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淮南子》与汉初政治斗争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6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淮南子》与汉初政治斗争,1.建元初年的意识形态辩论《淮南子》(即《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烈》)

  1.建元初年的意识形态辩论

  《淮南子》(即《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命手下宾客集体撰作的一部奇书。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叔父。此书杂采战国以来除儒学以外的百家之言,主要是黄老道家言论。包罗万象,从天地开辟、宇宙洪荒到黄老养生之术,无所不及。但表面上,却似乎丝毫未涉及当时的政治与时局。因此,古今论者,都以为这是一部杂驳斑烂的 纯学术之书。

  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进献于朝廷。

  后人读此书,无不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访道博采黄老言的道家之书而已。而黄老道则为汉初文景以来所尊之官学。殊不知,此书乃是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

  汉初意识形态论争的焦点是主张尊王攘夷的儒法家(宗荀子及今文公羊学派),与主张因循旧制、“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之争。从现代的观点看,前者主张国家主义,后者主张自然放任,即自由主义。

  2.汉武帝一度危在旦夕

  建元元年(B.C140)刘彻登基,时年仅16岁。他一登基即重用主张加强王权的儒士出任将相。准备采纳文景时期大为失意的贾谊、晁错一派的政治主张,即对内削弱诸侯、加强中央,对外则抗御匈奴。刘安撰作《淮南子》,其所针对的,就是初登基的汉武帝刘彻。刘彻志在尊王攘夷,削诸藩,破匈奴,实施“大有为”之政。刘安则主张因循旧范,无为而治。由此引申为政策,也就是要坚持汉初旧制,从而保护刘氏诸王集团裂土称王的既得利益。《淮南子》中有“主术训”一篇,专讲帝王之术。

  而建元初年主导政治大势的,并不是已作了皇帝的年轻人汉武帝,而是素好黄老之道的太皇太后窦氏以及诸窦、诸刘列王贵威。窦氏于建元二年临朝干政罢免刘彻所任命的儒学将相,否定刘彻加强王权削弱诸侯的政策方向。这实际是一场未动干戈的宫廷政变。

  在这场政治争论中,甚至汉武帝的舅舅、王太后之弟武安侯田蚡暗中也站到了刘安一边。《汉书》淮南王传记:刘安友善太尉武安侯田蚡。(田蚡)与私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宫车一日晏驾,非王而谁可立者?”淮南王大喜,厚赂武安侯。要知道此时之刘彻,年方十七、八岁,正值盛年。除非遭遇突然之变,发生,怎么谈得上“宫车一日晏驾”?而身居高位(汉太尉领有兵权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国舅田蚡,竟然与刘安私下计议安排关于刘彻的后事问题,并属望于刘彻这位老叔父作年轻皇帝的继承人。由此可见当时刘彻政治地位之孤弱及危险也。

  建元六年(B.C135年)太皇太后病危,死前天上出现彗星。刘安认为这种天象预兆着“兵当大起”,天下将要大乱。于是“治军械,积金钱”,准备武装起事。于此而又见当时政局之险恶矣!

  3.人文学术难以完全超离政治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刘彻终于主持了大政。元光元年(BC134年)间,他召见名儒董仲舒。董氏向他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决心由此而推行全面改革。此即西汉史中值得大书一笔的“元光决策”。新政的首要方针是改革国家意识形态,即“罢黜百家,首尊儒术”。而所罢黜的百家言中,重点一为主张搞阴谋政治的纵横家言,一为黄老之道也。直到田蚡死后,刘彻才知道了他与刘安的那次密谋。刘彻说:如果田氏仍在,当灭族矣!元狩元年(B.C122年)刘安积蓄已久的反谋终于被揭露,被追究而自杀身死。汉武帝取得了最终胜利。

  这一段史事表明,历史中的人文学术难以完全超离于政治。但是,后人已超越了这场历史斗争。今人谈论汉初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常称叹称羡。然而,若不参照汉初及建元年间之大形势,汉初儒道两个学派这场大论争就不能真正被理解。今人读《淮南子》无不以为其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其然,其不然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淮南子
成书汉高祖孙儿淮南王刘安胸怀大志,喜好读书治学,招集宾客和方士数千人,包括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以及号称“大山”和“小山”的儒生,著书立说,此举可能受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启发,模仿《吕氏春秋》的规模编书。刘安希望融合各家之说,为汉制法,论述帝王之道,他制订全书大纲,幕下宾客分别执笔,自己加以修订,并写下全书最后一篇〈要略〉。前139年,刘安第一次朝见汉武帝,献上此书,期望武帝施行书中的政治理论,缓和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策。武帝喜爱此书,加以秘藏。西汉末年,刘向校订宫中藏书,称此书为《淮南子》,列为“杂家”著作。东汉学者许慎和高诱都注解《淮南子》,后来二家注文相混,注释残本流传于宋代以后。除了《淮南子》外,刘安及其宾客也著成《淮南外》33篇,以及讲论仙术和炼金术的“中篇”8卷,但只有《淮南子》流传后世。内容结构《淮南子》共有21篇:1.〈原道〉、2.〈俶真〉...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豆腐之乡安徽淮南的历史介绍
安徽淮南,一座横跨淮河两岸的城市,拥有淮河以北的凤台县、潘集区和淮河以南的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212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淮河,几千年来,不仅养育了淮南河两岸的人民,而且也托起了坐落在它岸边的古老城池,让这些城池在历史的长河里时隐时现。今天,这条河也将淮南与其他城市缠绕在一起,上游紧系着文化名城寿县,下游串连着淮上明珠蚌埠;东与凤阳、定远毗邻,南与长丰接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淮南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唐代鉴真和尚在天宝10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淮南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由于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终年不竭,特...
· 细说历史——梁初与魏争夺淮南的战斗
?在东晋、刘宋之际,也就是北魏初年,南北对抗,黄河沿岸的金墉、虎牢、滑台、碻磝四镇是必争之地。几十年后,特别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四镇都变成了北魏的内地,这时南北对抗,重点在淮河一线。从西往东,义阳(今河南信阳)、寿阳(今安徽寿县)、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淮阴(今属江苏)是淮南四处重镇。南朝保有这几个重镇,淮南、江南可以高枕无忧。北朝争夺到手,就可以进而威胁长江沿岸,使建康的朝廷难以安稳。北魏迁洛之后,就在太和十九年(495年)攻南齐的义阳、寿阳、赭阳、南郑等地,都没有得手。二十一年,再次攻齐,围南阳、新野,二十二年攻占两城,然而义阳仍旧没有得手。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怕遭昏君东昏侯杀害,向北朝上表投降。这对北魏无异于一个“天落馒头”,即使彭城王勰和王肃领十万大军前往,但嫌大部队步兵多,走不快,又再派奚康生领一千羽林骑兵赶往寿阳。南齐也立即派崔慧景、萧懿、陈伯之等军前...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日寇在安徽淮南留下的历史血证
安徽省淮南是华东地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淮南成为日寇重点掠夺煤炭的资源地。1938年6月4日,日寇占领淮南,他们大肆掠夺煤炭,完全不顾中国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并加以百般摧残折磨,以至上万名煤矿工人被迫致死。如今,在淮南矿区内,仍能见到日寇当年侵华时留下的“万人坑”、碉堡、水牢……这些罪证也见证了日寇当年在中国的暴行。“万人坑”内尸骨累累1938年,日寇占领了大通煤矿,在掠夺煤炭资源时,迫使矿工在极其简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挖煤,于是重大事故不断发生,大批矿工也因此死亡。特别是在1942年秋,矿工中传染病流行,死亡率高且快,日寇在矿南临时用芦席搭起大棚,把成千上万的生病工人关进去,不给治病、不准外出、不准探视,连开水也不供应,使大批矿工死在这里。1943年春,日寇在舜耕山北麓南山脚下的一个乱石岗上挖了三条深5米、长20米、宽3米多的大坑,把死亡矿工的尸骨集中抛入坑内,丢一层尸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