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八)
清《江南通志》卷三十四记有:“国朝郞遂有杏花村志。”郎遂(1654-约1739年),贵池杏花村人。康熙时由诸生入太学,一生布衣,不求仕进。博学多才,擅长诗文。自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方二十岁的郎遂即起稿撰修《杏花村志》。他“苦心搜辑,不遗余力,凡夫、搢绅、韦布,无不咨询;巷议街谈,无不茹纳。朝考夕思,以成此志”。(卷首·序一)历经11年的艰辛,遂于康熙乙丑二十四年(1685)仲夏授梓成书。“为卷十二,分村中、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人物、闺淑、仙释,题咏、词赋、宸汉、文章,户牒、族系,传奇、杂记,共为子目十有六,可谓富矣。”(村志·跋)除正文外,绘有总图(杏花村景图)、分图(即十二景图)和《杜牧行春图》共14幅。郎遂自撰《杏花村图序》,作了更明确的表述:“池州杏花村在郡治之西,立名不知昉于何代。自唐刺史杜牧行春后,名始著。清明一绝,凡樵夫牧竖无不取而歌咏之。或曰,村以杜牧之诗传,实杜牧之诗以村传也。相传盛时,老杏千万株,连村十里,炫烂迷观,诚胜景也。至今巩井、大塘诸地皆以杏花名村,其村境不只限于今之一区一隅也。”(卷之一十页)笔者曾在上海图书馆阅读多卷本中国古代各地名村志集成,全国那么多“杏花村”只收贵池《杏花村志》入集。而在全国那么多名村志(如“周庄”)中,也只有贵池《杏花村志》,作为惟一的村级志被收进清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此《杏花村志》经总纂官、大学士纪昀(1724-1805年)等人审定,并撰《提要》以示肯定:“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郎遂撰。遂字赵客,号西樵子,池州人。按杜牧之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向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从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会古迹以夸饰土风。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胜、建置,及人物、艺文集为是编,亦志乘之结习也。”
其二,“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唐宋之后,自明至清,历代留有杏花村的遗迹甚多。州县官吏相继在此筑亭、建坊、葺祠,比较著名的有“杏花亭”、“杏花村坊”、“牧童遥指处”、“黄公酒垆”、“杜公祠”等。在“演武场”前,明嘉靖中郡丞张帮教立“杏花亭”,亭内立有杜牧《清明》诗碑记。撰联曰:“千村紫雾香,纷纷花雨谢太守;万树霞明斗,濛濛烟景浴牧童。”(22)因遭兵乱,明崇祯初郡守顾元镜重修“杏花亭”,顾书亭联:“马嘶芳草地,人醉杏花天”,亭额为“有花有酒”。迹以名重,地以人传。贵池杏花村,自杜牧行春作《清明》后,历代文人墨客、仕宦贤人纷至沓来,访古探幽、饮酒赋诗。自杜牧后,晚唐杜荀鹤、罗隐,南唐伍乔,宋梅尧臣、黄庭坚、朱熹、曹天祐、明佘翘、顾元镜、吴应箕和清吴襄、袁枚等名家,在杏花村各景点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杏花村志》卷之五至八中,就收有自杜牧之后至康熙年间的数百人诗作。在2002年出版的《千古杏花村》书中,除分别介绍杏花村十二景和辑录关于杏花村的古文献资料、记游文章外,收入历代(至清末明国初年)的文人墨客诸多咏吟杏花村的诗词歌赋。笔者粗略地作一统计,计收有317位古代文人所作的诗词歌赋共798首(篇),其中标题点明“杏花村”的就有234首(篇)。贵池杏花村可谓“天下第一诗村”。
其三,沧桑有变,杏花村名沿袭至今,村里一些古迹仍冠以“杜”字。今日贵池杏花村虽非前比,但“杏花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曾先后叫过“杏花村”、“杏花乡”、“杏花大队”、“杏花公社”和“杏花村居委会”等,村内还有以“杏花村”命名的中学、酒厂。杏花村范围内的一些古迹和地名,至今仍冠以“杜”字,如“杜公祠”、“杜湖”、“杜坞桥”等。《村志》记有:“杜坞在城西四里。”《名胜志》曰:“贵池杜坞以刺史杜牧赏游,故名。或曰,杜牧遗腹子荀鹤别业在焉。”在杜荀鹤《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诗后,《村志》题注:“顺治间杜坞掘地者赏得古甑,上有唐朝年号。此山居水阁,即杜坞别业,何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