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博览—城南的龙灯旧事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4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博览—城南的龙灯旧事,   城南村在包家花园东北5公里处,因地处南昌城南郊得名,村里的原住民姓史,这里

    城南村在包家花园东北5公里处,因地处南昌城南郊得名,村里的原住民姓史,这里又有史家、城南史家的称谓。据说,城南村是有名的百年龙灯村,不但有舞龙灯这种村里最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还保留着扎制龙灯的手艺,史家后人甚至把龙灯“耍”到了国外。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舞龙灯也是民间喜好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南昌城南村,龙灯曾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正在上演哪个脚本的故事?一个家族和一种民间技艺又是怎样生死维系……

  史家人希望把有18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保存下来,建一处城南龙灯博物馆。

    城南板凳龙时节

    南昌坊间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的是:“杨家的轿子,聂家的行,史家的板凳爱死人,喻家的灯篙竖半夜,虔死张王两姓人。”这句话用南昌方言读起来朗朗上口。谚语里提到的“虔死”是“羡慕死”的意思,轿子、行、板凳、灯篙则是本地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抬花轿、行会、板凳龙和灯笼,杨聂史喻都是大姓,当中那句“史家的板凳爱死人”,说的是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史家的板凳龙,这种龙灯是城南龙灯的前身。

    在城南史家,每年春节第一件大事就是舞起板凳龙。这种龙的做法听起来很简单,史家每个有男丁的家庭都要提供相应数量的板凳,将这些板凳带到村里的康王庙前,一条板凳一条板凳地连接起来后,再由村里最有权威的长辈请出庙里的菩萨,这尊菩萨将成为板凳龙的龙头,在板凳龙前后挂好灯笼后,“龙”就要开始出巡了。

    60岁的史爱国是城南村人,提起板凳龙他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我们史家最早舞的是板凳龙,那个场面太壮观了。因为城南史家在方圆几十里内都是大户人家,板凳龙舞起来长达数里,前后看不到头。龙头龙尾是灯笼,每条板凳两头还要扎上蜡烛,到了晚上真是灯火通明!那时候整个南昌市只有我们的板凳龙最有名气,在旧社会过年的时候,城南史家的板凳龙要到南昌城内去游街,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扎龙师傅史克滨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史家要将板凳龙从城南村游到德胜门(今八一桥),再从德胜门游回去,将菩萨重新供奉入庙里,这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也意味着对来年喜庆的期待。

    老一辈的史家人记得,请菩萨的仪式相当隆重,不允许女人出现,请菩萨的长辈相当于史家的族长。他要沐浴停当,焚香三跪九叩请出菩萨,元宵结束活动时,又必须由他按照仪式请菩萨回去,还要说些祈福的话。整个舞板凳龙的活动,相当于史家的春节祭奠。

    所以,城南板凳龙除了喜庆、祈福的意味外,带有更多的宗亲氏族色彩,是巩固亲缘关系、体现氏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手段。

    龙灯的江浙烙印

    说到城南龙灯,不得不提起城南史家的历史渊源。据史家保留的资料,这是一支来自江浙的外姓,大约7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朝初年迁入城南村。

    史克江是史克滨的弟弟,他们都是城南龙灯的传人,共同经营了一家“城南龙灯工作室”,希望能将城南龙灯继承下去。史克江说:“我们的祖先本达公是一名押运粮草的军官,祖籍浙江,700多年前他押运粮草经过城南村。城南处在赣抚平原,土地肥沃,他一眼就看中了这里,最后来这里定居,繁衍生息。随着他而来的,还有江浙一带的文化,我们曾经去浙江考察,发现那边也有板凳龙,所以我们城南龙灯和江浙的渊源比较深。”为此,他们从城南龙灯的内容上给出佐证。

    城南龙灯舞的并不是只有龙,它还有一些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包括采莲船等。史克江说:“虽然这些都是陪衬表演,可我们城南村主要种水稻,根本不打鱼,怎么会有渔民、渔船,这都是我们祖先从江浙带过来的,他们复制了故乡的习俗,可能是希望我们这些后代不忘本吧。”城南村的史家人也相信,龙灯对他们意义重大,最起码,它证明了史姓一族起源于江浙一带。

    失而复得的手艺

    不过,人们常常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城南龙灯,连其自身都差点儿没保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多年时间里,城南村的地方灯彩文化出现断层,传统的舞龙灯被当成“四旧”破坏了。直到1983年,史克江的父亲史有青退休。

    史克江介绍,他的父亲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退休后开始搜集有关史家的家族史料,大胆创作了一件龙灯作品,并且在省城春节联欢大会上获得了成功。从此,城南龙灯才慢慢恢复活力。

    史克滨说:“我们的龙灯褪去了家族色彩,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城南甚至出现了一支女子舞龙队。父亲去世后,我和弟弟接了他的班,继续做龙灯,舞龙灯也开始在学校普及,开始走向竞技化、体育化。”

    前两年,史家人听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连忙将整理的资料上报给南昌市文化局,史克江说:“我们觉得城南龙灯不仅仅是有名,更是南昌人的共同记忆,听说市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经成功,因为我们城南龙灯,特加了一个‘龙灯类’。我们还将材料递交到省里,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史家人眼里,正因为曾经失去过,所以城南龙灯才更值得珍惜。

    走出国门之后

    史家人一直在琢磨,龙文化扎根在所有华人心中,但是单靠手工绘制的龙很难生存。史克江说:“订货的人也就是方圆几十里内的村庄,因为龙灯不好带,有钱的村子要请辆卡车接龙回去,负责接龙的人就站在卡车上一路站回去。这样不但辛苦,城南龙灯的传播范围也不可能太大。”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城南村会扎制龙灯的工匠不多,扎得好的工匠更是少之又少,城南龙灯面临审美疲劳和各种局限性。

    在史家清代的老房子里,史克江兄弟说,他们改进了扎龙技术,以泡沫海面制作龙头、龙鳍,辅以彩绘,再用竹木做龙骨、用绸布制作龙衣,将传统扎龙技术分割成多个工序,类似于流水线生产。这样制作出来的龙不但形象逼真,舞起来也更轻便灵动,还好运输。史克滨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一些华人社区都慕名来买城南龙灯,我们都是装箱托运出国的,要是在以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制作龙灯的工艺跟上后,史家人也发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城南很多人外出打工,平常练习舞龙灯的机会少了,现在城南的龙灯很难玩起来了,甚至开始落后于其他地方。比如说,史家人希望把有18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保存下来,建一处城南龙灯博物馆,可是没有任何定论。比如说,城南龙灯的配乐得胜鼓,原本有18种变化,现在全部掌握这些变化的人基本上没有,可以说正在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文化的时空座标
赣文化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据邵鸿先生考证,是《山海经。海内经》里“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日啖之。”这种神话,虽然只有曲折地反映江西的上古历史,但从1983年江西新干大洋州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立鸟双尾青铜器的考证看,当时江西已有极为发达的青铜文化,“虎”、“鸟”已作为一种图腾,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专家们认为,赣文化发源的时间上限,目前所知至少可追溯到四、五万年前。赣东北乐平、安义、新余等地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距今一万年前,江西的先民,就已经掌握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骨角器等技术,而此类技术在全国发现尚少。公元前六千年至四千年,江西的农作文化就比较发达,约三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使许多学者提出,南方文明史需要重写。这一见解,已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从大的时段看,赣文化发展与演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上古先秦...
· 赣文化—文化博览—黄姓入赣传奇
北宋太史黄庭坚作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那么,这个姓氏是怎样进入江西的呢?又是如何在江西流传和延续到180万人之众呢?对此,本报了我省黄庭坚文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简称黄研会)的有关专家,试图梳理出黄姓入赣的脉络。江西黄氏来自湖北据金溪县《江坊黄氏宗谱》和金溪县《溪头黄氏宗谱》记载,舜帝57年(公元前2257年),黄帝之八世孙惠连(号南陆),受封黄姓,在封地建黄国(今河南潢川),历时1609年。至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之后,子孙奔逃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等地,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黄歇就是跨过鸭绿江逃到新罗(今朝鲜)的黄国子孙。“黄研会”副会长、《江西黄氏通史》主编黄时璋介绍,黄姓得以重新聚集的关键人物便是黄歇。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迁居到楚国后受封为相,人称“春申君”。随后,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菜的本色与魅力
赣菜到底有多少道菜?现在尚无精确的统计。1986年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名菜谱》一书中,收集介绍了209道菜肴,实际上可能只是沧海一粟,景德镇一位厨师编撰的一本《豆腐菜400例》就记载了四百余种。赣菜之中,又有南昌、鄱阳湖、赣南等几种不同风味,虽然具有同样的赣菜特点,但种类更多,烹饪方法也不尽相同。原汁原味是赣菜的最大特色,这是所有赣菜厨师和研究者的共识,也是赣菜巨大魅力之所在。赣菜所选用的原料,大都产于本地,江西丰富的物产为赣菜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山青水秀的江西,历来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鱼米乃菜之基,江西不但盛产粮食,而且稻米品种繁多,"万年贡"、"冷水粳"、"袁州黑糯"、"奉新血糯".....不同的米会做出不同的菜,没有冻米自然也就没有"遂川冻米鸡",没有好米磨出的粉,哪里会有粉蒸肉、粉蒸鱼的香?江西的菜品原料据统计不下500种,仅鄱阳湖的鱼就有170多种,兴国有红鲤,婺源有...
· 赣文化—文化博览—如何界定“赣文化”
一个区域文化系统的确立,首先在于这个区域文化概念的合理性,也就是区域文化概念的界定。“赣文化”,作为一个江西家喻户晓的名称,它的概念应如何确定,这是赣文化热中论说最多,歧见最大,至今尚未见解一致的话题。按照考古学定名常规,凡考古发现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相同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某群遗存,可称之为一种“文化”,它一般首先以发现地命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以来,以该地域或当时立国的名称,命名一种较大区域范围的“文化”,更为人们所常用,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因此,“赣文化”,首先应是一种较大范围区域文化的概念。作为区域文化概念,“赣文化”的界定,至今难得统一。因为,既然是作为区域文化,那么,该文化圈内人们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应有相对的稳定与统一。然而,以今天江西的行政区划而论,这诸多界定文化概念的要素,...
· 赣文化—文化博览—赣菜味型之我见
一个菜系,代表一个地方的风味特色,一个地方风味,代表当地人们的饮食口味。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和人们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各省区人们都有其特殊的口味偏爱和要求,如山东、东北多喜咸,江苏、浙江多喜甜,山西、陕西多喜酸,四川、湖南多喜辣,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这些饮食口味的偏爱是形成地方风味特色的根本原因。江西简称赣,江西菜又称赣菜。它的形成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物产资源各方面因素,气候环境、饮食习俗更是其主要因素。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四季气候为春多梅雨、夏炎热、秋干燥、冬潮冷。山区地带更为湿润,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所致,江西人的饮食习惯中也是多喜香辣和偏爱咸鲜,口味注重浓郁,菜肴形成的特色颇具鲜明。赣菜菜品品种多样,赣菜调味丰富多采。它的调味和其它地方菜肴一样,也是充分利用当地调味用料,在菜肴烹制过程中,巧妙配合,使不同的调料相互扩散,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产生滋味。同时,利用各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