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城市精神”与吴地传统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城市精神”与吴地传统,“从泰伯奔吴起,就注定吴地人有着谦让的品德和包容的精神。”在挖掘、探讨新时期

  “从泰伯奔吴起,就注定吴地人有着谦让的品德和包容的精神。”在挖掘、探讨新时期无锡“城市精神”的内涵之时,作为一名对吴地传统有着深刻研究的专家,高燮初教授谈起吴地历史文脉对今天无锡“城市精神”的影响和作用颇有见地。“无论是对无锡传统精神的传承,还是对新时期无锡精神的挖掘,谦让和包容将是无锡这个城市永远的精神内涵之一。”

   据史载,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携弟仲雍,从中原南奔江南,三让王位,定居无锡梅里。孔子称泰伯“三让天下”为“至德”,老百姓尊称泰伯为“三让王”。可见,早从吴泰伯开始,吴人就有了谦让的传统美德。

   “让”,避免了因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以至于影响周王朝的开疆创业。此后,吴地人奉行“和为贵,谦受益”的道理,从而在商贾经营中稳操胜券。高教授认为,谦让的品德应该是吴地传统美德,也是今天的无锡人应该继承的品德。

   “因为吴人的融合与开放,才有了泰伯奔吴的历史,才有了吴地的发展与进步;今天的无锡因为有了开放与融合才有了经济的腾飞。”先秦时期,泰伯奔吴带来了弟弟仲雍和少数随从,可是吴地百姓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移民而歧视或排挤。而泰伯奔吴后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与吴地人一起战天斗地,最后成了首领。他们使中原文化和吴地原有文化相融合,开创了吴文化,对于以后江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六朝时期,北方人群大量南迁,来到江南。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技术,出现了再一次的南北大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水利、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唐宋时期,由于南北交流,吴地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明清时期,吴地商业极其繁荣,海上贸易、对外联系越来越多,江南成为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所系。综观吴地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吴地人正是有了融合与开放,才有了吴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融合与开放,贯穿了无锡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新时期无锡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

   “今日的文化,明日的经济。”分析吴地发展的历史,高教授做出了如此精辟的概括。无锡人有句俗话:穷,穷,穷,家里还有三担铜。这所谓的“铜”就是文化,就是吴地人特有的精神,而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传承吴地历史文脉,将传统文化与今天的‘城市精神’结合起来,对新时期无锡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名人与城市精神
无锡电视台在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的协助下,正在筹拍无锡文化名人系列电视专题片,最近已先期推出了《荣氏集团》、《唐氏父子》、《卓越的探索者———孙冶方》、《神州远望》等四部片子,旨在深入挖掘无锡的文化名人资源,更好地弘扬无锡的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为我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大市作贡献。日前,无锡电视台与市影视家协会联合组织了我市文学和影视界的一批专家,对这些片子进行了观摩和研讨。大家在看过片子后,不禁对电视台的这一做法齐声叫好,认为利用电视这一载体和电视专题片这一形式来大力宣传无锡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十分有效的;这几部专题片拍得十分成功,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拍摄中,由于历史的久远与岁月的湮没,有些名人已经作古,许多资料已难觅踪影,这给拍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然而,电视工作者们北上南下,查古阅今,挖掘、抢救、整理,从历史的烟尘中去勾勒出文化的精华来,用生动的形象与...
· 吴文化—文化行旅—城市精神在回眸中凸现
前不久,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年近八十的江凌云老师拄着拐杖,给我送来了由市委书记王荣题写书名,高国强、蔡贵方同志任主编的《吴文化名人谱》(无锡编)一书,阅后回味良久,受益颇深。文以载道,开卷有益。《吴文化名人谱》(无锡编)为我们铺展了一幅无锡文明发展的历史画卷,使我更深地了解了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全面地认识了在无锡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实业家的高风亮节,他们的卓绝才华使人折服。穿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分明清晰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发展的脉络,体会到了这个城市特有的品质,更使我们受到了爱国忧民高尚情操的熏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发愤读书、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还有那些致力教育、兴学办校的教育家以及近代民族工商业者,也都是抱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所有这些先贤,都能脚踏实地...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景》
我收藏一本45年前的无锡文艺刊物《无锡景》,是庆祝无锡解放十周年增刊,是一本大众化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综合性文艺刊物。这本《无锡景》,发行于1959年4月,第一篇文章是原江苏省委副书记包厚昌的革命回忆录《第二次渡江南下》;第二篇是孙刚同志的杂文《回顾往事·激励将来》;第三篇是《无锡日报》社的老总编海啸同志的革命回忆录《向无锡进军日记片段》;第四篇是新四军驻无锡办事处主任沈仲兴和郝孚通、朱卓然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银丝闪金光》……这些文章,虽然远离45年了,但读起来仍然那么亲切,那么感人。就像电影文学剧本《银丝闪金光》里面的主题歌那样:太湖滨,无锡景桃梅满山厂如林;稻花香,桑园深,天堂哪能比湖滨!?太湖滨,无锡景,秀丽壮阔画中景。花含笑,水多情,留恋多少佳宾!……当年《无锡景》编辑委员会的地址在无锡市时郎中巷11号,由无锡人民出版社出版。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茶文化
要说无锡茶区,除上面描述太湖翠竹提到的各茶场外,还有最大的宜兴茶区。茶树的生物学特性是喜酸怕碱,喜湿怕水,喜暖怕热,喜光耐荫的带作物。因此,在一般山峦起伏,翠峰重叠,林木繁茂,云雾飘渺,湖光映照的名胜古迹之处,都产名茶,所谓"名山出名茶"是也。宜兴茶区就存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势:宜兴东南为浙江天目山支脉,西南为安徽黄山支脉,两山相接成圆屏,形成宜兴南部群山多见界,一般高度都不超过300米,形成了特殊的小区气候,特别是山界地形雨量较多。因此,鲜叶内有效成份--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氨基酸是形成茶叶鲜爽的主要物质,使制成绿茶的滋味特别鲜醇。古云:"崖必阳,圃必阴。"土壤:陆羽《茶经》云:"茶性恶水,宜肥土斜坡","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就是说茶园土壤以夹有风化碎石为最好,有利于报水净土,而黄粘土为最差。宜兴茶区的土壤多为香灰土、乌沙土、红砾土或黄泥土。这些土壤酸性度较高,肥...
· 吴文化—文化行旅—挖掘弘扬吴地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品牌的含义,不仅是无锡人的“金字招牌”,而且是苏南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无锡扬名天下之本。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纵观吴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近现代,足以证明文化既是意识形态,又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可以创造财富,文化可以出生产力”。无锡近年来对研究吴文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还不够。具体来说,挖掘、保护、宣传无锡文化古迹不够,对无锡名人宣传不够。如何加大研究、挖掘、弘扬吴文化,笔者提出粗略的设想。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吴文化的研究、挖掘、弘扬,把发掘建设无锡“古吴城”放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位置,统一加强全市吴文化研究组织的领导管理,在经费上适度支持。同时,要注重考古发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如泰伯墓,泰伯庙,鸿山十景,阖闾城,安阳山,季札墓、国山碑、周处遗存、梁祝遗址等古吴遗迹,在保护的同时要挖掘,加大宣传力度。另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