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雪浪山下的反迷信对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雪浪山下的反迷信对联,锡南雪浪山下的一些寺庙里,由乡贤肖涤时(1882-1947)撰写的一些对联,

  锡南雪浪山下的一些寺庙里,由乡贤肖涤时(1882-1947)撰写的一些对联,以“神”的口吻,谴责了某些人的贪婪和愚昧,很有些反迷信味道。现举二 例:

   壁墩关帝殿上的戏联在雪浪山北麓,原有一条东西流向笔直的许舍浜,流向长广溪。在封建社会,许舍浜两岸勤劳的百姓,一年忙到头,难以温饱。其中有些人迷 信起风水来了,认为是许舍浜太直,影响了当地百姓聚财,主张把笔直的许舍浜改造成曲尺形,使许舍浜两岸的百姓能聚财致富。便动工改造许舍浜,在雪浪山横山下,转 了4个角尺弯,再流入长广溪。河道改造挖出了大量泥土,便堆积在河道的转弯处,形成一个大土墩,状如一座照壁(照壁按风水迷信有镇邪的作用)。待改造完工后,当 地百姓就把这里起名为壁墩。

   后来,又筹款在这壁墩上建了一座佛殿,座北朝南,背傍许舍浜,面朝雪浪山横山渚,与雪浪山南麓的大帝殿相对应,里面供奉着一尊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座像。

   俗称关帝殿。

   这关帝殿不同于雪浪山周围其他庵观寺庙,没有寺产,缺乏财力支撑,因此日渐衰败。但去壁墩关帝殿烧香念佛的人还是不少,他(她)们信奉关公的“诚”与 “义”,想能有一日,在关老爷的庇护下,摆脱困境,早早发财。

   清末民初,雪浪山下有一批热血青年反封建、反迷信,组成了开化乡光复会,后转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其中有一位爱好书法文学造诣颇深的肖涤时,借用关羽 的口吻,写了一副富有讽刺意味的对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传说这副对联贴出后,得不到当地乡绅的支持,因此没能请漆工木工制作成永久 性的对联,很快就消失了。但肖涤时并不以此罢手,终于有了另一次用对联反对迷信的机会。

   劝行善别的大王庙联在雪浪山的东麓,有一座大王庙,与横山寺为邻,传说建于明代,规模不小,建造得十分讲究,以轴对称布局,筑有左右边庙,中有轩 亭、花厅、正殿等。庭院种有芭蕉、梧桐和名卉异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大王庙的传统庙会,附近四乡百姓都来此烧香念佛,十分热闹。

   肖涂时继续发挥他的才能,在横山村乡绅的支持下,他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地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荤素一般治罪善恶两样惩罚白底黑字,挂在大王老爷坐的正厅前,十分醒目。

   这大王庙的大王老爷,传说是司职管理当地百姓生死与善恶的。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便利用大王老爷等实施神治,一些迷信的人便吃起素来了,认为念佛,可以消灾延寿。肖涤时反对这种迷信思想,因此,上联为“荤素 一般治罪”,意为治罪是不分吃荤的,有罪当治。

   下联为“善恶两样惩罚”,意指尽管人人都要这大王老爷面前报到,不可能长生不老,但是对善恶是有区别的,行善的人,寿长;行恶的人,命短;生死全掌握在 这大王老爷的手里。

   这副对联在大王庙里展示了半个多世纪,直至“文革”浩劫,与大王庙一起消失。对联难免受时代的局限,但在当时顺应了民意,起了劝人为善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宜兴古桥对联
宜兴保存古代对联最多的地方,在古石桥上。宜兴古桥对联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历史的见证。古桥对联用整块条石刻制,阳文凸现,镶嵌在桥洞两侧,路上行人、来往航船都能看到。这起到了很好的文化装饰作用,提高了桥的艺术品位和历史价值。有对联的古桥一般有两副或两副以上的桥联。对联内容围绕桥的特点撰写,如桥的地理位置、历史人物、风物掌故等。对联对仗工整、文辞优美、朗朗上口。桥联的作者一般是地方上的饱学之士,或乡贤名宦。但遗憾的是,宜兴的桥联几乎都没有直接留下作者的姓名。现在,在古石桥上还能看到许多桥联,而有些则散见于有关的书籍资料的记载中。宜兴城中心的“长桥”,始建于东汉,横跨长桥河上,又称蛟桥,清光绪十九年“重建蛟桥”时原有对联两副。朝东一侧: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月,印东流碄水,万派朝宗。上联写从平地缓步走上蛟桥,如登青云,遥望南山铜峰,祝愿蛟桥像山峰一样牢固永存。下联“重看明月...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沧浪宜人居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虽然可以分开表述,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你不能居而无食,也不能行而无衣;你不能住而不行,也不能行而不归。住,不仅仅是房子,还应当包括房子所在地的环境;包括树木花草、阳光、空气与河流;包括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在内,如果没有这些生活的环境,那你就无法安居,或是安居也不能乐业。居住环境有物质、文化之分,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依存。文化环境常常被人忽略,但它也和阳光、空气与水分一样,时刻浸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以至于他的一生。谁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最后把家迁到了学宫的旁边,才使孟轲好读书而识礼义,成为亚圣。说明二千三百多年前,一个贤良的母亲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环境的重要性。现代的建筑理念也注意到了住居的文化环境,但是这种环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不是在短期内能营造得出来的,可以借...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南坞“雪浪贡茶”
据传,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惠山寺。惠山寺听松庵高僧性海获悉后,他赶忙在寺旁砍支山竹,一锯为三,搭成茶炉一架,煮香茗敬献皇上。朱元璋喝上一口,顿感味香色美,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并加询问。性海立即回答:“茶是雪浪山上的雨前茶,水为天下第二泉,竹叶三片煮香茗。”朱元璋听了颇感新鲜,随口说:“老和尚,你成仙了。”从此,雪浪山上的雨前茶名闻海内。性海,名普真,性海是他的字,延陵人。有高识,是惠山寺的住持。白天,他在寺内诵经念佛,晚上,住寺左的听松庵。他死后,也葬在庵后。性海方丈和明代画竹“开山手”王绂友谊极深。王绂身体衰弱,在听松庵内养病,每天喝的正是雪浪山雨前茶,他用“晴引碧云稠”来形容“雪浪本山茶”的清香甘美。杭州有“龙井茶叶虎跑水”,无锡则有“雪浪茶叶二泉水”之说,明清以来,雪浪山“本山茶”,在无锡城乡已很闻名。当时的文人、学士、官吏、甚至帝王都喜饮雪浪山“雨前茶”。康熙皇...
· 吴文化—古迹寻踪—雪浪申明亭
旧时,滨湖区雪浪镇里有一座申明亭,它位于该镇申明村东三房巷旁的“南林禅院”之中,地处原南三乡之一开化乡的中部。十多年来,各地介绍“申明亭”的文章不少,其中把申明亭与驿亭、邮亭、十里亭相提并论的不少,有的文章甚至介绍说,申明亭就是驿亭。对此,笔者经过一番研究,认为申明亭并非驿亭,也不是邮亭和十里亭。申明亭就是申明亭。据史料记载,明朝和清朝在各乡为用于“张贴榜文”、“申明教化”而专门建立的亭状建筑,称作“申明亭”。它起源于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的洪武五年牗1372年牘二月。为了推行开明政治,这位农民出身的洪武皇帝就命令“内外府州县及乡三里社皆立申明亭”,下旨做到“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这说明,当时建立申明亭的主要目的是张贴犯错误者所书的“检讨书”和“悔过书”的地方,起到警戒一方民人的功能。对于官府来说,申明亭也可作为古代地方官吏“布告政令,晓谕乡民”的所在,...
· 吴文化—文化行旅—沧浪诗社二十年感言
吴门古郡,文化之邦,诗词事盛,源远流长。“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乃远古江南歌谣。春秋之际,《渔夫歌》、《河上歌》、《申包胥歌》、《采葛妇歌》,唱响吴中大地。此即屈原《楚辞》“吴俞欠、蔡讴、奏大吕些”之“吴俞欠”者。而《诗经》不载“吴风”,终为诗坛千古憾事。降至汉代,吴门朱买臣、严忌,皆辞赋大家。晋朝张翰《思吴江歌》,铿锵悲怆,因有“莼鲈之思”流传于世。而南朝《子夜吴歌》更为文学史添彩。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吴声歌曲420首,谓为“吴声杂曲,并出江南”。吴歌温柔敦厚、清丽动人,乃诗史之精华。唐宋两朝,吟事益盛。本土诗人以张旭、顾况、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为著流寓和来游者则多不胜举。至若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为官苏州,更有“苏州刺史例能诗”之美誉。元明清三代,吴门诗人辈出,高情雅韵,声震全国。话需回溯到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被贬来吴,建沧浪亭创业,诗词流连,抒啸寄傲。其诗友、同道欧阳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