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李斯论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1
转发:0
评论:0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李斯论,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

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携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屑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既应二君,其后尝为乡人道焉。
    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渐知先生。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益贵。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已。
    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及长,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学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导读]
此文系刘海峰(大?)先生八十寿辰时,其弟子姚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的信函。言辞切切,情意殷殷,显现出师生间的情谊。文中揭示了桐城之所以名“派”的两个要素:一是引述和概括他人之语,即歙县程吏部(晋芳)、历城周编修(永年)的“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诚借此以寓确立和张大桐城文派之意,并认为桐城“儒士兴,今殆其时矣”,婉然道出“天下文章在桐城”,桐城散文实为天下文章之正宗的事实。二是文中特别提出方苞与刘大抛、刘大?与姚鼐自己的先后承接、上下师承的密切关系,显然昭示方、刘、姚在文统上的一脉相承。
    戴名世、方苞、刘大?、姚鼐均系桐城人,其文学主张及散文实践,沿袭相继,逐渐完善,至姚鼐终于创立起一套来之于实践的全面系统且周密精当的文学理论。后曾国藩又在《欧阳生文集序》一文中,以“桐城派”相呼称,于是唤聚起千百名文坛精英,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散文家群体。历经长期的师生承继、同流膺服和景仰私淑的持续和拓展,桐城派为民族传统文化书写出璀璨夺目的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座文学丰碑。值得一提的是,方、刘有文学流派之实而无意文学流派之名,而姚鼐则体现出一种流派的自觉,追求的是名实相符,即既有集大成的实绩,又巧妙地以桐城“名”派。故此文作为可供论证实际打出桐城派旗号的珍贵史料,素为学术界所看重,频频出现于文学史及相关学术研究的专著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河墅记
江北之山1,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2,皆在吾县3。县治枕山而起4,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5,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6,溪水潆洄7,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8,山之奥9,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10,是为潘氏之墅11。余褰裳而入12,清池湫其前13,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14,远山回合,风含松问,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15,遁世远举之土16,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夫科目之贵久矣17,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人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18,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19。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游双溪记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人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人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人,人意萧然,。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导读]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双溪张英墓舍的缘由。由于“大雨溪张,留之累日”,故得以从容观赏双溪景色:“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茂密的松树郁郁葱葱,苍绿色的山岩...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钱神问对
有神色赤而目方1,刺其面为文2,立中衢3,臭达于远;众皆拜,祈请甚笃4,或咄咄叹息不已。戴子见之,曰:“此何神也?”众曰:“非若所知5。”前问神,神具以名对6。戴子笑曰:“吾闻汝久矣,汝固若是而已者耶7!其何以动众如是甚也?”神曰:“吾行游天下,靡人不畏8,罔敢不恭9,子顾且云云10,岂有说乎?”X戴子曰:“吾数汝之罪,则熔汝使化而毒未歇11,锉汝使折而害无救也12。”神怒曰:“子固孺子13,不足怜,今偶相遭而众辱我14!且夫吾之为功也,薄海内外15,苟非余则戚戚嗟嗟16,窘然而无以为生。一二迂妄者吾避去17,自余诸公贵人,皆孳孳幕予18,手摩而目属19,以及庶民卑贱之流,无不愿为我死者。且夫吾之为质也20,流转而不穷,历久而不坏,爱我者归之,不爱我者谢勿往。吾岂有求于世哉?世求我而已耳。是故官吏非吾不乐,商贾非吾不通,交游非吾不厚,文章非吾不贵,亲戚非吾不和,有吾则生,无吾则死。是故盗我
· 桐城文化—名篇评注—鲁絜非书
桐城姚鼐顿首,絮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遇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呆日,如火,如金谬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