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漫话—树青水绿桐岐岸
桐岐镇位于江阴西南一隅,北面是月城镇,西境与南境分别同武进芙蓉、锡山玉祁、 前洲接界。
古时这一带(包括月城、芙蓉、玉祁等)是个很大的湖泊,称芙蓉湖。芙蓉湖又叫上 湖、射贵湖,是长江与太湖之间湖泊群的总称。《太平寰宇记》载:“芙蓉湖东西 四十五里,南北四十里。”这里湖流浩衍,澄波千顷,葭丛生,荷花不断。
芙蓉湖的风光,令许多文人流连。唐代诗人李绅观赏湖景,留下这样的诗句:“丹 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水宽 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宋代江阴人 胡宿也写下了《芙蓉湖泛舟》诗:“小湖战芙蓉,碧叶田田拥钓蓬。岚气欲 飞山隔岸,秋光不定水摇空。翩翻雪鸟争投浦,拨剌霜鳞对掷风。正是沧浪濯缨日, 一竿多谢紫溪翁。”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致力于治理芙蓉湖,围圩造田。他们在浅湖周围筑起堤坝,中 间泄水为田,耕种作物。元末明初,一些外乡人纷纷来到今桐岐一带落户,居住在 河道两岸,河上建起了石拱桥——万安桥。这里桐青水绿,人们把这条河称为“桐溪”。 后来,这儿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河边的村落也因河为名。清嘉庆年间,桐岐人吴谨 仪中进士,吴氏宗祠门首竖旗杆4根,道口巷门上书“桐溪里”三字,以进士之父 桐溪公命名。桐溪里流传下来,后来有人取其谐音写成“同岐”。若干年后,就慢 慢演变成了“桐岐”。
桐岐镇一带的低田,古时属芙蓉湖的支湖马家湖。北宋以后,这里开堰设闸,湖流 渐塞,初步治成农田。但圩区地势仍低,一遇大水,就被淹没。圩区灾荒连年,农 民饱受饥馑之苦。明宣德五年(1430),宣宗因江南赋税积欠情况严重,想派遣一 个有才力的重臣到那里去任职。经大学士杨荣推荐,江西吉水人周忱以工部右侍郎 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他任江南(即南直隶)巡抚一职,前后共21年,是明朝任 期最长的封疆大吏。在昆曲《十五贯》里,周忱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因循守旧的官僚,其 实历史上的周忱是一个著名的好官。周忱上任以后,锐意兴利除弊,着手兴修吴中 水利,治理芙蓉湖。他经过周密调查,采用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主张,立足三 吴全局,对芙蓉湖、马家湖实行通盘治理。首先在高淳修筑东坝,挡住上水。同时 疏浚黄田港,以泄,于是湖中浅处陆续露出。周忱又以工代赈,发动农民筑堤 开河,围圩成田。圩区终于田塍罗列,港汊纷错,桥坝层排,村落显现。江阴境内 成田7300亩,称马家圩,每年亩产粮食“一钟”(640升)。
正统元年(1436),周忱又命常州知府莫愚重建江阴黄田、蔡泾两闸。水闸分日启闭, 调节水流。为防江潮挟带的泥沙壅塞运河,又造双橹刷沙快船,尾绑铁扫帚,趁潮 落时在河中棹船急行,沙随潮去,有效地治理了泥沙沉积河底的弊病,节省了疏浚 费用。此外,周忱还疏浚了吴淞江、五泻河等水道,为江南综合治水作出了贡献。 周忱主持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江南的农田水利状况,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赋税 收入,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他任巡抚9年后,朝廷把他的官位由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升为工部尚书(正二品)。周忱死后,有人咏诗赞道:“文襄抚吴廿一载,吾 乡水利最心劳。两闸轮开铁扫帚,河工不费一丝毫。”《十七圩修堤志略》记述了 周忱治湖经过,称周忱“开辟斯土其功德无竟,而衣食斯土其歌功德更无竟也”。
多少年来,桐岐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战天斗地,向圩区要粮的努力。建国以来,通 过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综合整治,曾经多灾多难的圩区终于化“洪波为乐土,弃地 为膏壤”,今日桐岐镇已成为江阴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