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个性(二)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3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个性(二),黄梅戏的非程式化表演还体现在表演者对同一剧目的不同表演中,比如,同样是表演小

  黄梅戏的非程式化表演还体现在表演者对同一剧目的不同表演中,比如,同样是表演小戏《夫妻观灯》,马兰、黄新德的表演与其前辈严凤英和王少舫的表演就不会一样。马兰和黄新德的表演的《夫妻观灯》因为时代的不同,适当地引进了现代芭蕾及民族舞蹈的技巧,以现代的意识,将过去对花灯的比划模拟,变为舞蹈化的语汇,既活跃了舞台气氛,也提高了黄梅戏的表现力:而严凤英和王少舫表演的《夫妻观灯》则更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黄梅戏演员对同一剧目的演绎,带有明显的时代和个人色彩,这是不同于京剧的。京剧和程式配套成龙,某一环节有变,便会引来观众的不满;任何时代的演员对同一剧目,都必须循规蹈矩,按照严格的程式,进行一成不变的演出。黄梅戏没有套路,表演亦无流派之分,有限的程式亦充满弹性。此外,黄梅戏的以唱为主,以做为辅,唱做交融,以舞伴歌的非程式化表演特色,在前面我们都已了然,在此就为一一赘述了。

  2.有虚拟而非虚拟性

  中国戏曲的虚拟化表演特征同样在黄梅戏身上得以闪现,作为戏曲的一支,黄梅戏表演中虚拟化的表演手法仍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黄梅戏的一个曲型的表演个性便是:有虚拟而非虚拟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以虚拟实”,即以虚拟的动作表达出真实的情境及情感。这样的表演个性至少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为表演动作的虚拟化,二为表现内容的非虚拟性,即真实化。虚拟化的表演动作只是手段、方法,而真情实景表现内容的非虚拟再现才是目的结果。由此我们可知:黄梅戏的非虚拟性表演个性是以“尚真”的风格显现出来的,所谓非虚拟性表演,即是对写实化表演的另一种称呼。

  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能否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就成了衡量艺术作品能否给人以美感的重要决定因素。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将艺术的起源归之于人的“摹仿”天性,并指出:“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则更加强调真对于美的作用:“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也说:“妆龙像龙,妆虎像虎,妆此一物而使人笑其不似,是求荣得辱。反不若设身处地,酷肖神情,使之赞美之为愈矣。”这就是说,艺术的真来自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当它还原到接受者那里,又要合乎生活的,才能给人以美绵的感受、美的愉悦。

  黄梅戏表演中的“尚真”传统,其实是由其形成的特定文化土壤所决定的。从艺术渊源看,早期的黄梅以民间的歌舞为源泉,它生存的土壤是农村,其演者和观者均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即俗称的“手艺人”。因此,它既缺乏文人的关照,亦难以和有深厚传统的大剧种攀上亲缘关系,自娱自乐的半职业班社的成员们在表演上惟一能够让观众喝彩叫好的地方就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当时的黄梅艺人只好求援于生活,用主要精力去观察、模拟生活中的动作,用虚拟的表演搬上舞台。如开门,把开双扇门、单扇门、高楼大厦的门、茅棚寒窑的门,细致地区分开来,使观众如同见实物在人的手中运动,真实可信。”因此,表演得越细致,就越符合生活的真实面目,也就越有真实感。由此,久而久之也就培育起观众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求真的审美眼光及口味,而观众“尚真”的审美习惯又反过来促使演员在表演中更加求真。

  黄梅戏在求真的过程中,不断地从生活中提炼动作,转化为舞台表演动作,形成一些诸如推车、推磨、行船、纺纱等传统表演程式。当一些如王少舫等京演员程式。但是,黄梅戏的表演在虚拟化的基础上,突破程式的束缚,以真实再现生活为出发点,化用程式,从而显得灵活自如,流转圆润,呈现出灵动,自然之美。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在黄梅戏对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的基础上,将黄梅戏“尚真”的表演特色更提高一步,即对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的真实表现。如严凤英、王少舫在《天仙配》中“路遇”一场,在虚拟的环境中,表演却是非程式化、大是大非虚拟性的。为了表现出七仙女的性格和心情,在唱“我愿与你配成婚”一句时,严凤英是这样处理的:“起先我是以一般‘闺门旦’的表演方法来演的,两只手的食指对董永比作‘配对’的样子,头则羞惭地低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个性(三)
这样表演不仅在这里可以用,我在其他的戏中也用过,可是放在七仙女身上就太文了。村姑要真爱上了一个青年,她会勇敢得多。我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许多老年人骂自己的女孩‘不知羞耻’的事。其实,她们都是一些很能干的好姊妹,不过没有按照老年人的规矩,而是凭自己的愿望选择了对象而已。我想七仙女也就是这样勇敢的人。我这个仙女要大胆地向董永吐露真情,得抓紧时机,不然他跑走了又怎么办呢?(至于我还有仙机妙法,就想得不多了)我要赶快告诉他,情愿与他配成无妻。我一下决心,干脆说了吧。于是瞪着眼对他表白:‘我愿与你――’在青天白日的大道上,说出‘我愿与你配成婚’的话,的确是勇敢,但毕竟是个大姑娘,还是羞得低下了头来。农村姑娘当然不像千金小姐那样做作,但不是不知羞耻。”严凤英在处理这一表演动作时,按照自己对人物的分析、理解,从人物性格出发,突破了程式,还原了生活,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性格、有情义、鲜活的“七仙女”形象...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永无定型的动态表演个性(一)
将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经过一番打理、爬梳后,我们不由得惊诧于黄梅戏的表演个性:原来这是一个处于流动状态、尚无定型的、灵活、年轻的表演艺术。永无定型,正说明了黄梅戏善于学习、富于吸纳、勇于革新、敢领风骚的进取精神,在程式化与非程式化、虚拟性与非虚拟性等关系的流变中,让我们领略了黄梅戏独特的动态表演个性。1.有程式而非程式化对于程式,我们早已不陌生。记得著名戏剧家阿甲先生说过:“程式就是戏曲艺术上的种综合。”黄梅戏作为戏曲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当然是有程式的。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一般都是受京剧程式的影响形成的,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载:1930年前后,活动在安庆城内的个别黄梅班社,“开始试验用京剧唱、念方法,或用京二胡托腔,同时学习京剧化妆和包头”。由此可见,京剧程式对黄梅戏早期表演程式的影响是较深的。除此之外,早期的黄梅戏演员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常见的动作仔细揣摩、留心观察后搬上舞台,一经观众认可、同...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丰富多样的未来表演趋势(二)
两相对照,孰优孰劣,不言而喻。由此也可知,以京剧为代表的讲究精细行当划分的古老戏曲,若不及时加以变革,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则那种所谓的“危机”或“消亡”之说,就决不只是危言耸听了。黄梅戏的年轻、活泼和纯真,使她时刻得以汲取、学习最新、最时尚的风气,她在当代话剧及影视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正力求扬已所长,避已之短。随着未来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黄梅戏与影视的结合日显紧密,日益融洽,超越行当的制约的表演风格必将占据主流,成为时尚。演员和观众,犹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仅仅从表演的主体――演员来谈,这只是主观的一面。我们还必须从表演的客体,即表演接受的主体――观众方面来推测未来黄梅戏在表演上行当所应具有的特色。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习惯。未来的年代里,人们对事物、对社会、对人类等方面的认识将是丰富多样的,对人的内心情感认识也是立体、细致的。因此,如果仅仅依靠...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圆熟有致的当代表演形态(二)
有人称黄梅戏具有“阴柔美”,这不仅仅是指黄梅戏的角色以女角为主,也正说明了旦角唱腔在黄梅戏声腔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严凤英、吴琼的演唱,标志着当代黄梅戏旦角唱腔的最高水平。严凤英的演唱艺术是其表演艺术中最魅力、最独特的部分之一,清亮甜美、委婉飘逸是其演唱艺术特色,亦可以用“甜、软、嗲、糯”四字来概括。《天仙配》中的“树上鸟儿成双对”等七仙女的唱段抒情优美、委婉动听;《打猪草》中的陶金花那“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的清纯、活泼的唱腔,一下子便将人们带到了山野田园风光之中,她在《女附马》“洞房”一段唱中,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似说似唱,如行云流水,表现出很高的演唱技巧,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了适应黄梅戏的发展和时代要求,为了让黄梅戏好听易学,严凤英和戏曲音乐工作者密切合作,对黄梅戏旦角声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造。她广纳博采,从兄弟剧种汲取营养,并将民歌、说唱音乐与黄梅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按照新奇、熟...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表演丰富多样的未来表演趋势(四)
随着音乐剧近年来在国外以及国内大都市中的兴起,那亦歌亦舞,轻松活泼的表演形式,不由地让我们联想到同样也是载歌载舞,同样也是活泼轻快的黄梅戏。音乐剧的热起,为人们勾勒出黄梅戏未来美妙的发展前景。而黄梅戏《秋千架》的出现,则说明这种联想已经付诸行动,并使黄梅戏音乐剧初显胎形。由此,我们应该记住《秋千架》这难能可贵的第一步,并积极行动起来,循着《打猪草》、《夫妻观灯》、直至《秋千架》这条发展轨迹,强化歌舞在黄梅戏中的比重及作用,找出歌舞形式与戏曲程式、戏曲外框的最协调形式,为黄梅戏的歌舞化,甚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而积极探索,遥旗呐喊。这不仅是时代审美的需要,更是黄梅戏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4.语言的多样化发展作为黄梅戏表演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的念白,在未来将会以何种面目呈现于世人前,这是我们在关注黄梅戏未来表演趋势时不得不考虑的事。如果仅以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使用的唯一语言,强调黄梅戏在念白上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