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池州历史—九华文史:山中琐谈(一)
伯玉飞升
窦伯玉,字子明,汉丹阳铚乡人。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任陵阳县令,故有“陵阳子明”之称。汉时陵阳县属丹阳郡,县治在九华山南麓,故址即今青阳县陵阳镇。当时九华山名为陵阳山,陵阳县因山而得名。三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0),划丹阳郡南部为宣城郡,置临城县,在九华山北四十里,今青阳县西北。唐始置青阳县,从此九华山、陵阳镇皆属青阳县。窦伯玉其人,《列仙传》等书均有记载。
相传窦伯玉有道家思想,喜黄老,好神仙术。在陵阳任所,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颇有影响。日常爱闲坐钓鱼。九华山的游龙涧是他经常垂钓之处,涧内兀突巨石,称为“钓鱼台”。一个春天的早晨,窦伯玉忽钓得一条白色小龙。他取钩放走白龙,让它回到涧底。事隔二十年,他在原处又钓获一尾银白色鲤鱼,从鱼腹内得书信一封,原来是白龙为报答其救命之恩而密授的修炼道术。伯玉得此异书后,辞去县令,也不再钓鱼,每天坚持“吐纳、导引、辟谷、服食”的锻炼。“辟谷”也称“绝谷”、“断谷”、“休粮”,即不食五谷。他经常往返于黄山、九华之间,爬悬崖,攀峭壁,采集野生的五石脂煮服,谓之“服食”。每天按时作导引活动和呼吸吐纳的行气功夫。“导引”有多种姿势,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帛画就有四十四种姿态。行气,也称“食气”、“服气”、“炼气”。这些都是古代养生长寿的锻炼方法。窦伯玉坚持锻炼了三年之久。忽然有一天,一条露头不露尾的银色蛟龙,乘着滚滚白云沿游龙涧而至,窦伯玉跨上龙背,便成仙而去了。
窦伯玉飞升后,撇下的两个女儿仍在陵阳居住。有一天,她俩正在仙姑尖山顶上采薇,伯玉忽然出现在女儿面前,指点了飞升成仙的诀窍。三十年后,妹妹俩在仙姑尖得道,化作一对凫鸟,欢欣鼓舞地成仙而去。既然她姊妹俩在此得道成仙,山峰也就命名为仙姑尖了。峰上有丹井、丹池,传说为伯玉父女烧炼“仙丹”的遗迹。道家的丹鼎派为晋代葛洪所创,窦伯玉父女炼丹是如何炼法,就不得而知了。
游龙涧的钓鱼台下,有深潭,名为“神仙塘”。塘上峻壁四合,有两股山泉汇流奔泻,注入塘中,称之为“重瀑”。塘下深渊为白龙潭,即所谓伯玉所救白龙的龙宅。古时每逢天旱无雨,便有人在钓鱼台上设坛打醮,向白龙祈雨。潭中若有异鱼出现,天必降甘霖大雨,因而仙人塘、白龙潭也称“嘉鱼池”,钓鱼台又称“醮坛”、“祈雨台”。
仙姑尖东有云门峰,两阜对峙如门,云流悠悠,出入其间。雨后彩虹横空,仿佛从云门中喷吐出的彩练,古称“云门涌流”、“云门吐虹”胜景。峰北的云岩洞,宽广如石室,可容纳数百人,洞内奇岩怪石,如神仙,似佛像,似菩萨,有的如钟,如瓶,如经幢,如华盖。洞前溪水潺潺,云径极其幽僻,人迹罕至。古有偶游至此洞者,再次寻访,则烟霞迷路,失其所在。传说此洞为伯玉父女及众仙出没、集会之处。
伯玉飞升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这杜撰的神话,为九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灵官护法灵官,是道教的神仙。道教是我国汉民族由原始宗教逐步形成的宗教,佛教是从国外传来的宗教,它们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两大宗教。历代封建王朝根据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时而扶持这一宗教,压抑另一种宗教。两大宗教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六朝以后,道教以“元始天尊”为第一位尊神,至李唐王朝,将六朝以前道教尊崇最高的神老子李耳,追谥为“太上玄元皇帝”,並将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哲、睿宗李旦配车从祀,自称为老子后裔,表示其皇立是“受天承命”的。佛教信奉的是佛、是菩萨,还有罗汉()、力士、天王等。道教信神仙,思想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幻想,再加上后人的引伸,将幻想中神仙的生活描绘得非常美妙而又神秘。后来道家根据这些幻想,加以夸张和虚构出来的神和真人一天比一天增多。汉代的《列仙传》有七十名神仙,东晋葛洪《神仙传》中的神仙增至九十多,南朝萧梁时陶弘景撰《真仙位业图》,神仙数目更是有增无减。神与仙也有所区别,仙是不理事的闲散人员,逍遥自在。神则执政理事,仿照封建帝王及下属文臣、武将、各级官员,分为七个等级,排列名位,分管各种不同事务。灵官,称为“玉枢火府天将”,是专职镇守山门的神。金地藏在九华山开创佛寺时,佛教盛行,而道教也颇得势,将道教的神置于。佛寺门前守卫,岂不有损道教的尊严?而且两教之间的神学观点、宗教教义又不相同,存在着矛盾。这里有一段灵官为金地藏护法的神话。
金地藏在深山苦修,用自己编制的一件大麻衲衣御寒。这衲衣重得出奇,号称“兼钧”,古时一钧三十斤,也就是说这件衲衣竟达五、六十斤重。金地藏将它当作冬衣又作被,久而久之,虱虫寄生衲内。在一个初春时节,金地藏禅修之余,趁着风和日暖,在南台的禅室前补缀自己的衲衣。因阳光耀眼,不慎将一只虱虫刺死了。金地藏追悔莫及,于是诵经、念咒、超度这虱虫以补赎误伤生灵之过。
金地藏成道后,朝谒他的善男越来越多,香火极为兴盛。一天,一位不信仰佛教的状元,坐着四抬大轿,率领执事人等,前呼后拥登上九华。他既不烧香也不拜佛,径至肉身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钢针,向金地藏遗骸右腿刺了一针,说道:“我看你是真身还是假身?”被刺处居然冒出了殷红的血珠。状元见此,无心观赏山景,纳闷而去。
这时金地藏的护法神韦驮外出。传说韦驮是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如来敕令其护持南瞻部洲。唐初高僧道宣梦见此神后,列为佛教的护法神。各佛寺所塑其像,均身穿古代武将戎装,手持金刚杵,一般都是面对释迦牟尼像。他在九华山为地藏护法,经常外出巡视全山。当他巡山回殿,见地藏右腿流血,问明原委后,怒不可遏,要将那状元处死。金地藏极力阻止,不容许报复,並将生前误伤虱虫的因果相告,讲明这状元是那只被扎死的虱虫转世的,前世他“逃乎深缝,匿乎败絮”,今生还是个拘谨书生。金地藏料定状元已下山过了五溪桥,在韦驮执意要求惩罚的情况下,最后同意只准在五溪桥南对状元惩处,过了五溪桥就不得追赶。韦驮领命而去,踏云追赶,但那状元已过五溪桥。韦驮一怒之下,追过桥去,抡起降魔杵,将状元打死。韦驮回山后,金地藏很生气,请他离山高就,不要他护法了。韦驮被地藏驱逐后,到浙江天目山开创道场去了。五溪桥北还有一座“状元坟”,作为这神话的佐证。
韦驮走后,金地藏请来道教的灵宫护法。现在肉身殿下有灵官殿,殿后正天门及甘露寺、祇园寺等处都有灵官塑像。据道教说法,灵官姓王,名善,宋徽宗时人,曾学符法,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予“先天主将”的称号,负责天上、人间的纠察职务。塑像为三只眼睛,手举钢鞭,威风凛凛,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之语。灵宫塑像在肉身殿前出现,大约是金元以后的事。金元时,全真道的创立者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又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所以道家的神给佛家看门,并未引起过纠纷。这才是九华山灵官护法的真正原因,至于那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只是子虚乌有的佛教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