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驿递要冲马镇路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驿递要冲马镇路,江阴南端的马镇镇,与锡山境域仅一界河之隔,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是

  江阴南端的马镇镇,与锡山境域仅一界河之隔,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 是典型的泽国水乡。清邑志记载:“马镇,地势高下错置,南滨大河,与梁溪接壤。 旧市明季毁于倭,今贸易多涉青、璜塘诸邻镇。”

  当今马镇镇区,原来叫马公桥,1974年马镇 人民公社从原驻地北渚迁移到这里,后改为乡、镇,这一带逐渐形成市集,成为全镇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 马镇南岐村,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家乡。明代徐氏从祝塘大宅里分 支至南岐。作为“南州高士”之后和江阴望族,徐氏诗礼传世,广交贤达,当时 有著名的“西亭雅集”。卞荣题《徐氏西亭雅集》诗云:“桂花太晚菊花迟,同在黄 杨受厄时。秋色未迎重九日,天香聊折两三枝。满斟彭泽归来酒,高咏小山招隐辞。 应被嫦娥笑青女,今年何事失佳期。” 在马镇全镇范围内,有前马、后马、新马、马巷等很多含有马字的地名,据笔者考 证,与我国古代驿传制度有一定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 信息传递已见诸记载。陆路交通乘车传递曰?、曰传;骑马传递曰递、曰驿。西周 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间联系的需要,大道每隔30里设一?置,备良马固车, 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的官吏和运送货物。秦汉时期,全国各地建立驿站, 由各级官吏管理,还制定了邮驿法令。到了隋唐时期,驿传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由于资料限制,目前能够看到古代江阴关于驿递方面的记载始于宋代。志书中言:“ 宋澄江驿在新津门,元仍之,增建光阳楼。”新津门即江阴东门,知军叶篑始建 于宋庆元五年(1199),绍定二年(1229)知军颜耆仲重修。宋代实行了驿递军事化, 驿递事业交给兵部管理,邮驿人员由军人担任,提高了传递效率。

  宋代的邮驿机构,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3种。步递传送一般文书,马递传送紧 急文书,急脚递专门传送紧急的军事要件。宋廷规定,凡是朝廷命官,不论职位高 低,都可以经递铺投寄书信。臣民凡有事关重大的情报、建议也可由递铺转送朝廷。 在这个意义上讲,递铺有点像近代邮局。

 当时全国的军事要道上都设有急递铺。江阴位处大江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 宋代设急递铺13个。西路往常州有7站,东站往常熟有春晖、后黄、潴陂塘、孔市、 后马、杜店6站,其中后马、杜店两个急递铺就在今马镇镇境内。

  急递铺的行程,起初规定为日行400里,后来提高到500里。急递的驿骑领项上系有 铜铃,在道上奔驰时,驿丁白天持枪鸣铃,夜间举着火把照明,铺铺换马,数铺换 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驿丁行到路狭的地方,就用力振铃,让路上车马行人让 开。急递铺人员远远听到铃声,立即派驿丁备马路口等候,接到公文后立即驰送下 一个急递铺。

  元代中国境内,就设驿站1500多处,急递铺约2万处,驿递网络四通八达。元明两 代江阴设急递铺11个,其中东路在今马镇地区的有后马、寺庄二铺。由于这里是江 阴、常熟两邑驿马交接之处,马匹群处,频繁往来,日久形成市集,清代起建为 镇,命名为“马镇”。

  到了清代末年,清政府于1896年创办新式邮政,逐渐替代驿站。

  1913年,北洋政府 宣布驿站全部撤销,古老的驿站制度终于成为历史。原急递铺所在地杜店(今杜典) 附近形成了湖塘街和马镇街,往西有北渚街,早年这些街镇都有茶坊酒肆,货铺客 栈,市井小有规模。镇政府迁移至马公桥后,这些老街镇还保留着若干旧日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千年古镇有长寿
长寿是江阴东南古镇之一。早在宋代,长寿与青阳、申港、杨舍俱为江阴境内的诸大集镇之一,并设有巡检司。原先的长寿名叫安阜镇。该地居民生息繁衍,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现集镇南长寿河旁有莫城弄。据《太平寰宇记》载,汉代守边将领莫宠,为了抗击海盗侵犯,在这里垒土建城,称为莫城。后来莫宠在一次战斗中死于矢石,当地人民建造了莫大王庙纪念他。后来,也有人认为莫宠是晚唐五代人。明人徐尚德曾有诗称颂莫宠的英雄主义:“南唐霸气敛江东,藩将谁知有莫公。金镞射残犹炼石,丹心历尽化成虹。麒麟曾绘千年阁,狐兔尝穿半亩宫。自昔英雄只如此,可堪挥泪吊孤忠。”莫城有四门,行人过往要穿越土城,所以,称为莫城弄。至今,古城墙与庙已湮没,城基及护城河尚有遗址。据考证,莫城也就是古时候的暨阳县治所在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统一中国,江阴地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延陵乡改置毗陵县,在县境东部设暨阳乡,乡治所在...
· 吴文化—地名漫话—东南巨镇看周庄
寻找周庄的文明史源头,至少可追溯到6000年前。那时,在龙爪墩村已有氏族定居,从事农耕渔猎和原始纺织,形成村落。龙爪墩古遗址出土大量黑陶和灰陶器具及碎片,有鼎、壶、罐、豆、盘、纺轮等,造型独特,形体各异,纹饰美观。此外还有一些石器和玉器出土。周庄集镇北面的陶城,是一处约有4000年历史的古遗址。明《嘉靖江阴县志》载:“陶城在县东三十里,旧传为南唐的屯戍之所,遗址犹存。”考古学家把人类文明史的史前文化分成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连续的时期。石器时期中的新石器时代,则是以磨光石器和制作陶器作为分界的标志而载入史册的。制陶技术的出现,对便于烹煮食物,改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周庄陶城俗称城头上,遗址东西宽231米,南北长280米,呈长方形,高出四周4米,占地约百亩,与原称三里十三步相符。据当地老农说,陶城城头用土夯成,从未看见城砖,已不知筑于何年。1968年至1978年,当地取土烧窑,从陶城取...
· 吴文化—地名漫话—烟火千家青阳镇
位于江阴市南部的青阳镇,处在锡澄运河、锡澄公路的中段,南面与锡山堰桥隔河相望。青阳镇交通便利,市集繁华,工商并茂,素有“小无锡”之称。青阳旧名青,是个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1974年至1976年,境内南楼村一带出土石刀、石?、石斧、石凿等磨制石器,以及黑皮陶、碳化稻谷等属良渚文化的文物,证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聚居生息。北宋淳化年间(990-994),从北方迁来的葛氏在芙蓉湖边垦殖,流民便来聚居,青阳集市形成,当时称“江阴军下草市”。关于青阳的命名,当地自有一种传说,叫“先有道成墩,后有青阳镇”。北宋葛胜仲有《道成墩》诗叙述了其中的来龙去脉:“??一羽翁,奇骨两目方。乃以贫自乐,餐霞辟谷肠。混世人莫识,结茅居僻荒。一墩仅十亩,培?萃彼疆。惠峰作南屏,秦望横北墙。隐此不记年,悟仙号青;翩然仙道成,陟墩神远翔。指墩名道成,人以许仙扬。岂无缑山人,吹笙云锦裳。令威去千年,归来赋歌章。青得...
· 吴文化—地名漫话—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
· 吴文化—地名漫话—瞰江对淮君山秀
突起平野、俯临大江的君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高72.5米,面积40.4万平方米。此山旧名瞰江山,后因春申君改为君山。湖南洞庭湖中也有君山,不过那君山是以湘君(舜之二妃)之所游处而得名,与春申君无关。旧志称江阴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自古以来,君山儒、释、道并存,被文人雅士所称颂,留下众多遗址古迹。黄歇(?-前238)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黄歇出使秦国,说动秦国退兵,又巧施计谋,使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即考烈王)脱险回归楚国。楚考烈王即位后,立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12县。后改封江东,以吴(今苏州)为都邑。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黄歇任楚相20多年,楚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黄歇遭门客李园所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