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禹迹所经名夏港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禹迹所经名夏港,夏港旧名夏浦,距江阴城10里,是江阴城以西第一条通江河道。老夏港口东百余步曾

  夏港旧名夏浦,距江阴城10里,是江阴城以西第一条通江河道。老夏港口东百余步 曾有夏王庙,志书记载:“夏港,祖传禹迹所经,故名。”“市跨港东西,向为渡 江舟航所集。”

  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代,所以又称 大禹、夏禹。夏禹是中国历史上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有功的英雄。夏禹治水南达今天 的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经过治理,“三江既入,震泽致定。”三江是指长江下游的 江水,震泽就是太湖。史书记载,夏禹曾到过裸国。裸国就是今天的苏、锡一带( 包括江阴)。当时,这里居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把头发剪短,身上刺有花纹。 夏禹来到这里尊重当地习俗,“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由于 年代久远,夏禹在江阴的行迹难觅记载。在禹的领导和努力之下,最终平服了洪水, “天下于是太平治。”不过,从夏港东部青山南麓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鹿角镐和 磨制石器,属良诸文化遗址,反映了夏代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当时,这里也是全 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旧夏港河北起长江,向南流经夏港镇、葫桥、观山,东行至蔡泾经过闸口入锡澄运 河,全长约12公里,是古代江阴重要的通江引排河道。《光绪江阴县志》载:“夏 港南引五泻堰水,自运河西岸蔡泾闸为入口处,西行折北十余里入江。”徐再思《 澄江旧话》称夏港为“我邑干河。由夏港到南闸,分为二支。一支北流入九里河, 以至城河。一支南流经月桥而至青阳。夏港河在宋代是(江阴)第一大水,跨夏港 河之葫桥,共有环洞二十个,长数十丈,为全县各桥之冠。据此,可知夏港河水较 今黄田港宽阔几倍也。”从古至今,夏港河的疏浚整治一直没有间断过。清代康熙 至同治的128年内共疏浚13次,平均10年疏浚1次。1975年,夏港河改道西移,从黄 泥沟进口,向南另开新河直达黄昌河。老河尚保留入江口至西横河一段,西横河南 一段自然淤塞。

  元邑人陆文圭有《夏港道中》诗云:“微暖背曝日,轻寒面受风。人行官路侧,鹊 起野田中。细草陈根绿,疏林病叶红。故人云水隔,来往愧衰翁。”明人吴惟岳有 《夏港西村路作》诗云:“涧水闲通碧树阴,几家同往蔚萝深。桑麻过雨添新色, 鸟雀穿花送好音。信美东南多种作,恐经秦汉少追寻,身名尚愧樊笼里,偶尔行春 惬远心。”

  夏港集镇老街东头的夏港河上,有一座万安桥,又名延陵桥,是江阴迄今为止保存 得较为完好的一座古代桥梁。宋代绍定年间这里建成木桥,曾被江潮冲毁。清顺治 年间建成一座三孔石桥。桥长50多米,桥面有石阶近百级,桥身用青石铺砌而成, 气势雄伟,古朴壮观。桥中央券板上,还有莲花瓣纹饰。东西两个券洞现已淤塞。 桥东尚存孝子石坊一座。

  夏港吴门是江阴望族之一。上古时吴姓源出姬姓部落,泰伯、仲雍兄弟从北 方来到荆蛮之地江南,在锡山梅李定居,纹身断发,创立吴国,以国为姓。至仲雍 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吴县,辖境相当于苏、沪大部和皖、浙一部分地区。寿 梦第4子季札不肯接受王位,耕于延陵(江阴、常州一带)。此后,吴氏后裔分为 两支:一支是僚、阖闾、夫差等称孤道寡的国君。另一支是季札及其后裔,不断繁 衍,便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所以吴氏家族人士多以季札为始祖。也许是诗 书礼义的薰陶,夏港吴门士子中举中进士做官的为数不少。当代夏港吴门又出了个吴 文藻(1901─1985),清华学堂毕业,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 燕京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致力于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和实践。 建国后吴文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培养了一批社会学方面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学、民族 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
· 吴文化—地名漫话—桃花港畔立石庄
万里长江,波涛滚滚,从南京、镇江奔流而来,一过扬中南北汊会合后,随北汊主流东下。到了桃花港口,就进入了江阴西北端的石庄镇境内。石庄镇北滨长江,西与武进圩塘镇毗邻,东、南分别是利港镇、璜土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收有“石庄桥”条:“石庄桥镇,在江苏江阴县西桃花港滨,接武进县界。”石庄镇悠久的历史可以从高城墩村良渚文化遗址得到印证。从1977年到1999年,该墩陆续出土玉琮、玉璧、玉圭、玉斧、玉环等珍贵文物,经鉴定,属大型贵族土坑墓陪葬品。工艺精湛的玉器制作,是江南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高城墩出土的玉琮,系透闪石琢制,呈筒形扁方柱体,外方内圆,通体精磨抛光,上节刻人面纹,下节刻兽面纹。雕琢精美,纹样丰富,这些技法开创了后代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先河,对后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考证,这些玉琮、玉璧等具有奴隶制时代“礼器”的性质。《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
· 吴文化—地名漫话—延陵古邑春申港
处在澄常公路沿线的申港镇,系申港河流经的一大市集,集镇以河命名。申港古名申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如下记载:“申浦,县西三十里,一名申港。相传春申君所开,导江南流,置田,为上下屯。又南经武进界分为二:东入无锡五泻河,西入武进三山港,俱达于运河。”清代《乾隆江阴县志》称申港“廛肆比密,墟落郁葱。当郡行之半道,俗尚耕读”。申浦相传为战国时楚相春申君黄歇所疏凿。黄歇治政有功,楚考烈王将包括江阴在内的江东吴地封给他,垒建城廓,营造宫室,开辟了“吴市”。黄歇相楚25年,曾将兵援赵,北伐灭鲁,联六国合纵对付秦国,使楚国逞强一时。春申君黄歇门下招纳食客三千,多蹑珠履。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死,黄歇被他的门客李园谋害,全家灭门,李园夺取了他的令尹职位。明高启有《春申君庙》诗云:“封吴开巨壤,相楚服强邻。名重三公子,谋疏一妇人。画帏留古像,珠履绝遗尘。箫鼓时迎祭,还怜旧邑民。”据传,申港镇境东南...
· 吴文化—地名漫话—瞰江对淮君山秀
突起平野、俯临大江的君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高72.5米,面积40.4万平方米。此山旧名瞰江山,后因春申君改为君山。湖南洞庭湖中也有君山,不过那君山是以湘君(舜之二妃)之所游处而得名,与春申君无关。旧志称江阴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自古以来,君山儒、释、道并存,被文人雅士所称颂,留下众多遗址古迹。黄歇(?-前238)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黄歇出使秦国,说动秦国退兵,又巧施计谋,使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即考烈王)脱险回归楚国。楚考烈王即位后,立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12县。后改封江东,以吴(今苏州)为都邑。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黄歇任楚相20多年,楚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黄歇遭门客李园所杀。...
· 吴文化—地名漫话—龙砂起伏屏华士
清代文学家赵翼有一首题为《华墅》的七律:“近游百里览郊原,柔橹来过华墅村。山势不高犹翠色,江流虽近少潮痕。朽株叶借藤牵蔓,倾岸泥缘树络根。东去相传多古迹,暨阳城控海为门。”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但今天读后也可领略一番两个世纪前华士的地形和景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境东隅,距江阴城区22公里,东北与张家港市接界,东连新桥,南达长泾,西倚周庄,北负砂山,市河横贯集镇,为东乡之重镇。砂山为集镇屏障,登峰北眺,长江隐约可见。山坡佳木葱笼,四季常青,风光宜人。邑人张自汉有《华墅感怀》二首:“石径荒凉草自萋,且休庵外水连漪。子荆去后风流歇,惟有春禽宛转啼。”“垂杨深处赵嘏家,小巷停车日正斜,却怪画楼岑寂甚,山童闲扫紫藤花。”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沿江沙质土壤适宜载种棉花。很久以前的华士,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布匹市场,大江南北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棉花和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国古代“花”字与“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