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地名掌故四牌楼的变迁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8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地名掌故四牌楼的变迁,  说到楼房,如今合肥二十层、三十层甚至四十层都已不鲜见,而解放前合肥的最高建筑

   说到楼房,如今合肥二十层、三十层甚至四十层都已不鲜见,而解放前合肥的最高建筑只是高四层的四牌楼。

    四牌楼是合肥老城的中心,亦名魁楼,又叫奎星楼。合肥县志注位于镇淮楼(今鼓楼十字街)南,先圮。

    它的准确位置在今长江路与宿州路交叉口。明代这里为二层木楼,上奉奎星(又称文昌帝君)。以后迭遭兵燹,破败不堪。

    有记载的修建有三: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庐州知府王成重建,并竖新建魁楼碑记;1803年(嘉庆八年)合肥知县左辅重修,并记入当年新纂的县志;1928年原地重建,并临时改作马王二公祠,以纪念坚守合肥两月有余、拒直鲁联军张宗昌十万之敌于城外的马祥斌、王金韬二将军。

    本世纪初人们见到的四牌楼是砖木结构的三层亭楼,底层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可通马拉车,1927年毁于火,有“范家小朝奉秉烛夜读蜡油燃火”和“范家炸油条碰翻油灯”两说。

    翌年重建的四牌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底层四门可通卡车,为合肥各界人士捐资万余元盖起,二楼设有马、王二公牌位。“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楼外曾竖匾额“抗日救国”。1938年5月侵略军攻占合肥城后,用炸药将四牌楼夷平。

    四牌楼的东西两侧,原先叫小东门街、前大街、西门大街,街宽不过五七米,最窄处汽车不能错车,对面街坊搭上根长竹竿,则可晾衣晒被。

    从东往西,街市上竖着董氏等孝女节妇牌坊、孝义牌坊、龚大司马的“皇恩浩荡”牌坊等几十座牌坊。

    抗战胜利后,自小东门到大西门这条5华里的长街定名为中山路,解放后裁弯取直拓宽,1955年更名为长江路。长江路上的四牌楼,再度成为合肥市的中心。

    顺带说一下,由于四牌楼西边二三百米的范巷口,从1958年起两三年内建成了市新华书店、市百货大楼、市供电大楼、省轻工大楼,长江路、徽州路(现改名美菱大道)在此交汇,四楼四角相犄,又因为长江路、宿州路口的四牌楼已不复存在,于是范巷口又被一些人误称作四牌楼,说明四牌楼作为合肥的一个象征性古地名,已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棗牌楼不存,“四牌楼”长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地名掌故辛公与杏花村
据说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姓辛的老者随难民从北方来到合肥。他孤身一人在城北搭了一间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为营生,晚间则挑灯夜读。老汉终日寡言少语,也极少出门。他打制的草鞋结实耐穿,而且价钱便宜,因此来买草鞋的人络绎不绝。老人心地善良,有时遇有逃难者和饥民路过,就送以草鞋,非但不收分文,还以茶水饭食相待。时间久了,辛公成了一位远近知晓的大善人。出于对辛公的敬佩和感激,凡来此的人,都按照老人的嘱托,或捐赠杏苗,或带来杏核相送。辛公把人们送来的杏苗、杏核,一一栽种于棚舍附近的空地。寒来暑往,时间不觉已过去数月。一日,朝廷忽遣人来合肥寻找一个名叫辛子豪的人。经打听,众人都只知有一辛姓的老者,却不曾听说有叫辛子豪的人。差人只得如实禀报州府老爷。州府老爷在心里琢磨:会不会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第二天,州府老爷轻装微服,亲往辛公舍下,与辛公寒暄。交谈中,辛公见来者并无异常,无意中流露出真实身份。州府老爷听后...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地名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合肥”地名的由来“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合肥”地名的沿革秦置合肥县,属九江郡。曾为扬州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隋初复改合肥县,为庐州治所。宋为庐州,元为庐州路,明为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1912年废合肥县,分置肥东、肥西县。1988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合肥地理位置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合肥历史...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四)
此事很快传到了民间,包家后人从此便以穿“原服”(旧衣)为荣。而新衣要等下水洗过后再穿,以示不忘旧。本地人也就竞相效仿,久而久之,这一“新衣下水再上身”逐渐成了合肥地区独有的地方风俗。今天我们从卫生的角度看,也应提倡“新衣下水再上身”。衣食住行有禁忌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合肥人在这些方面有许多规矩、禁忌。民以食为天,吃是个大问题,而合肥人吃饭的规矩则大有讲究。吃饭忌将筷子插进饭碗里,吃完饭忌将筷子横担在空碗上,忌用一只筷子吃饭,因为这些做法皆与祭祀鬼神的做法相似,谓“倒头饭”,甚为不吉利;吃饭时忌手不扶碗,谓“嗟来之食”;嚼食忌嘴巴发出“啧啧”声,传此与动物进食(“猪嗒食”)有联系;忌筷子敲碗、捣碗底,谓“捣药罐”;忌坐在门槛上,特别是倒坐门槛背对门外吃饭等,谓此为主穷和泄财之举,又称“吃里扒外”;忌两人分食同一个梨,谓“分梨”音同“分离”,不吉。请客坐席忌两方对面坐两人,两方对面坐一人,俗...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赋
淝水之战,万古名典,合肥之谓,千岁云烟。东西汇流,合而《水经》之注,归异出同,分而《尔雅》之缘。斯地扼淮右之襟喉,镶江南之唇齿,瞻千樯之鳞次,聚商贾之辐辏。斯城流火丹云,凝脂素胭,安石榴之红火,炫丽纷繁,广玉兰之皓洁,流芬唱晚。霞霓氛围,喧闹大地,皎白端庄,势拔长天。到处嫣红,朱花与青实对恋,四处芬芳,白云共阔叶互绚。妙哉!小乔初嫁之羞涩。美哉!西施出浴之柔曼。因之而诵,以为怀恋。辞曰:合肥,历史悠久焉!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历卧薪之尝胆,阅吴楚之烽烟;谈笑周郎赤壁,风吹火烧战船。英雄豪气,试比长短。览隋唐之故地,忆牛皋之大战。徐将军之浩气,张好古之谪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左君弼之聚义,张献忠之克垣。风风雨雨,云雾弥漫。江忠源之自溺,陈玉成之开颜。乃至革命军之北伐,蔡炳兴之抗战。渡江战役,千舸扬帆,祖国建设,万马犹酣。九州战略之要地,中华形胜之家园。改革开放,乡野扬鞭,...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方言
“合肥老母鸡”闻名全国。这并非是合肥产的老母鸡品种优良,受人赞赏。而是因为合肥的方言把“老母鸡”念成“老抹资”,被外地人引为笑谈。合肥方言不仅“鸡”、“资”不分,连“地”和“自”、“题”和“瓷”、“洗”和“死”也读音相似。由于语音不清,往往会发生误会。以前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两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进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间。晚间在洗脸时相互谦让:“老兄先洗”,“阁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几句话中“洗”字都说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听见,以为他俩在寻短见,慌得破门而入,方才发现是听错了话音。因此,过去每逢春节,合肥人为了忌讳,便改称“洗脸”为“净面”,或叫“抹脸”。否则,大年期间,全家老少“你死”、“我死”地叫个不休,实在太不吉利。在合肥方言中,还有许多词汇的含义与众不同。例如,指人“说谎”叫“屁磨”,说人“胡闹”称“搞脏”,赞人“能干”为“停当”,讥人“肮脏”曰“拾弄”;以及称“有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