命名一种较大区域范围的“文化”,更为人们所常用,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因此,“赣文化”,首先应是一种较大范围区域文化的概念。作为区域文化概念,“赣文化”的界定,至今难得统一。因为,既然是作为区域文化,那么,该文化圈内人们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应有相对的稳定与统一。然而,以今天江西的行政区划而论,这诸多界定文化概念的要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