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千年古镇有长寿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千年古镇有长寿,长寿是江阴东南古镇之一。早在宋代,长寿与青阳、申港、杨舍俱为江阴境内的诸大集

  长寿是江阴东南古镇之一。早在宋代,长寿与青阳、申港、杨舍俱为江阴境内的诸 大集镇之一,并设有巡检司。

  原先的长寿名叫安阜镇。该地居民生息繁衍,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现集镇南长 寿河旁有莫城弄。据《太平寰宇记》载,汉代守边将领莫宠,为了抗击海盗侵犯,在这 里垒土建城,称为莫城。后来莫宠在一次战斗中死于矢石,当地人民建造了莫大王 庙纪念他。

  后来,也有人认为莫宠是晚唐五代人。明人徐尚德曾有诗称颂莫宠的英雄主义:“ 南唐霸气敛江东,藩将谁知有莫公。金镞射残犹炼石,丹心历尽化成虹。麒麟曾绘 千年阁,狐兔尝穿半亩宫。自昔英雄只如此,可堪挥泪吊孤忠。”莫城有四门,行 人过往要穿越土城,所以,称为莫城弄。至今,古城墙与庙已湮没,城基及护城河 尚有遗址。据考证,莫城也就是古时候的暨阳县治所在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统一 中国,江阴地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延 陵乡改置毗陵县,在县境东部设暨阳乡,乡治所在地就在莫城。至晋武帝太康二年 (281),置暨阳县,建治于长寿莫城。南朝梁敬帝元年(555),置江阴郡江阴县,县治 移至君山南面,跨乾明、演教两寺筑土城为治地。

  澄东民间有澄江、杨舍、莫城三地争建县城的传说。说江阴建县时,澄江、杨舍、 莫城三地争建县城。为了缓和矛盾,有人提出哪里先建成城墙,就把县建在哪里。 于是,杨舍日夜挑土筑城,莫城在原有基础上用木料绑扎做城,莫城一度改称木城 街。澄江利用本地优势借芦苇搭城,首先取得成功,县城即定位于澄江镇。

  古时长寿镇何时命名,当没有查到确切记载。民间有传说,讲明代正德皇帝游江南, 来到安阜镇,看到附近的夏庄村有3名老翁正庆祝九十大寿,正德慨叹:“真可谓 长寿也。”皇帝金口玉言,这里便称作长寿。其实,此传说并没有依据。因为长寿 镇的命名,应该是在宋代或宋以前。当时,长寿镇属长寿乡管辖,长寿乡“西界去 县治三十里,东界去县五十里”,包括八丈村、黄墅、西庄、莫城、徐村、马墅、 缪墅、罗墩村一带。长寿是唐武则天称帝的年号(692-694),长寿镇的命名是否在 武后时期,还是命名与此年号有关,一时还无从稽考。

  长寿一带,地属澄东高亢平原。长寿河纵贯全境,北接张家港,南连璜塘河。陆上 云顾公路横穿,直通常熟、上海。长寿镇西北境与云亭、峭岐镇交接处有毗山,又 名毗陵山,汉初延陵乡设置毗陵县,即以此山为县名。宋元时毗山上曾建有江南名刹 能仁寺,寺内有尊胜阁、蒋学士读书处。一代名士蒋静、董其昌、吕彦发等在此吟 诗唱和,传有《毗山诗集》。宋蒋静《题毗山》诗云:“四十年前掉臂游,寺庭荒 落易悲秋。重来气象浑非昔,满院松杉翠欲流。方外故人惟白骨,壁间陈迹独银钩。 青春只道堪行乐,独倚僧窗万斛愁。”明徐霞客的先祖徐元献有《游毗山》之吟: “垂杨袅袅荫长堤,春日寅缘送马蹄。一带好山如翠拥,万年高树与云齐。但将尊 酒酬花发,不许笙歌混鸟啼。乘兴此来从客醉,何妨出处杳然迷。”

  长寿镇东与祝塘镇交界处有十字坝村。当地传说,明代这里人烟稀少,坝上开一家 夫妻酒店。酒店秦老板胆小怕事,老板娘孙二娘泼辣豪放。正在祝塘大宅 里徐家教书的施耐庵致力于写作小说《水浒传》,他想塑造一个见义勇为、个性泼辣、不惧 权势、敢反官府的女英雄,但苦于生活中难以找到这样的人物原型,于是他经常外出走访。 有一次,他散步来到十字坝,看到孙二娘与丈夫正在痛打一个欺 负民女的地头恶棍。施耐庵回去以后,把这个酒店写进了他正创作的《水浒传》中,把地名 十字坝改为十字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
· 吴文化—地名漫话—瞰江对淮君山秀
突起平野、俯临大江的君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高72.5米,面积40.4万平方米。此山旧名瞰江山,后因春申君改为君山。湖南洞庭湖中也有君山,不过那君山是以湘君(舜之二妃)之所游处而得名,与春申君无关。旧志称江阴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自古以来,君山儒、释、道并存,被文人雅士所称颂,留下众多遗址古迹。黄歇(?-前238)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黄歇出使秦国,说动秦国退兵,又巧施计谋,使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即考烈王)脱险回归楚国。楚考烈王即位后,立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12县。后改封江东,以吴(今苏州)为都邑。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黄歇任楚相20多年,楚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黄歇遭门客李园所杀。...
· 吴文化—地名漫话—龙砂起伏屏华士
清代文学家赵翼有一首题为《华墅》的七律:“近游百里览郊原,柔橹来过华墅村。山势不高犹翠色,江流虽近少潮痕。朽株叶借藤牵蔓,倾岸泥缘树络根。东去相传多古迹,暨阳城控海为门。”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但今天读后也可领略一番两个世纪前华士的地形和景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境东隅,距江阴城区22公里,东北与张家港市接界,东连新桥,南达长泾,西倚周庄,北负砂山,市河横贯集镇,为东乡之重镇。砂山为集镇屏障,登峰北眺,长江隐约可见。山坡佳木葱笼,四季常青,风光宜人。邑人张自汉有《华墅感怀》二首:“石径荒凉草自萋,且休庵外水连漪。子荆去后风流歇,惟有春禽宛转啼。”“垂杨深处赵嘏家,小巷停车日正斜,却怪画楼岑寂甚,山童闲扫紫藤花。”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沿江沙质土壤适宜载种棉花。很久以前的华士,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布匹市场,大江南北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棉花和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国古代“花”字与“华...
· 吴文化—地名漫话—紫气东来西石桥
汉武帝时,江阴属毗陵县的暨阳乡。南朝梁代设江阴郡江阴县。梁敬帝萧方智是南朝梁元帝的第九子,公元555年即帝位,是萧梁的末代皇帝。梁太平二年(557),陈武帝陈霸先篡夺了梁的皇位,封萧方智为江阴王。萧方智死时年仅16岁,追谥敬帝,葬于苍墩。苍墩在今西石桥东北2公里。墩高约20米,墩围面积225平方米。清江阴县志记载:“俗传有发之者得大花瓶数十,有巨蜂群出螯人,乃不敢发。”原有护陵河,南面河上有石桥,通往墩西南的苍山寺。这里“峰岚耸秀,嘉荫萧疏。鹊噪杂沓其间,浅河曲渚环亘其旁,虽无群峭壁立之观,悬崖坠石之险,然四顾平旷,村舍疏落,林壑烟霞之趣,恍然有以寓于此山寺者。”(《苍山寺田碑记》)从宋、元至明代,驻锡苍山寺的虽有名僧,可惜已查不到记载。清初由牧悦、南苍两法师坐禅宣戒。雍正年间,达来、清源法师继之。乾隆年间,这里复建殿宇。道光年间,又增置寺田,焕新佛像,修葺倾圮的寺房,一时香火很盛。如...
· 吴文化—地名漫话—气势磅礴定山高
蟠居在云亭、周庄、山观3镇之间的定山,高273.8米,面积1.9万亩。山势迂折盘旋,雄峻磅礴,冈峦回合,面各异形。定山林木葱笼,泉石绮丽。峰高地广,堪称江阴诸山之冠。定山是唐代法响禅师驻锡之地,旧传山上有定光佛示现,故名定山。定山周长30余里,主峰为五峰顶。峰顶有定峰庵遗址,建于明万历年间,状元孙继皋题“水月东来”。主峰西下有玉蟹潭,汇集涓涓泉水,以清澈如镜闻名。潭下有石碛,呈鲤鱼状的鲤鱼宕和九湾十三跳石涧。定山寺始建于唐代,由上、中、下三庵组成。唐贞观年间(627-649),南通狼山法响禅师来到这里,募化于定山东麓建飞锡庵。唐人薛逢有《定山寺》诗云:“十里松萝映碧苔,一川晴色镜中开。遥闻上界翻经处,片片香云出院来。”宋代,定山山腰龙冈上兴建砖木结构的七级浮屠,名普照塔,又称黉塔。陈文纬游黉塔湾有诗:“烟霞何处认轻痕,郭外青山斜抱村。幽谷风清醒蝶梦,乔松鳞动引龙魂。翠凝秀竹凌霄汉,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