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痴”与“迂”:乡风的赓续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痴”与“迂”:乡风的赓续,追思历史,且不去探寻季札审乐,言游习礼,论交于上国,受学于孔氏之类过于邈远的

  追思历史,且不去探寻季札审乐,言游习礼,论交于上国,受学于孔氏之类过于邈远的踪迹;更不论泰伯来奔荆蛮,教初生血气之民以长幼之序、礼让之节的至德王业;光凝神静听这泱莽的水泽山野间回荡的吴越吟,就足以令人为吾乡无锡澎湃着的与农耕渔猎相伴而生的诗性文化生出些许感动。

  河港网结,陂塘星罗,芰荷生香,鸥鹭翱翔,是自然的赐予。而一次次中原板荡,士人南渡,带来的先进文化,就好比是种子落进了千里沃野,开出了花,鲜美得异乎寻常。

  顾恺之,人称“顾虎头”,是写进了《世说新语》的我们的乡人。他的书画之名冠绝一代,诗赋之名亦不稍让,在钟嵘《诗品》中跻身于中品,与陶潜并列。顾虎头吃甘蔗与众不同,从头吃起,人问所以,答曰:“渐至佳境。”在以无为无名、会心玄远为尚的、走向“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的时代,这种“痴”是智慧上的通脱,也是意志上的执拗。这两种奇妙品格汇合铸,为吾乡的人文传统注入了“精气神”。

  在对吾乡人文传统作极快捷的扫描时,自称“云林子”的倪瓒是怎么也不会让人走眼的一颗巨星。顾虎头的萧散风神绵亘在云林画幅枯树远山的韵脉里、小诗小词小小端楷的空灵隽逸里。顾虎头自尚其志、自标幽独的血性也再现在云林的人生抉择中。一部神思高远的《清阁集》不知让匆忙于喧嚣中的现代都市人在灯昏人定后生出多少出世的迷梦?

  顾之“痴”与倪之“迂”,很难说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清康熙间,吾乡又出了个“江南布衣”严绳孙,皇帝垂青也丝毫不以为荣,寻找种种托辞南还,浪迹湖山,以书画著述终老。“人如倪瓒特萧闲,绮靡缘情语早删。小令见推樊榭老,固当标格异花间。”(谭莹《论词绝句》)可谓盛赞。

  上举三位以及明之王绂、清之秦仪,都既是文学名家,又是榛笫Γ庖彩且恢执常嵯绯闪宋庠绞氖榛蠊墼爸刑乇鹨俗⒛康囊灰怼?

  摆脱开种种浅层的相似性,更深层的意义是他们人品与艺品的统一中所体现的通脱与执拗渐渐酿成了一种乡风。

  风俗,最简明的解说可分两层:

  “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刘子·风俗》)在古人心目中,襟江带湖物产丰饶的天然形胜固然是值得骄傲的,但他们看风俗更注重人为,即与“风”相对应的“俗”的一面。曾国藩在《原才》一文中曾直截地讲出前贤在造就健康民风上不可估量的作用:“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文化前贤的精神感召与艺术启迪两方面的功德都蕴涵其中了。

  《太湖诗书画集》(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书画作者陆修伯、尤剑青两先生,在我的眼中,就是真正的为吾乡人文传统熏染的、内心有所向往的艺术家中的“一二人”。

  两先生视我若小友,我敬他们为师长。修伯已逾古稀,剑青尚届半百,同为彬彬如恂恂然君子也。屏弃浮华,素心自守,谦朴厚,宠辱偕忘,甘居蓬门,狷介而有所不为。两先生学养富赡,其来有自,谱牒所载,家学直接陆放翁与尤遂初。今日携手合作,续先人之胜缘,岂非盛世之佳话?

  两先生执教上庠,优游艺林数十年,甘苦备尝,共臻妙境。修伯书道瓣香二王,八法精能,历经绚烂而归于恬淡。剑青山水法乳宋元,写生入神,不舍细密而进乎磅礴。无通脱,则无此书画中渊雅的气息;无执拗,则无此书画中深湛的意蕴,两先生的造诣可知矣。

  两先生相处日久,相知弥深,性情相契,得以深相磋磨,达尽诗意之妙。两先生所书所画的“太湖诗”,虽未必为吾乡前贤所作,但都是吾乡湖山感发后灵性的流露。三万六千顷包孕吴越的浩瀚烟波,七十二簇缥缈云际的玉簪螺髻,多少旅商游宦,南来北往,在此系舟流连,驻足徘徊;多少恩怨情仇,缠绵,在此脱然忘机,豁然大悟。面对一片空明澄澈,浅者得浅,深者得深,燕雁无心,各随其缘。

  在今天这样的“读图时代”里,两先生以书画来演绎前贤隽永的诗心,贡献出这一本精美的书画集,是因为对生养自己的湖山的挚爱而油然生出了揄扬吾乡人文传统的弘愿罢,我不禁这样想。他们身上洋溢着浓郁的“痴”和“迂”,像三月的薰风一样在带我作精神的漫步,这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水乡芦苇赞
老家是水乡,多河湾湖滩,盛产芦苇。旧时,芦苇是农家一宝,一年四季少不得它。春上,芦苇幼芽可供食用,清贫人家青黄不接时,挖来充饥,借以度过春荒;而芦根,又是一味上好中药,因性寒、味甘,若遇伤风咳嗽取来煮汤喝,可清火除热,润肺舒胃且通窍;芦苇叶又称粽叶,每年端午时节,采撷包粽子,更是清香飘溢全村,其时也有人采得跑几十里路进城卖的;而芦苇秆更因粗壮坚挺,又确是我们水乡农家的重要建材,编织芦苇席搭草房,村边家家菜园都用此编篱笆遮栏,防止鸡鸭进园啄食,糟蹋绿色叶菜;而芦帘更是夏天用以遮阳家家不可少的。每当入冬,成片的芦苇还是由城里人来收购去,用作化浆造纸,甚至做人造棉、人造丝等,派大用场呢。到最后剩下的根根茬茬和杂柴,农家也会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用锋快的镰刀齐刷刷樵来捆好上垛,作为冬春两季的烧柴。所以芦苇这自生自灭的水边野生植物,老家水乡家家都与之有割不断的千千情结。它对农家年年月月,从春到冬,从根...
· 吴文化—文化行旅—音乐大师的故乡“绝唱”
莲叶田田的江南水乡,曲折幽深的寻常巷陌。从春秋丁祭到婚丧喜庆,普通的无锡人用江南丝竹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就这样,在人们耳熟能详的鼓乐丝竹声中,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作在这里悄然萌生了它的根芽。一直很难想象,在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中,无锡这座城市可以拥有如此高上的地位。它可以拥有刘天华、杨荫浏、华彦钧这些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它可以诞生《二泉映月》、《光明行》、《空山鸟语》这批民乐的经典之作和闵惠芬这样的二胡演奏家。而更令人钦佩之处,是它所拥有的质朴的平民风格与宽博的容纳气质,它让二胡这样的民间器乐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无锡已被公认为“江南民乐之乡”。从这座城市中飘远的二胡声,更使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二胡故乡”。如今,当我们踏寻着这悠扬的琴声从头寻起,在它记忆的长廊里俨然铭刻着这些振聋发聩的姓名和无以磨灭的印迹。
· 吴文化—文化行旅—一诗一注咏乡贤
《梁溪诗钞》系清代乾隆进士、无锡诗人顾光旭(1731—1797)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所辑成,共50卷,于嘉庆元年(1796)刊行于世。收录了自东汉至清无锡1024位无锡作者的诗作2万余首,堪称古代无锡诗歌总集。“杂咏”均以作者姓名为题,如李文肃、尤文简、王孟端、邵文庄等。每首诗又都有一个简要的题记,注明作者最具代表性的经历或特点。一人一诗,一题一注。也有几篇是一题双咏的。如“华起光起龙”、“吴雪帆诸震坤”等。“杂咏”是秦琦对诗钞入选作者,历代无锡乡贤名哲的寄情咏怀之作。或品评其人生,或咏叹其际遇,或激扬其才情,或婉叙其家世,含情入理,各具特色。“杂咏”首篇为“李文肃”,其题注曰:“惠山白石坞有唐李丞相读书台,今遗址已不可考”。诗曰:“长史山居迹已空,六朝松韵劫灰中。读书台尚留遗址,屈指诗人首李公”。因李绅是无锡历史上第一名进士,是官至宰相高位的唐代著名诗人。在无锡诗人中首推李绅,应在...
· 吴文化—文化行旅—评弹与集邮
每当我从码头或信箱中收到从上海寄来的苏州评弹《老听客》小报的信件时,我可以从小报上源源不断地知道许多有关江浙沪苏州评弹方面的信息、报道、书刊、演员、票友、演出的概况,以及苏州评弹学校的发展,新老演员的介绍等各方面的近况。同时,每当收到一封封信件时,信封上贴着五彩缤纷的各种邮票,有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生肖邮票,有一枚的、二枚的、三枚的、甚至四枚五枚的,而且每次贴的邮票几乎是各不相同的,名人名著、名山名水、历史文物、建筑体育、文化艺术和乐器等各种各样的邮票深深地吸引了我,为我业余集邮收集信销票、实寄封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会。《老听客》编辑在办好苏州评弹小报的同时,又为热爱苏州评弹的演员、听众在寄发小报时,同时也把苏州评弹迷带进了集邮世界,为宣传、扩大集邮队伍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忘我精神,成为把苏州评弹和集邮活动自然而然完美结合起来的创始人。他就是今年已经七十八岁的蒋锡麟先生,是一位自费...
· 吴文化—吴地风物—乡村风鸡
我的故乡在锡地农村,从前每逢过年,家乡人和餐桌上几乎都有一道名菜叫“风鸡”,年前家家腌制风鸡,在昔日的乡间几成习俗。每年冬至起九寒冬来临,又到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之时,便是风鸡腌制的最佳时机。人们纷纷将精心饲喂了一年的公母鸡斩杀后制成风鸡,供过年享用。我家每年腌制风鸡的时候,我都要在一边看热闹,因此风鸡的腌制方法我略知一二。风鸡的腌制过程并不复杂,将斩杀的鸡沥尽鲜血,待鸡冷却后,不用褪毛,只从鸡的肛门处开个口,掏净其内脏,再用洁净的干抹布,将鸡肚内的血污基本擦净,将已用盐拌匀的姜末、茴香、胡椒粉等作料塞进鸡肚,反复揉搓,让鸡肚吃透作料。接着用食盐将鸡身反复搓几遍,再将盐均匀地撒遍鸡身,因有鸡毛裹挟,盐不易散落。最后将腌制的每只鸡分别装进一个个小蒲包并扎紧,将其悬挂在屋内透风冷阴处,盐慢慢溶化后渗进鸡肉,经一个多月的腌制,鸡成半风干状即成风鸡。到了腊月二十四五,家家忙过年时,便打开蒲包取出风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