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树青水绿桐岐岸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树青水绿桐岐岸,桐岐镇位于江阴西南一隅,北面是月城镇,西境与南境分别同武进芙蓉、锡山玉祁、前

  桐岐镇位于江阴西南一隅,北面是月城镇,西境与南境分别同武进芙蓉、锡山玉祁、 前洲接界。

 古时这一带(包括月城、芙蓉、玉祁等)是个很大的湖泊,称芙蓉湖。芙蓉湖又叫上 湖、射贵湖,是长江与太湖之间湖泊群的总称。《太平寰宇记》载:“芙蓉湖东西 四十五里,南北四十里。”这里湖流浩衍,澄波千顷,葭丛生,荷花不断。

  芙蓉湖的风光,令许多文人流连。唐代诗人李绅观赏湖景,留下这样的诗句:“丹 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水宽 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宋代江阴人 胡宿也写下了《芙蓉湖泛舟》诗:“小湖战芙蓉,碧叶田田拥钓蓬。岚气欲 飞山隔岸,秋光不定水摇空。翩翻雪鸟争投浦,拨剌霜鳞对掷风。正是沧浪濯缨日, 一竿多谢紫溪翁。”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致力于治理芙蓉湖,围圩造田。他们在浅湖周围筑起堤坝,中 间泄水为田,耕种作物。元末明初,一些外乡人纷纷来到今桐岐一带落户,居住在 河道两岸,河上建起了石拱桥——万安桥。这里桐青水绿,人们把这条河称为“桐溪”。 后来,这儿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河边的村落也因河为名。清嘉庆年间,桐岐人吴谨 仪中进士,吴氏宗祠门首竖旗杆4根,道口巷门上书“桐溪里”三字,以进士之父 桐溪公命名。桐溪里流传下来,后来有人取其谐音写成“同岐”。若干年后,就慢 慢演变成了“桐岐”。

  桐岐镇一带的低田,古时属芙蓉湖的支湖马家湖。北宋以后,这里开堰设闸,湖流 渐塞,初步治成农田。但圩区地势仍低,一遇大水,就被淹没。圩区灾荒连年,农 民饱受饥馑之苦。明宣德五年(1430),宣宗因江南赋税积欠情况严重,想派遣一 个有才力的重臣到那里去任职。经大学士杨荣推荐,江西吉水人周忱以工部右侍郎 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他任江南(即南直隶)巡抚一职,前后共21年,是明朝任 期最长的封疆大吏。在昆曲《十五贯》里,周忱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因循守旧的官僚,其 实历史上的周忱是一个著名的好官。周忱上任以后,锐意兴利除弊,着手兴修吴中 水利,治理芙蓉湖。他经过周密调查,采用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主张,立足三 吴全局,对芙蓉湖、马家湖实行通盘治理。首先在高淳修筑东坝,挡住上水。同时 疏浚黄田港,以泄,于是湖中浅处陆续露出。周忱又以工代赈,发动农民筑堤 开河,围圩成田。圩区终于田塍罗列,港汊纷错,桥坝层排,村落显现。江阴境内 成田7300亩,称马家圩,每年亩产粮食“一钟”(640升)。

  正统元年(1436),周忱又命常州知府莫愚重建江阴黄田、蔡泾两闸。水闸分日启闭, 调节水流。为防江潮挟带的泥沙壅塞运河,又造双橹刷沙快船,尾绑铁扫帚,趁潮 落时在河中棹船急行,沙随潮去,有效地治理了泥沙沉积河底的弊病,节省了疏浚 费用。此外,周忱还疏浚了吴淞江、五泻河等水道,为江南综合治水作出了贡献。 周忱主持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江南的农田水利状况,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赋税 收入,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他任巡抚9年后,朝廷把他的官位由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升为工部尚书(正二品)。周忱死后,有人咏诗赞道:“文襄抚吴廿一载,吾 乡水利最心劳。两闸轮开铁扫帚,河工不费一丝毫。”《十七圩修堤志略》记述了 周忱治湖经过,称周忱“开辟斯土其功德无竟,而衣食斯土其歌功德更无竟也”。

  多少年来,桐岐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战天斗地,向圩区要粮的努力。建国以来,通 过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综合整治,曾经多灾多难的圩区终于化“洪波为乐土,弃地 为膏壤”,今日桐岐镇已成为江阴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荻苇丛生觅峭岐
查看《江阴市地图》,可以看出,峭岐是位于全市地域居中的一个镇,它的位置几乎在东西、南北的中心点上。旧邑志称:“峭岐镇在县东南二十里。旧无市,今集参桥,四方贸布者踵接,他货亦饶足,村居联属阡陌沃衍,颇称乐土。”峭岐镇位于江阴市区南约10公里处,宋代起属凤戈乡。古时邮驿通信事业兴起,驿道通过此地。元朝在此建急递铺,为江阴东路第二站。当时从县邑到峭岐,交通不甚便利。水道要从东西向的冯泾河入界,两岸荻苇丛生,一片萧森。陆路要经过花山,小径依山,崎岖不平,故名“萧崎”。明以前只是一个村落,清代建为镇,称“萧岐”。后来地方绅士商量,认为无山不富,更名为“峭岐”,此后或乡或镇,几度变更。古人有《萧岐村居》诗云:“野绿原青雨后天,梅花亚竹接山泉。呜鸠乳燕声相应,啼破林梢百五烟。”元人俞远,字之近,峭岐人,自号空谷人。被人们称为空谷先生的俞远:“身癯,神骨秀竦,目光烨烨,好著小冠,戴方山棕笠,衣白绮裘,俨...
· 吴文化—地名漫话—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
· 吴文化—地名漫话—瞰江对淮君山秀
突起平野、俯临大江的君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高72.5米,面积40.4万平方米。此山旧名瞰江山,后因春申君改为君山。湖南洞庭湖中也有君山,不过那君山是以湘君(舜之二妃)之所游处而得名,与春申君无关。旧志称江阴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自古以来,君山儒、释、道并存,被文人雅士所称颂,留下众多遗址古迹。黄歇(?-前238)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黄歇出使秦国,说动秦国退兵,又巧施计谋,使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即考烈王)脱险回归楚国。楚考烈王即位后,立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12县。后改封江东,以吴(今苏州)为都邑。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黄歇任楚相20多年,楚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黄歇遭门客李园所杀。...
· 吴文化—地名漫话—龙砂起伏屏华士
清代文学家赵翼有一首题为《华墅》的七律:“近游百里览郊原,柔橹来过华墅村。山势不高犹翠色,江流虽近少潮痕。朽株叶借藤牵蔓,倾岸泥缘树络根。东去相传多古迹,暨阳城控海为门。”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但今天读后也可领略一番两个世纪前华士的地形和景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境东隅,距江阴城区22公里,东北与张家港市接界,东连新桥,南达长泾,西倚周庄,北负砂山,市河横贯集镇,为东乡之重镇。砂山为集镇屏障,登峰北眺,长江隐约可见。山坡佳木葱笼,四季常青,风光宜人。邑人张自汉有《华墅感怀》二首:“石径荒凉草自萋,且休庵外水连漪。子荆去后风流歇,惟有春禽宛转啼。”“垂杨深处赵嘏家,小巷停车日正斜,却怪画楼岑寂甚,山童闲扫紫藤花。”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沿江沙质土壤适宜载种棉花。很久以前的华士,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布匹市场,大江南北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棉花和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国古代“花”字与“华...
· 吴文化—地名漫话—紫气东来西石桥
汉武帝时,江阴属毗陵县的暨阳乡。南朝梁代设江阴郡江阴县。梁敬帝萧方智是南朝梁元帝的第九子,公元555年即帝位,是萧梁的末代皇帝。梁太平二年(557),陈武帝陈霸先篡夺了梁的皇位,封萧方智为江阴王。萧方智死时年仅16岁,追谥敬帝,葬于苍墩。苍墩在今西石桥东北2公里。墩高约20米,墩围面积225平方米。清江阴县志记载:“俗传有发之者得大花瓶数十,有巨蜂群出螯人,乃不敢发。”原有护陵河,南面河上有石桥,通往墩西南的苍山寺。这里“峰岚耸秀,嘉荫萧疏。鹊噪杂沓其间,浅河曲渚环亘其旁,虽无群峭壁立之观,悬崖坠石之险,然四顾平旷,村舍疏落,林壑烟霞之趣,恍然有以寓于此山寺者。”(《苍山寺田碑记》)从宋、元至明代,驻锡苍山寺的虽有名僧,可惜已查不到记载。清初由牧悦、南苍两法师坐禅宣戒。雍正年间,达来、清源法师继之。乾隆年间,这里复建殿宇。道光年间,又增置寺田,焕新佛像,修葺倾圮的寺房,一时香火很盛。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