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浮远堂的歌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浮远堂的歌者,读南宋诗人戴复古的《石屏诗抄》,读到了《江阴浮远堂》。这诗在戴复古的诗集中读

  读南宋诗人戴复古的《石屏诗抄》,读到了《江阴浮远堂》。这诗在戴复古的诗集中读到,与我在江阴自编的选本和其它选家的选本中读到,有迥然不同的感觉。从读他写湘中的诗、写黄州的诗、写蕲州的诗、写赣州的诗、写京口的诗,一路读来,才读到这写江阴的诗。我仿佛同诗人一起从湖南、从湖北、从江西一路走过来,走到江阴,登上江阴旗帜一样在长江边飘扬的君山浮远堂的。

   戴复古(1167-1248?),这姓名极为好记,但对现在我们极忙碌的江阴人来说,也是极为陌生。吃过黄岩的蜜桔吗?他是这蜜桔之乡的儿子。我在他的诗里没有看到桔树,没有闻过桔花的香味,更没有看到那一颗一颗沉甸甸的桔子。是否在南宋那时戴复古的故乡还没有种桔?但不知为什么,读着戴复古,就想起一棵一棵的桔树,像屈原《桔颂》里的桔。
戴复古与他同时的人不大相同,不少人忙于科举、皓首穷经,他却读着与科举不着边际的自周、汉到南宋百千家可以有助于把诗写好的书籍。读万卷书的同时,他走万里路,游历登览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南越(广东)的名山大川,开拓诗的意境。戴复古,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读过《江阴浮远堂》的诗吗?假使读过了,对这浮远堂的歌者戴复古--他到天台山时,有没有到坐落在天台下的黄岩去,寻觅在他之前与他同样嗜好山水的奇人的踪迹?

   我很想了解一些戴复古的婚姻和家庭,有他踪影的文字,这方面都是一片空白。是否原来就是一片空白?清代的吴之振,编了部《宋诗抄》,戴复古的《石屏诗抄》也收录其内,他写了一篇前言,其中写有戴诗人的一段婚姻。

   戴诗人游览江西,一个富有的人家,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他。三年过去了,戴复古思念家乡,说他曾经娶个媳妇,要离开这里。岳父大怒,可他的女人答应了。戴复古临行前,她赠他了一首《祝英台近》词: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傍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如何诉,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这女人也真傻,写完这首词后,她就投江而死了。

   吴之振说,他考证了戴复古的诗文,没有这事的踪迹。真有这事的话,而且是这么大的感情事,怎么会没有踪迹呢?有人说这是戴复古词《木兰花慢》有“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的牵强附会。这是一只好事者创作的哀伤的故事,但我读出了志在山水挣脱婚姻镣铐的艰难选择。

   戴复古登上了君山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君山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地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是神州。”
戴复古,双眼白花花的,是君山下的长江水扑击而起的浪花溅在了他的眼里--不是,是泪水,是男儿不轻弹的泪水。一粒诗的种子,从戴复古的灵感中落下,落在江阴君山的浮远堂,慢慢地长成了一棵诗的大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山水大浮龙寺游
江苏省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所在的大浮镇,山峦起伏,绿树连锦,仿佛一方大碧玉翡翠浮现缥缈在太湖万顷碧波之中,故名大浮。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国对越国作战的军事大本营,故大浮最高峰称军嶂山,眺望浩瀚水天,一览无遗。这里又是无锡最重要的风景名胜地,湖光山色之间有鼋头渚公园、三国城水浒城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还有不少优美的度假村和其他山水园林。最近我去观光的是新辟的龙寺生态园。汽车沿着山路前进,沿途果园里桔子飘香,秋日下太湖湖水反射出金子般光芒,真是一路风景,一路诗画。汽车拐过一个弯,向山里行进,两旁林带如织,层林尽染,构成秋之韵。远处山峦环抱,但见翠竹、碧水、小桥等错落有致,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映入眼帘。同行的小丁说,这就是龙寺生态园了。细看这龙寺生态园,野趣中有精心的布局。这好比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整治山水,经过“铲刈秽草,伐去恶木,揽去翳朽,决疏土石”,然后“嘉木立,美竹露,奇...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客居湖滨饭店的日本友人,夜深才到无锡。第二天清晨,推窗遥望,他激动得难以置信:在梦中还是在仙境?一幅空灵高洁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蠡园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碧树塔尖,飘浮在时浓时淡的雾霭中,而其中竟有渔子荡桨而来……他猛然清醒,连忙打开行李取出相机,拍下了蠡湖令他终身难忘的清梦。又是一个月明中秋夜。天南地北追逐山水美景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了太湖。他没有和朋友把盏吟诗,也没有结伴泛舟湖上,像苏东坡那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独自带着摄影器材静候芦苇荡口,静待“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人间最美好的良宵贵宾的到来。芦苇在飒飒的风中细语,秋虫忽近忽远应和吟唱,灰蓝的湖水渐渐放亮,星光的精灵自天而降,在湖面上点着舞步,天地很静,他只是等待着,抑住那莫名的心跳。直到那一轮橙红的玉盘爬上东山,放出皎洁的清光,他才按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